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路由基礎
文章目錄
- 09.路由基礎
- 核心概念
- 路由關鍵組成部分
- 三層轉發原理介紹(通信流程)
- 路由類型及配置
- 直連路由(direct)
- 實驗示例
- **靜態路由(Static)**
- **實驗示例**
- **動態路由**
-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協議)**
- **實驗示例**
- **實驗拓撲**
-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 開放式最短路徑優先)**
- **實驗示例**
核心概念
路由(route):指導報文轉發的路徑信息;(在路由表中以IP地址網段方式存在)
路由表(routing-table):用于存放路由信息,查看命令“display ip routing-table”
路由器(router):具備路由功能的三層設備,查路由表轉發數據
路由關鍵組成部分
目的網絡:標識目的網段
掩碼:與目的地址共同標識一個網段
出接口:數據包被路由后離開本路由器的接口
下一跳:路由器轉發到達目的網段的數據包所使用的下一跳地址
三層轉發原理介紹(通信流程)
- PC 發送 ARP 廣播請求,解析 R1 的 G0/0/0 接口 MAC;R1 單播回復 Reply。
- PC1 封裝單播數據轉發至 R1。
- R1 收到目的 MAC 為自身的數據,解封裝后查詢 IP 頭部,目的 IP 為 20.1.1.1;通過路由表匹配 20.1.1.0/24 的直連路由轉發數據。
- R1 解析 PC2 的 MAC 地址,重新封裝 EII 頭部,將數據發送至 PC2。
參考示圖:
路由類型及配置
直連路由(direct)
特點:當路由設備的接口配置 IP 地址后,會自動生成對應網段的直連路由;優先級默認為 0,且不可修改。
實驗示例
實驗拓撲
配置實例(R1)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0/0/0ip address 10.1.1.254 255.255.255.0
#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0/0/1ip address20.1.1.254 255.255.255.0
查看路由表
字段說明
- Destination/Mask:目的網段 / 掩碼(路由網段)
- Proto:協議類型
- Pre:路由優先級
- Cost:路由開銷(度量值)
- Flags:標志
- NextHop:下一跳 IP 地址
- Interface:出接口
靜態路由(Static)
-
特點:需管理員手動配置,需指定目的網段、掩碼、下一跳(或出接口);優先級默認為 60,可修改。
-
配置格式:
ip route-static 目的網段 掩碼 下一跳地址
實驗示例
實驗拓撲
配置實例(常規操作省略)
[R1]ip route-static 30.1.1.0 24 12.1.1.2
#
[R2]ip route-static 10.1.1.0 24 12.1.1.1
#
[R2]ip route-static 20.1.1.0 24 12.1.1.1
查看路由表
測試:此時PC可以相互訪問
缺省路由/默認路由
- 特殊的靜態路由,目的網段和掩碼固定為 0.0.0.0/0。
- 配置格式:
ip route-static 0.0.0.0 0 下一跳地址
(匹配任意目的網段)。
動態路由
通過動態路由協議學習路由,常見協議包括 RIP、OSPF、ISIS、BGP、EIGRP 等。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協議)
- 性質:動態的距離矢量(DV)路由協議,設備間直接傳遞路由。
- 封裝:基于 UDP 協議,IP 頭部 protocol 字段為 17,端口號 520。
- 路由優先級:100。
- 開銷(cost/metric):基于跳數計算(默認 0,每經過一臺 RIP 設備跳數加 1,最多 15 跳,16 跳不可達)。
- 報文更新方式:
- RIPv1(默認):廣播更新,目的 IP 為 255.255.255.255。
- RIPv2:組播更新,目的 IP 為 224.0.0.9。
- 報文類型:
- request(請求):請求路由信息。
- response(響應):針對請求進行確認回復。
- 防環機制:
- 水平分割:從某接口接收的 RIP 路由,不再從該接口發送(默認開啟)。
- 毒性逆轉:從某接口接收的 RIP 路由,仍從該接口發送但標記為 16 跳不可達(cost=16,默認關閉)。
實驗示例
實驗拓撲
配置策略
第一步:配置IP地址-----略
第二步:配置RIPv1(通過動態路由協議學習設備非直連路由)
R1
rip 1
network 10.0.0.0 //主類宣告設備本地接口IP地址(例如172.16.1.1/24,宣告為172.16.0.0) network network 20.0.0.0
network 12.0.0.0
R2
rip 1
network 12.0.0.0
network 23.0.0.0
network 30.0.0.0
R3
rip 1
network 23.0.0.0
network 40.0.0.0
查看
測試:此時所有PC相互訪問
在RIPv1基礎上,修改為version 2:
R1,R2,R3
rip 1
version 2
查看
- RIPv1 與 RIPv2 對比:
- RIPv2 報文中新增 route tag、netmask、nexthop 三個字段。
- RIPv2 支持認證,RIPv1 不支持。
- RIPv2 支持路由重分布,RIPv1 不支持。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 開放式最短路徑優先)
- 性質:動態的鏈路狀態(LS)路由協議,設備間傳遞 LSA(鏈路狀態通告)攜帶路由信息;相互稱為鄰接關系。
- 封裝:基于 IP 頭部,無 TCP/UDP 頭部,協議號 89。
- 路由優先級:10(AS 內部路由,使用 network 命令)、150(AS 外部路由,使用 import-route 命令)。
- 開銷(cost):參考帶寬(100M)/ 接口帶寬;百兆及以上默認開銷為 1,串口鏈路默認 48;一條路由的總開銷為入方向接口開銷之和。
- 報文更新方式:觸發式組播更新,目的組播地址為 224.0.0.5(所有 OSPF 設備)或 224.0.0.6(DR、BDR)。
- Router-id:唯一標識 OSPF 設備(32bit 點分十進制),不可沖突;選舉規則:①手動指定優先;②loopback 接口 IP 地址大的優先;③物理接口 IP 地址大的優先。
- 區域概念:area 0 為骨干區域,其他為非骨干區域;同一區域設備擁有相同 LSDB(鏈路狀態數據庫);多區域部署時非骨干區域必須與骨干區域相連,單區域推薦用 area 0。
- 報文類型:
- Hello:發現、建立、維系鄰居關系。
- DD(數據庫描述):攜帶 LSA 頭部,選舉主從,確定序列號,對比 LSDB。
- LSR(鏈路狀態請求):請求缺少的 LSA。
- LSU(鏈路狀態更新):針對請求回復LSA。
- LSAck(鏈路狀態確認):針對更新進行確認回復。
實驗示例
實驗拓撲
第一步:配置IP地址---略
R1:
interface LoopBack0 //創建loopback接口,編號為0 ip address 1.1.1.1 255.255.255.255ip address 1.1.1.1 255.255.255.255
第二步:配置OSPF
R1:
ospf 1area 0.0.0.0network 1.1.1.1 0.0.0.0network 12.1.1.1 0.0.0.0 //精確宣告接口IPR2:
ospf 1 router-id 2.2.2.2 //創建ospf進程并且指定router-id area 0.0.0.0area 0.0.0.0network 2.2.2.2 0.0.0.0network 12.1.1.2 0.0.0.0 network 23.1.1.2 0.0.0.0
R3:
ospf 1 router-id 3.3.3.3 area 0.0.0.0network 3.3.3.3 0.0.0.0network 23.1.1.0 0.0.0.255 //通配符宣告(網段宣告) ,但是一定不能寫成23.1.1.0 0.0.0.0
查看鄰居
查看LSDB
查看路由表
測試
look接口相互可達(帶更新源地址測試)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作者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