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 一、前言
-
- 1.1 項目介紹
-
- 【1】項目開發背景
- 【2】設計實現的功能
- 【3】項目硬件模塊組成
- 【4】設計意義
- 【5】國內外研究現狀
- 【6】摘要
- 1.2 設計思路
- 1.3 系統功能總結
- 1.4 開發工具的選擇
-
- 【1】設備端開發
- 【2】上位機開發
- 1.5 參考文獻
- 1.6 系統框架圖
- 1.7 系統原理圖
- 1.8 實物圖
- 1.9 模塊的技術詳情介紹
-
- 【1】ESP8266-WIFI模塊
- 【2】MQTT協議
- 【3】lora模塊
- 【4】SHT30溫濕度模塊
- 二、硬件選型
-
- 2.1 STM32開發板(買2份)
- 2.2 USB下載線(買2份)
- 2.3 ESP8266 WIFI
- 2.4 SHT30溫濕度模塊
- 2.5 PCB板(買2份)
- 2.6 蜂鳴器模塊
- 2.7 電源擴展板(買2份)
- 2.8 母對母杜邦線(買2份)
- 2.9 OLED顯示屏(買2份)
- 2.10 LoRa模塊(節點通信)
- 2.11 紅外接收與發送頭
- 2.12 綠色LED燈
- 三、部署華為云物聯網平臺
-
- 3.1 物聯網平臺介紹
- 3.2 開通物聯網服務
- 3.3 創建產品
-
- (1)創建產品
- (2)填寫產品信息
- (3)產品創建成功
- (4)添加自定義模型
-
-
- 【1】創建服務ID
- 【2】Ctrl_SW 充電開關 布爾類型
- 【3】Charge 當前電量 浮點數
- 【4】StatChg 充電狀態 布爾類型
- 【5】SHT30_T 環境溫度 浮點數
- 【6】SHT30_H 環境濕度 浮點數
- 【7】BlkStat 遮擋狀態 布爾類型
-
- (5)創建完成
- 3.4 添加設備
-
- (1)注冊設備
- (2)根據自己的設備填寫
- (3)保存設備信息
- (4)設備創建完成
- (5)設備詳情
- 3.5 MQTT協議主題訂閱與發布
-
- (1)MQTT協議介紹
- (2)華為云平臺MQTT協議使用限制
- (3)主題訂閱格式
- (4)主題發布格式
- 3.6 MQTT三元組
-
- (1)MQTT服務器地址
- (2)生成MQTT三元組
- 3.7 模擬設備登錄測試
-
- (1)填入登錄信息
- (2)打開網頁查看
- (3)MQTT登錄測試參數總結
- 3.8 項目憑證
- 3.9 創建IAM賬戶
- 3.10 獲取影子數據
- 3.11 修改設備屬性
- 四、Qt開發入門與環境搭建
-
- 4.1 Qt是什么?
- 4.2 Qt版本介紹
- 4.3 Qt開發環境安裝
- 4.4 開發第一個QT程序
- 4.5 調試輸出
- 4.6 QT Creator常用的快捷鍵
- 4.7 QT幫助文檔
- 4.8 UI設計師使用
- 4.9 按鈕控件組
- 4.10 布局控件組
- 4.11 基本布局控件
- 4.12 UI設計師的布局功能
- 五、上位機開發
-
- 5.1 Qt開發環境安裝
- 5.2 新建上位機工程
- 5.3 切換編譯器
- 5.4 編譯測試功能
- 5.5 設計UI界面與工程配置
-
- 【1】打開UI文件
- 【2】開始設計界面
- 5.6 設計代碼
-
- 【1】獲取token
- 【2】獲取影子數據
-
- (1)獲取當前時間并更新界面上的時間標簽
- (2)設置請求URL和初始化網絡請求
- (3)構造API請求URL
- (4)設置請求的頭部信息
- (5)設置請求URL并發送請求
- (6)總結
- 【3】解析數據更新界面
- 5.5 編譯Windows上位機
- 5.6 配置Android環境
-
- 【1】選擇Android編譯器
- 【2】創建Android配置文件
- 【3】配置Android圖標與名稱
- 【4】編譯Android上位機
- 5.7 設備仿真調試
- 六、 ESP8266-WIFI模塊調試過程
-
- 6.1 接電腦USB口調試
- 6.2 ESP8266的STA+TCP客戶端配置
- 七、STM32代碼設計【激光發射端】
-
- 7.1 硬件連線說明
- 7.2 硬件原理圖
- 7.3 硬件組裝過程
- 7.4 硬件實物圖
- 7.5 KEIL工程截圖
- 7.6 程序下載
