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毛選前四卷,從革命初期一直講到抗戰勝利,共75.8W字,花費67個小時讀完。從1925年發表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跨越100年,通過67個小時向主席學習到:
-
實事求是
-
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
-
用辯證與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
事物的矛盾與統一
-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
避免本本主義、官僚主義、宗派主義、機會主義、冒險主義、主觀主義、形式主義、尾巴主義…
一些認知迭代:
-
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以及佛家的“不可說”,如果用科學的語言來說就是用二維來描述三維的事物,始終會存在信息失真。真正的智慧往往存在于語言的留白處,只可通過親身實踐意會到。
-
談戀愛時才懂《氓》,升學考研時才懂《范進中舉》,找工作時才懂《孔乙己》,談婚論嫁時才懂得《孔雀東南飛》。教育的即時性和延時性,教育提前為你灌輸思想,在擁有閱歷那一刻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就像一個閉環,多年以后一個瞬間你意識到了什么,那就是子彈命中的瞬間,那時書本和老師真正意義上完成了他們的任務。
-
大部分人之所以渾渾噩噩的度過一生,其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大部分時候只能感性的認識周圍的事物,無法上升到理性的層面,從而無法指導改善自己的實踐。
-
現象—>本質—>問題解決;即使感性—>理性的過程。
-
我們的實踐證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
-
我通過看書得到的是間接經驗,但是這些對我而言的間接經驗是作者的直接經驗。對于我而言的間接經驗,通過實踐之后可以轉換為自己的直接經驗。
-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第一階段是了解,感覺印象(看書);第二階段是過程,付出體會 (參與);第三階段是總結,論證思考(收獲)
-
完整認識論的過程:1.從實踐中獲得感性認知(現象);2.從感性中總結出理性認知(本質);3.運用理性認知指導實踐(再回到實踐中以檢驗這個原理);4.當理性認知與客觀規律相符合時(即求得真理)
-
辯證唯物論:外因是條件,內因是事物變化根本,外因影響內因。
-
歷史唯物主義三大觀點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
教條主義者打著真理的幌子站在了真理的對立面。
-
所以看問題不能簡單的二分法,比如人,不能簡單的劃分為好人或壞人。觀其共性,察其個性,相對的在什么條件下可以是好人,什么條件下是壞人。對此來設置規則和紅線去規范引導
-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全書既是中國近代史,又是革命奮斗史。即有面對問題的戰略思考,又有解決問題的戰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