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
? ? ? ? 先給各位讀者朋友普及一個航天小知識,截止到目前為止,登陸火星的火星車有哪些?結果比較令人吃驚:當前只有美國和中國登陸過火星。
-
“勇氣”號(Spirit):2004年1月4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勇氣”號火星車成功登陸火星。它在火星表面行駛了約6年,主要任務是尋找火星上是否存在水的證據。
-
“機遇”號(Opportunity):2004年1月25日,NASA的“機遇”號火星車成功登陸火星。它在火星表面行駛了約14年,發現了火星上曾經存在液態水的證據。
-
“好奇”號(Curiosity):2012年8月6日,NASA的“好奇”號火星車成功登陸火星。它攜帶了10套科學探測儀器,主要任務是探索火星過去或現在是否存在適宜生命存在的環境。“好奇”號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熱發電機(RTG)提供電能,能夠在火星表面持續工作。
-
“機智”號(Ingenuity):2021年2月18日,NASA的“機智”號火星直升機隨“毅力”號火星車一起成功登陸火星。“機智”號是首個在火星上成功飛行的航空器,主要任務是驗證在火星稀薄大氣中飛行的可行性。
-
“毅力”號(Perseverance):2021年2月19日,NASA的“毅力”號火星車成功登陸火星。它攜帶了多種科學儀器,主要任務是尋找古代生命的跡象,并收集樣本以備未來帶回地球分析。
-
“祝融”號(Zhurong):2021年5月14日,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的“祝融”號火星車成功登陸火星。它是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主要任務是探測火星表面地質、地貌、氣候等信息。
? ? ? ? 人類探索宇宙的好奇心不會變化,一批又一批的“探險者”們出發,前往人類暫時無法踏足的星球。最近,偶然看到一種特殊的火星探測機器人,分享給大家。
2 火星機器人
????????傳統探測器如火星車,雖然功能強大,但體積龐大、重量沉重,移動緩慢,這大大限制了它們的探測范圍和效率。例如,NASA的“好奇號”火星車重達900公斤,日均移動距離僅百米級;無人機則依賴大氣飛行,無法在低重力環境(如月球、小行星)上使用,且能耗高、續航短;跳躍式機器人機動性好,但飛行階段姿態穩定性差。
????????在探索太空和行星表面的過程中,機器人技術一直是人類的重要工具。然而,傳統的機器人系統往往受限于其固定的結構和功能,難以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和任務需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SPLITTER(Space and Planetary Limbed Intelligent Tether Technology Exploration Robot)?應運而生。SPLITTER 是一種創新的模塊化機器人系統,旨在通過其靈活的設計和智能的協作能力,徹底改變太空和行星探索的方式。
2.1?核心設計理念
????????SPLITTER 的設計理念基于模塊化和智能協作。其核心思想是將機器人系統分解為多個獨立的模塊,每個模塊具備特定的功能(如移動、感知、操作等),并通過智能算法實現模塊之間的動態組合與協作。這種設計不僅提高了系統的靈活性,還增強了其在復雜環境中的適應能力。
(1)模塊化設計
-
獨立模塊:SPLITTER 由多個功能模塊組成,包括移動模塊、感知模塊、操作模塊和能源模塊等。每個模塊可以獨立運行,也可以與其他模塊組合。
-
動態重組:模塊之間通過標準化的接口連接,能夠根據任務需求快速重組。例如,在平坦地形中,機器人可以配置為輪式移動;在崎嶇地形中,可以切換為足式移動。
(2)智能協作
-
分布式控制:每個模塊都配備獨立的計算單元,能夠自主決策并與其它模塊協同工作。
-
任務分配:通過智能算法,系統能夠根據任務需求動態分配模塊的功能。例如,在采集樣本時,感知模塊負責環境掃描,操作模塊負責樣本采集。
(3)關鍵技術與工作原理
