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P支付方式改革下各種疾病醫療費用的影響以及分析方法研究綜述
摘要
本文綜述了DIP支付方式改革對不同疾病醫療費用的影響及其分析方法,通過分析12篇相關文獻,探討了DIP支付方式在控制醫療費用、優化費用結構、提升醫療服務效率等方面的作用及其局限性。研究結果表明,DIP支付方式在不同病種和不同地區的影響存在差異,未來研究應進一步完善DIP支付方式的精細化管理,以更好地實現醫保基金的合理使用和醫療服務的高質量發展。
1.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深入推進,按病種分值付費(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DIP)作為一種新型的支付方式逐漸被廣泛應用。DIP支付方式旨在通過合理控制醫療費用、優化費用結構、提升醫療服務效率,實現醫保基金的高效使用。本文通過分析12篇相關文獻,系統總結了DIP支付方式對不同疾病醫療費用的影響及其分析方法,為進一步推進DIP支付方式改革提供理論依據。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過檢索知網的北大核心期刊,使用“DIP”、“按病種分支付費”、“疾病”等關鍵詞,納入了12篇相關文獻進行綜述。研究內容涵蓋心血管病種、骨科、骨質疏松癥、急性闌尾炎、新生兒科、呼吸衰竭、結直腸癌、甲狀腺乳頭狀癌、風濕免疫科等不同病種,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雙重差分模型、灰色關聯分析、新灰色關聯分析、結構變動分析、描述性統計、間斷時間序列分析、傾向性評分匹配法、單因素分析、多元線性回歸、決策樹模型、logistic回歸、中介效應分析、t檢驗、χ2檢驗、卡方檢驗、單因素ANOVA檢驗、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等。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研究背景與目標
DIP支付方式改革的核心目標是通過按病種分值付費,合理控制醫療費用、優化費用結構、提升醫療服務效率,最終實現醫保基金的高效使用。然而,DIP支付方式在不同病種和不同地區的實施效果存在顯著差異,尤其是在重癥患者、特殊群體和復雜病例的管理上仍存在不足。
3.2 研究方法的多樣性
納入的12篇文獻采用了多種研究方法,包括:
統計分析方法
- t檢驗:用于比較兩組樣本均值的差異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在DIP支付方式研究中,可用于比較不同支付方式下醫療費用的均值差異,如文獻9中比較DIP付費患者與單病種付費患者的住院費用差異。
- 卡方檢驗:用于檢驗分類變量之間的關聯性。在DIP支付方式研究中,可用于分析不同醫保類型與盈虧情況之間的關系,如文獻11中分析醫保類型對盈虧情況的影響。
- 單因素ANOVA檢驗:用于比較多個組樣本均值的差異。在DIP支付方式研究中,可用于比較不同病種或不同醫療機構級別的醫療費用差異。
- 描述性統計:用于對數據進行基本的統計描述,如計算均值、標準差、中位數等。在DIP支付方式研究中,可用于描述醫療費用的分布情況、住院天數等基本信息,如文獻5中描述DIP改革前后醫療費用的變化趨勢。
- 灰色關聯分析:通過研究數據關聯性大小及關聯度進行度量數據之間的關聯程度。在DIP支付方式研究中,可用于分析住院費用變化的影響因素,如文獻2中分析DIP付費前后骨科參保患者住院費用結構與總費用的關聯度。
- 新灰色關聯分析:在灰色關聯分析基礎上改進的一種方法,能夠更準確地反映數據之間的關聯程度。在DIP支付方式研究中,可用于深入探討費用結構變化,如文獻4中分析骨質疏松癥患者住院費用結構變化情況。
- 結構變動分析:用于分析數據結構的動態變化,包括結構變動值、結構變動度及結構變動貢獻率等指標。在DIP支付方式研究中,可用于分析DIP改革對費用結構的優化效果,如文獻4、6中分析費用結構的動態變化趨勢。
經濟評估方法
- 雙重差分模型:通過比較政策干預組和對照組在政策實施前后的差異,來評估政策效果。在DIP支付方式研究中,可用于評估DIP支付方式對醫療費用、住院天數等指標的影響,如文獻1、3、12中評估DIP支付方式對心血管病種患者醫療費用的影響。
