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么用OD600表示菌液濃度?
1. 光密度與吸光值的關系
OD600是指在600納米波長下的光密度(Optical Density),也就是通過細菌懸浮液的光的吸收程度。根據比爾-朗伯定律,光密度與溶液中光學活性物質(如細菌細胞)的濃度成正比。雖然細菌細胞本身不直接吸收光,但它們會散射光線,導致透射光減少。因此,隨著細菌數量的增加,OD600值也會增加,從而反映了菌液的濃度。
2. 600納米波長的選擇
-
低背景干擾:在600納米波長下,常用的培養基(如LB培養基)和微生物細胞成分(如DNA、蛋白質)的吸光度較低,這樣就能有效減少背景干擾,確保測量結果的準確性。
-
儀器性能與穩定性:大多數分光光度計在600納米波長范圍內的性能最佳,能夠提供更穩定和準確的測量結果。比起其他波長(如500納米或700納米),600納米能更好地避免光散射效應,從而提升測量的準確度。
3. 標準化與可比性
OD600值已成為微生物學領域的標準方法,許多文獻和實驗標準都使用OD600來表示細菌濃度,這有助于實驗室之間的數據對比和實驗結果的復現。實驗者可以借助已有的文獻數據,進行生長曲線的繪制、發酵工藝的優化和菌株篩選等工作,促進了實驗的規范化和國際化。
4. 非侵入性與簡便性
OD600的測量通常采用分光光度計,操作簡單且無需破壞細菌細胞。它是一種非侵入性的實時監測方法,可以高效地用于大規模篩選和反應過程中的菌液濃度監測,方便實驗過程的控制。
總的來說,OD600是通過光散射反映細菌濃度的一種簡單、快捷且標準化的方式,已廣泛應用于微生物學研究中。
二、為什么選擇OD600在0.6-0.8時進行誘導?
選擇合適的誘導時間點對生物醫學研究中的基因表達、蛋白合成及代謝產物積累至關重要。OD600值在0.6-0.8時進行誘導是基于細菌生長曲線的深入理解。
1. 細菌生長曲線的四個階段
-
遲緩期(Lag Phase):細菌處于適應階段,雖然代謝活躍,但種群數量幾乎不增加,因此不適合進行誘導。
-
對數生長期(Exponential Phase):細菌在此階段以恒定速率分裂,代謝和合成能力最強,是進行誘導的理想時期。
-
穩定期(Stationary Phase):細菌的增殖速率減慢,代謝能力下降,誘導效果不如對數生長期。
-
衰亡期(Death Phase):細菌因營養耗盡和廢物積累,生理狀態較差,不適合誘導。
2. 選擇OD600在0.6-0.8時的原因
-
生理狀態最佳:此時細菌處于對數生長期的中后期,生理活躍,能夠高效響應誘導信號,保證實驗成功。
-
穩定性和可重復性:細菌在這一時期的生長狀態較為穩定,能夠保證實驗結果的穩定性。
-
實驗優化與效率:此時細菌的生長速度較快,誘導后能迅速進入目標產物的合成階段,縮短實驗周期。
3. 對數生長期中后期的優勢
-
代謝活躍與蛋白合成能力:對數生長期是細菌代謝最活躍的階段,能夠高效合成蛋白質,確保蛋白表達的效率。
-
細胞密度適中:細胞數量適中,避免了過高密度導致的代謝壓力和營養競爭,確保蛋白合成效率。
總結:誘導時機的選擇
-
OD600值過低(<0.4):細胞數量不足,蛋白表達量較低,代謝壓力可能影響蛋白合成效率。
-
OD600值過高(>1.0):細胞進入穩定期,代謝活動減慢,蛋白合成能力下降,且可能積累錯誤折疊的蛋白質。
誘導策略與實驗優化
在OD600值為0.6-0.8時加入IPTG進行誘導,能夠確保蛋白質的正確折疊并最大化產量。此時,細菌代謝活躍,蛋白合成能力強,能夠高效表達目標蛋白,減少錯誤折疊,提高蛋白溶解性和生物活性。
但實際上,肉眼觀察菌多一些較好,怎么都會有蛋白表達不用擔心!OD 0.4誘導也有蛋白的,因為表達總是過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