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社區很大,共有安置房148棟,安置人口2.9萬人。人員眾多,而且原來都來自農村,群眾生活環境變化大,不適應。”春林易地搬遷安置點建成使用后,老單便來這里擔任春林街道辦主任。如何有效治理是一個大考驗。“區委區政府專門成立了春林街道辦事處,通過深入考察,認為我們11個人有經驗有能力,就選派我們組成黨政班子,后來又從全區抽調了67名優秀的黨員干部到安置點開展后續服務。”
老劉已經68歲,是一個老黨員,搬遷前在老家當了40年的村干部,原本計劃搬進城里安心過退休生活,“不料,搬來沒幾天,社區干部就找上門,問我愿不愿意當樓棟長。”老劉說,雖然擔心自己做不好,但轉念一想,“我是黨員,得沖在前頭做好榜樣!”為了更好地進行社區治理,安置點分為3個社區,各自成立黨支部。同時實行網格化管理,每個網格設有黨小組。每棟樓任命黨員為樓棟長,直接聯系居民。宣傳政策、化解矛盾、收集民意等,均是樓棟長的日常工作。“搬遷后,政府一次性發放的1500元生活補助,是按人發還是按戶發?許多群眾不清楚。”入戶講解后,老劉又在樓下小廣場開會,一條條地給大伙兒解釋,還有疑問的,老劉就拿文件給大伙兒看,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及時向組織反映。“我們樓棟長就是要做連接政府和群眾的橋,把黨的政策落實到每個群眾。”【創新治理模式】,
“每個月有2200元的工資,上班時把孩子送到‘希望小課堂’,有志愿者看管,日子輕松多了。”搬遷戶周大姐長松了一口氣。因為家中變故,周大姐要獨自撫養孩子。她進過工地、賣過小吃,無論做啥,孩子總要帶在身邊,不然沒人照顧。幾個月下來,實在無法堅持,她便向街道求助。經過協調,周大姐去附近的鞋廠上班,孩子放學后由志愿者接到“希望小課堂”。“希望小課堂”是街道提供的課后延伸機構。搬遷群眾大都要去上班,孩子下課后怎么辦,成為很多群眾頭疼的事情。“街道提供免費場所設立‘希望小課堂’,征集社區志愿者來看管。”老單說,除了“希望小課堂”,社區還組建了治安巡邏、法律服務、水電維修等志愿者隊伍。【解決后顧之憂】
剛搬遷那會兒,老單經常跟同事一起入戶走訪,發現不少樓里公共區域亂糟糟的,只好幫著打掃。可等到第二天再去,又是老樣子。幾次下來,大家發現,群眾的生活方式不易轉變,規則意識相對缺乏,這給社區治理帶來了一定阻力。于是,老單帶著3個社區陸續制定居民公約,圍繞社會治安、環境衛生、民風民俗、鄰里關系等進行規范。制定居民公約只是第一步,街道辦還進行“街道之星”評比活動,包括文明家庭之星、奉獻之星等七大類,通過樹立榜樣,引導搬遷群眾轉變觀念,加速融入新生活。“大家從不同的地方搬到這里,初來乍到,肯定會產生很多問題。如果大家都是事不關己的態度,社區得成什么樣?”李大叔說。在首屆“街道之星”評比中,李大叔光榮當選“奉獻之星”。為啥能獲獎?因為熱心公共事務:孩子打架會去勸,住戶擾民會去找,看到垃圾隨手撿……
“平時我們買菜得去鎮上買,開車過去也要10多分鐘,現在集市就在家門口,方便多了。”安置點的孫阿姨得知“物業集市”開業,一大早就趕來“嘗鮮”。春林街道雖然人口眾多,但剛剛建立起來,生活配套跟不上。周圍的居民需要跑到鎮上買菜,購物不方便且停車位難找,生活相當不便。“有完善的配套服務,群眾才能安居樂業。”老單說,“街道聯合物業,經過多次調研敲定了‘物業集市’的選址和實施方案。”“物業集市”整體采用鋼結構大棚設計,遮陽避雨,冬暖夏涼,內部設立農貿市場和配套停車場,幫助周邊居民及上班族解決“買菜難”“停車難”的問題。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我們希望通過自己實實在在的努力,幫助搬遷群眾完成從農民向‘新市民’的轉變。”老單說。
根據“給定資料2”,請分析春林街道是如何幫助搬遷群眾完成從農民向新市民轉變的。(20分)
要求:
(1)準確、清晰、有條理;
(2)不超過300字。
本人思路(藍色是問題,淺藍色是對策)
? ? ? ? 1、創新治理模式。組成黨政班子,抽調黨員干部開展服務;成立黨支部,實行網格化管理,設黨小組,任命黨員為樓棟長,直接聯系居民;把黨的政策落實到群眾,細致講解,問題及時反映給組織。
? ? ? ? 2、解決后顧之憂。街道提供免費場所設立‘希望小課堂’,征集志愿者看管;組建治安巡邏、法律服務、水電維修等志愿者隊伍。
? ? ? ? 3、引導轉變觀念。制定居民公約,多方面進行規范;進行“街道之星”評比活動,通過樹立榜樣,引導群眾觀念轉變,融入新生活。
? ? ? ? 4、完善配套服務。街道聯合物業,敲定‘物業集市’的選址和實施方案,設計周全,內部設立農貿市場和配套停車場,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