- 慣性變形機制:基于賈尼別科夫效應(網球拍效應),利用兩個機器人的協同運動調節系統慣性矩,取代傳統的飛輪或推進器,實現輕量化、高能效的穩定控制。
- 跳躍儲能機制:通過旋轉儲能實現連續跳躍,每次跳躍都能積累能量加速,大大提升了移動效率。
- 模型預測控制器(MPC):結合 MPC 實時優化飛行姿態,以最小能量消耗實現姿態穩定,確保俯仰角、偏航角等收斂至目標值。
2.2 創新技術
????????SPLITTER 的成功離不開多項創新技術的支持,這些技術使其在太空和行星探索中表現出色。繩索兩端綁定一個火星機器人,通過依次跳躍完成移動。
(1)智能繩索技術(Tether Technology)
-
多功能繩索:SPLITTER 配備了智能繩索,不僅可以用于模塊之間的連接,還可以作為能源和數據傳輸的通道。
-
動態調整:繩索的長度和張力可以根據任務需求動態調整,例如在攀爬陡峭地形時,繩索可以提供額外的支撐。
(2)自適應移動系統
-
多模式移動:SPLITTER 的移動模塊支持多種移動模式,包括輪式、足式和履帶式,能夠適應不同的地形條件。
-
自主導航:通過先進的感知和導航算法,機器人能夠在未知環境中自主規劃路徑并避開障礙。
(3)模塊化能源系統
-
分布式能源:每個模塊都配備獨立的能源單元,確保系統在部分模塊失效時仍能正常運行。
-
能源共享:模塊之間可以通過智能繩索共享能源,提高系統的整體續航能力。
2.3?應用場景
????????SPLITTER 的設計使其在多種探索任務中表現出色,以下是其主要應用場景:
(1)行星表面探索
-
地形適應:SPLITTER 的多模式移動系統使其能夠在行星表面的復雜地形中自由移動,例如火星的巖石地帶或月球的隕石坑。
-
樣本采集:通過模塊化的操作單元,機器人可以高效地采集和分析行星表面的樣本。
(2)太空站維護
-
模塊化維修:SPLITTER 可以配置為專門的維修機器人,用于太空站的外部維護和修復任務。
-
協作作業:多個 SPLITTER 機器人可以協同完成復雜的維修任務,例如更換太陽能電池板或修復通信設備。
(3)深空探測
-
自主探索:在深空探測任務中,SPLITTER 可以自主執行探索任務,例如在小行星表面采集樣本或搭建臨時基地。
-
能源管理:通過模塊化能源系統,機器人能夠在長時間任務中高效管理能源。
2.4?優勢
????????與傳統機器人系統相比,SPLITTER 具有以下顯著優勢:
(1)高靈活性
-
模塊化設計使 SPLITTER 能夠根據任務需求快速調整功能和結構,適應不同的環境和任務。
(2)強魯棒性
-
分布式控制和能源系統確保機器人在部分模塊失效時仍能正常運行,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
(3)低成本維護
-
模塊化設計使得維護和升級更加便捷,只需更換或升級特定模塊,而無需更換整個系統。
(4)高效協作
-
多個 SPLITTER 機器人可以通過智能算法實現高效協作,完成復雜的探索任務。
2.5?未來展望
????????SPLITTER 的成功為未來的太空和行星探索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SPLITTER 可能會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1)人工智能增強
-
通過引入更先進的人工智能算法,SPLITTER 可以實現更高效的自主決策和任務規劃。
(2)多機器人協作
-
未來的 SPLITTER 系統可能會支持更大規模的多機器人協作,例如在火星表面建立臨時基地或執行大規模探測任務。
(3)商業化應用
-
SPLITTER 的技術不僅適用于太空探索,還可以應用于地球上的極端環境,例如深海探測或核電站維護。
3 總結
? ? ? ? 新穎的機器人設計還是比較吸引人的,SPLITTER 是一種革命性的模塊化機器人系統,通過其創新的設計和智能的協作能力,為太空和行星探索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其模塊化設計、智能繩索技術和自適應移動系統使其在復雜環境中表現出色,為未來的探索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SPLITTER 有望成為人類探索宇宙的重要工具,開啟太空探索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