- 傾向性評分匹配法:通過匹配具有相似傾向得分的樣本,控制混雜因素的影響,從而更準確地評估政策效果。在DIP支付方式研究中,可用于評估DIP支付方式對醫療費用、費用結構等指標的影響,如文獻6、10中評估DIP支付方式的效果。
機器學習方法
- 決策樹模型:通過構建樹狀結構來對數據進行分類或回歸分析。在DIP支付方式研究中,可用于優化重癥病例的分組方案,如文獻7中基于決策樹模型構建呼吸衰竭重癥患者DIP優化分組方案。
- logistic回歸:用于分析二分類因變量與多個自變量之間的關系。在DIP支付方式研究中,可用于分析醫院感染發生率與DIP支付差額的關系,如文獻8中分析結直腸癌患者術后醫院感染影響因素及與按病種分值付費支付差額的中介效應。
- 中介效應分析:用于分析中介變量在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傳遞效應。在DIP支付方式研究中,可用于分析醫院感染在DIP支付方式與支付差額之間的中介作用,如文獻8中分析醫院感染對DIP支付差額的影響機制。
3.3 研究發現
-
心血管病種:
- DIP支付方式顯著降低了次均費用和住院天數,提高了實際補償比,優化了費用結構(文獻1、3、10、12)。
- 研究表明,DIP支付方式在控制心血管病種醫療費用方面效果顯著,但仍需進一步優化費用結構,減少藥品和耗材費用占比。
-
骨科:
- DIP支付方式對骨科住院費用的影響顯著,次均費用和耗材占比呈上升趨勢,藥占比呈下降趨勢(文獻2)。
- 高值耗材費用成為骨科住院費用的主要構成部分,需加強耗材成本管理。
-
骨質疏松癥:
- DIP支付方式優化了骨質疏松癥患者的費用結構,診斷費和藥品費占比較高,但仍有優化空間(文獻4)。
- 醫院補償機制需進一步調整,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有待提高。
-
急性闌尾炎:
- DIP支付方式顯著降低了住院費用和次均自付費用,縮短了平均住院天數,促進了分級診療的落實(文獻5)。
- 一級醫療機構人次占比顯著增加,三級醫院人次占比顯著減少。
-
新生兒科:
- DIP支付方式下新生兒科醫保結算率顯著低于全市水平,三級醫療機構虧損程度更高(文獻6)。
- 新生兒科存在分組精細化不足、分值失真的問題,需優化病種分組和動態調整醫療服務價格。
-
呼吸衰竭:
- 基于決策樹模型的DIP優化分組方案符合臨床實際,標準費用能夠客觀、全面反映醫療資源消耗水平(文獻7)。
- 分組效果較好,不會大幅增加醫保基金支出負擔。
-
結直腸癌:
- DIP支付方式對結直腸癌患者術后醫院感染發生率和支付差額存在中介效應(文獻8)。
- 醫院感染是影響DIP支付差額的重要因素,需加強感染控制管理。
-
甲狀腺乳頭狀癌:
- DIP支付方式顯著降低了住院天數和術后并發癥,提高了臨床路徑完成率(文獻9)。
- 住院費用、材料費和藥費均有所下降,但需進一步優化費用結構。
-
風濕免疫科:
- DIP支付方式對風濕免疫科盈虧情況和費用結構影響顯著(文獻11)。
- 醫保類型對盈虧情況有顯著影響,需加強醫保類型管理。
4. 討論與建議
-
DIP支付方式的實施效果:
- DIP支付方式在控制醫療費用、優化費用結構、提升醫療服務效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重癥患者、特殊群體和復雜病例的管理上仍存在不足。
- 不同病種和地區的DIP支付方式實施效果存在顯著差異,需因地制宜制定支付標準和結算規則。
-
研究方法的適用性:
- 雙重差分模型、灰色關聯分析、新灰色關聯分析等方法在評估DIP支付方式效果方面具有較高的適用性。
- 決策樹模型在優化重癥病例分組方案方面表現出色,能夠有效提升醫保基金使用效率。
-
未來研究方向:
- 進一步完善DIP支付方式的精細化管理,優化病種分組和分值測算。
- 加強對重癥患者和特殊群體的管理,探索不同支付方式的協同效應。
- 深入研究DIP支付方式對醫療服務質量、患者滿意度和醫療資源分配的影響。
5. 結論
DIP支付方式改革在不同病種和地區的實施效果存在顯著差異,未來研究應進一步完善DIP支付方式的精細化管理,優化病種分組和分值測算,加強重癥患者和特殊群體的管理,探索不同支付方式的協同效應,以更好地實現醫保基金的合理使用和醫療服務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