- 7.7 程序正常運行效果
- 7.8 取模軟件的使用
- 7.9 WIIF模塊與服務器通信
-
- 【1】代碼解釋
- 【2】總結
- 7.10 硬件初始化
-
- 【1】代碼解釋
- 【2】總結
- 7.11 WIFI模塊-初始化
-
- 【1】代碼解釋
- 【2】總結
- 7.12 數據采集與顯示
-
- 【1】代碼解釋
-
- (1)**定時操作(輪詢)**
- (2)**激光數據發送**
- (3)**OLED 顯示屏更新:顯示環境數據和充電狀態**
- (4)**上傳數據到 MQTT 云端服務器**
- 【2】總結
- 7.15 按鍵代碼
-
- 【1】代碼解釋
-
- (1)**按鍵掃描**
- (2)**控制充電開關**
- 【2】邏輯總結
- 7.16 上位機命令處理
-
-
- 【1】**接收數據處理**
- 【2】**接收數據的步驟詳解**
- 【3】**上傳數據至云服務器**
- 【4】**總結**
-
- 7.17 LoRa模塊從機上傳的命令處理
-
- 【1】**接收數據處理**
- 【2】**代碼解析**
-
- 2.1 **接收數據標志**
- 2.2 **清空緩沖區并調試輸出**
- 2.3 **字符串解析**
- 2.4 **去掉 `#`,并解析字段**
- 2.5 **調試輸出解析結果**
- 2.6 **錯誤處理**
- 2.7 **重置接收標志和計數器**
- 【3】**總結**
- 八、STM32代碼設計【激光接收端】
-
- 8.1 硬件連線說明
- 8.2 硬件原理圖
- 8.3 硬件組裝過程
- 8.4 硬件實物圖
- 8.5 KEIL工程截圖
- 8.6 程序下載
- 8.7 程序正常運行效果
- 8.8 取模軟件的使用
- 8.9 代碼含義解釋
-
- 【1】**全局變量及定義**
- 【2】**硬件初始化**
- 【3】**主要控制流程**
-
- 3.1 按鍵操作和充電開關控制
- 3.2 溫濕度數據采集
- 3.3 OLED顯示更新
- 3.4 激光接收信號處理
- 3.5 LoRa模塊通信
- 3.6 充電電量管理
- 3.7 OLED顯示與更新
- 【4】**定時器與延時管理**
- 八、使用STM32代碼的流程以及注意事項
-
- 8.1 第1步
- 8.2 第2步
- 8.3 第3步
- 九、代碼移植更改
-
- 【1】STM32代碼
- 【2】Qt上位機代碼
- 十、完整STM32代碼
-
- 10.1 激光發射設備
- 10.2 激光接收設備
- 任務書
-
-
-
- 一、課題名稱
- 二、課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 三、設計目標
- 四、研究內容與任務
- 五、技術路線與方法
- 六、預期成果
- 七、進度安排
- 八、考核要求與評價標準
-
-
- 開題報告
-
-
-
- 一、課題名稱
- 二、課題背景與意義
- 三、研究目標與任務
- 四、研究內容與方法
- 五、技術路線與實現方法
- 六、預期成果
- 七、計劃進度安排
- 八、參考文獻
- 九、結論
-
-
基于STM32設計的激光充電控制系統(華為云IOT)
一、前言
1.1 項目介紹
【1】項目開發背景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無線充電技術在各類電子設備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尤其是在智能手機、穿戴設備和物聯網設備等領域。傳統的無線充電技術主要采用電磁感應原理,而激光無線充電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無線電力傳輸方式,具有更高的能量傳輸效率和更長的傳輸距離。因此,激光無線充電技術逐漸引起了科研人員和工程師的廣泛關注,并成為未來無線充電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
在激光無線充電系統中,激光發射和接收模塊是關鍵組件,能夠將電能通過激光束傳輸到設備中進行充電。與傳統的充電方式相比,激光無線充電不需要復雜的電纜連接,極大地提升了充電的靈活性和便捷性。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