DeepSeek R1與DeepSeek V3是深度求索(DeepSeek)公司推出的兩款定位不同的大語言模型,界面上用戶可選擇基礎模型(V3)、深度思考(R1)、聯網搜索。 基礎模型(V3)是DeepSeek的標配,沒有勾選默認就是基礎模型。為了讓用戶更清晰地了解兩款模型的差異,接下來將從設計目標、架構與參數、訓練方式、性能表現及應用場景等多個維度展開詳細對比分析。
一、設計目標:各有所長,聚焦不同領域
DeepSeek R1 將設計重心放在推理任務上,旨在攻克復雜問題,尤其擅長深度邏輯分析,能夠深入挖掘問題本質,提供具有深度和邏輯性的解決方案。
而 V3 則定位為多功能大型語言模型,強調可擴展性和高效率,致力于滿足各類語言處理任務需求,無論是簡單的文本對話,還是復雜的多語言交互,都能游刃有余。
二、架構與參數:技術路徑迥異,規模差距顯著
架構方面,R1 采用強化學習優化的架構,通過不斷的策略優化和反饋調整,提升模型的推理能力,并且擁有多個不同規模的版本,參數范圍在 15 億到 700 億之間。
V3 則另辟蹊徑,運用 MoE 混合專家架構,總參數高達驚人的 6710 億,每個 token 激活 370 億,龐大的參數規模賦予其強大的語言理解與生成能力 。
三、訓練方式:策略不同,塑造獨特能力
在訓練策略上,R1 著重訓練思維鏈推理,其中 R1-zero 采用純強化學習,通過不斷試錯與獎勵機制優化模型,而 R1 在此基礎上還加入監督微調,結合人工標注數據,進一步提升模型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V3 采用 FP8 混合精度訓練,這種訓練方式在保證精度的同時,提高了訓練效率。其訓練過程分為高質量訓練、擴展序列長度、SFT(監督微調)和知識蒸餾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層層遞進,逐步塑造 V3 在多任務處理上的卓越性能。
四、性能表現:領域專長凸顯,各擅勝場
性能測試是檢驗模型實力的關鍵,R1 在需要邏輯思維的測試中表現卓越,在 DROP 任務中 F1 分數達到 92.2%,在 AIME 2024 測試中通過率高達 79.8%,充分證明其強大的邏輯推理能力。
而V3 則在數學、多語言和編碼任務中大放異彩,Cmath 得分 90.7%,Human Eval 編碼通過率 65.2%,展現出其在多領域處理上的優勢。
五、應用場景:需求導向,適配不同場景
應用場景的選擇取決于模型特性。R1 憑借出色的深度推理能力,在學術研究、問題解決應用、決策支持等場景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也可作為優質的教育工具,幫助學生培養邏輯思維。
V3 則廣泛應用于大型語言任務,如對話式 AI、多語言翻譯、內容生成等,能夠為企業高效處理各類語言相關問題,提升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