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工具
一、土耳其機器人
這個說法來源于 1770 年出現的一個騙局,一個叫沃爾夫岡·馮·肯佩倫(Wolfgang von Kempelen)的人為了取悅奧地利女皇瑪麗婭·特蕾莎(Maria Theresia),“制造”了一個會下國際象棋的機器人。這個機器人的外表是一個身著土耳其傳統衣飾、叼著水煙袋的木偶,端坐棋盤前。
然而,真相是棋盤下面的桌子是用鏡子偽裝起來的,里面實際上是個大箱子,箱子里面悄悄藏了一個棋藝高手。
土耳其機器人的做法簡單來說就是,你可以設計一個看上去功能齊全的產品,但實際上用戶接受的是人工服務。
比方說,我們要做一個電商 App,那肯定是要做交易流程,但退款退貨的功能要不要做呢?一開始可能決定不了,因為這和你賣的商品品類有很大關系。
那么,我們可以這么做,開始的時候先做一個退款退貨的“假按鈕”,點擊以后并沒有相應的系統,而是讓人工客服介入,處理退款。這樣跑一段時間,如果發現退貨退款的訂單太多人工處理不過來了,再考慮上系統,如果退款退貨的量一直不大,那就一直人工處理好了。
二、酒店門童
酒店門童,就是那個對你有求必應的人。
酒店門童和土耳其機器人有點像,都是用人工服務來替代產品。但兩者的差異在于,酒店門童的人工服務會直接與用戶發生交互,用戶很清楚,他接受的是貼身的人工服務。
這時候你要找到對你的新產品概念感興趣的用戶,提供與成型的產品完全一樣的服務,只不過它是人工的。
打個比方,一家 2B 做企業服務的公司,對于最開始的幾個客戶,很可能是通過人肉服務的方式實現的,把這幾個客戶的項目當成定制項目來做。在做的過程中,總結提煉它們的共性,慢慢打磨將來可以批量化服務很多客戶的產品,讓更多的環節可以由客戶自助完成。
三、眾籌
雖然沒有做出產品,但你可以做出一些圖文視頻材料,告訴潛在用戶,你將要做的是什么產品。
然后讓用戶用各種行動來告訴你是否認可產品,比如點贊、評論、轉發分享等,如果能有真金白銀的投票,就像很多在眾籌網站上眾籌的產品,那就更棒了。
籌款成功了固然好,但籌款失敗了也有巨大價值,至少避免了把產品做出來之后才發現用戶不認可的窘境。
在線存儲公司 Dropbox 在開發產品之前,做了一段產品功能的介紹視頻,放在 YouTube 上,探測目標用戶看完視頻之后的反應。
最終,視頻的各種數據十分火爆,讓 Dropbox 團隊充分驗證了用戶的需求,堅定了信心。
淘寶眾籌上很多的商品,類似預售,通過銷售情況,也可以看出哪些產品真的值得投產,哪些產品不需要繼續投入資源。
四、善意謊言
這和眾籌有點像,都是沒做產品,告訴用戶我們將要做什么,但善意謊言的區別是,假裝已經做出了一項新產品或新服務,來試探有沒有用戶感興趣。
比如產品宣傳單頁,經常被用來探測市場反饋。
做產品之前,先做個宣傳 / 銷售用的小冊子,投放市場,看到底有多少人主動聯系。對于聯系過來的人,也不用擔心沒有產品提供,大致的話術是:感謝關注,還沒做好,送您 VIP 體驗資格,上線后第一時間聯系您。
很多公司的 PR 部門,也可以做類似的事情來幫助產品創新。
具體點說,就是通過非正式渠道放出消息,說我們要做一個什么樣的產品了,然后看市場反饋。如果反饋好,那就繼續加大資源投入,如果反饋不好,那就可以官宣發表聲明,說之前是個假消息。
五、動物標本
這一點比較容易理解,就是做一個高保真的靜態原型,看起來和真的一模一樣,可以讓用戶“裝模作樣”地用一下,但并不具備真正的功能。
不過這種方法,多用于發現產品本身的設計、體驗細節問題、特別是外觀、形態方面。
一些數碼硬件,都要做這一步,用各種材料做一個模型出來,然后讓大家從各個角度看,觸摸把玩。這可以發現很多值得優化的地方。
要注意的是,這個方法通常只適用于驗證產品外在的特性。
六、乾坤大挪移
這也是個很有趣的技巧,借用競爭對手已經發布的產品,通過簡單的重新包裝,裝作自己的產品,來測試某些假設。
比方說想測試用戶喜歡哪種洗發水的香味,就可以買市面上已有的很多種來,用測試結果指導我們自己的設計。
再比如做手機應用程序,還可以直接拿競品的 App 來給用戶試用,以避免自己在設計的時候犯同樣的錯。
七、低配的誘惑
最后這個辦法,是開發一個功能有限的低配版本,來試探用戶的反應。
這是唯一一個需要做一部分真實產品的做法,當然,它能夠驗證的假設也會更多一些。
比如小米內測版的路由器,接近工程樣機,有基本功能,但很多體驗性、包裝都還不是成品的樣子。有些硬件產品,比如我見過創業者用樂高搭出來給用戶做測試,也是類似的方式。
這七種武器,在現實應用的時候也可以靈活混搭。比如有些車企用了“6+7”的做法,簡單地說,就是新車的發動機底盤已經做出來了,裝在老車型上給用戶試用。
不輕易做真實產品功能還有一個現實意義——上線容易下線難。
任何產品功能上線后,如果只有很少的人在用,就會陷入尷尬境地——如果下線,這些在用的人會跳起來說:“我用得好好的功能,你們為什么要下線”。
而如果迫于這種壓力,勉強繼續維護著這一功能,一方面有成本,投入產出比很低;另一方面后續新功能也必須考慮和這個雞肋功能的兼容、協作。
所以,我很推崇一句話——完美不是無一分可增,而是無一分可減。這就要求我們在做加法的時候,必須慎之又慎。
生活中,我們在做重大決策之前,也可以靈活使用上述手法。
比如,想不好裝修到底是喜歡北歐還是簡美還是現代,可以先讓設計師渲染一份對比的效果圖。
再比如,做買某種車的決定之前,可以先租同樣的車型來個周末兩天的周邊自駕游。
小結
這一講,我們介紹了很多免開發,或者最多少量開發投入就能驗證解決方案的手段。
要做好這一步,開始提出的“關鍵假設”很重要,就是說你到底要驗證什么。比如著名鞋類電商 Zappos(后來被 Amazon 收購了)在早年要驗證的兩個問題就是:
1、用戶愿意在網上買鞋;
2、可以通過給用戶寄三雙鞋,用戶留一雙的方式來打消顧慮。
所以,他們一開始并不需要做電商系統,也不需要自己建倉庫采購庫存,而只是做了一個可以下單的頁面,一旦有用戶下單,他們就去線下商店買鞋,然后寄給對方。
通常,一種原型只能驗證部分關鍵假設,所以,我們有可能為一個產品做多個原型,或者做一個兼具上面多種特征的混合原型,但哪怕這樣,綜合的投入產出比也遠遠低于一上來就做真實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