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李白個人簡歷
二、個人主要經歷
三、個人成就及影響
1、詩
2、詞
3、書法
4、劍術
5、理想
四、歷史評價
五、趣事
1、李白擱筆
2、贈汪倫
一、李白個人簡歷
基本信息?
姓名: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性別:男
年齡: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大約62歲)
家庭住址:未定(出生在綿州昌隆縣青蓮鄉)
學歷:不能參加科舉
官位:曾任擔任翰林供奉
信仰: 道教
民族: 漢
愛好:學道 + 飲酒 + 作詩 + 交友
特長:作詩
主要成就:所作詞賦,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后世譽為“詩仙”,與詩圣杜甫并稱“李杜”
主要作品: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
職業規劃:學道+建功立業“談笑安黎元”、“終與安社稷”
人物關系:
父親-李客(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夫人:宰相許圉師孫女(結發妻子,與李白生一子一女)、唐高宗宰相宗楚客的孫女(繼室。安史之亂爆發后,攜宗氏南下。李白因李璘之亂下獄時,宗氏曾奔走營救)
同居者:
-
劉氏,與李白同居,后分手。
-
某氏,東魯一婦人,與李白同居,生李頗黎。
子女:
李伯禽(兒子,字“明月奴”,原配許氏所生,一生未入仕途,貞元八年(792)去世。有一子兩女,長子年輕時出游,不知所蹤。兩女分別嫁給當涂農戶陳云和劉勸。)
李天然(兒子,字頗黎,李白在東魯時和一女子所生)
李平陽(女兒,原配許氏所生,出嫁后不久即去世)
二、個人主要經歷
??(705年)十一月,武則天去世。李白五歲。發奮讀書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長史書》云:“五歲誦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學識字課本
??(710年)10歲。讀諸子百家,通詩書
??(715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并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干謁活動。好劍術,喜任俠。是年岑參生。
??(718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內)讀書,出游多地,增長了不少閱歷與見識。從趙蕤學縱橫術。《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約作于此年
??(724年),李白二十四歲。離開故鄉而踏上遠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留下《渡荊門送別》等多篇詩作。
??(726年),李白二十六歲。春往揚州,后又到至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途經陳州時與李邕相識。結識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歲,此時大約38歲左右)。留下《靜夜思》等
?(727年),李白27歲,是年詔令“民間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薦”。與故宰相許圉師之孫女結婚,遂家于安陸。 (是年王昌齡進士及第)
?(728年),李白28歲。春至江夏,改葬吳指南。暮春,送孟浩然之廣陵。回安陸,寓居白兆山。寫有《早春于江夏送蔡十還家云夢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江夏行》等詩。
?(730年),李白三十歲。春在安陸。前此曾多次謁見本州裴長史,因遭人讒謗,于近日上書自白,終為所拒。初夏,往長安,謁宰相張說,并結識其子張垍。寓居終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別館。又曾謁見其他王公大臣,均無結果。暮秋游邠州(在長安之西)。 冬游坊州(在長安之北)。是年杜甫十九歲,游于晉州(今山西省)。
?(731年),玄宗多任宦官,尤寵高力士,時四方表奏,皆先為高力士所決。十月,玄宗駕幸洛陽。李白三十一歲,窮愁潦倒于長安,自暴自棄,與長安市井之徒交往。秋到嵩山,戀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遂有隱居之意。暮秋,滯留洛陽。
(注:32歲,作《行路難三首》(其一、其二)。送友人入蜀,作《蜀道難》,寄寓功業難求之意。五月,離長安,由黃河東下梁園,作《梁園吟》。期間,李白二上終南山,欲結識玉真公主。)
?(733年)李白三十三歲,構石室于安陸白兆山桃花巖。開山田,日以耕種、讀書為生活。
?毛遂自薦
(734年)正月,李白為唐玄宗獻上著作《明堂賦》目的是為了謀求官位。?由于家庭的緣故,李白不能應常舉和制舉以入仕途,只能走獻賦之路
(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機獻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夸耀本朝遠勝漢朝,并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理,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
同年,李白進長安后結識了衛尉張卿,并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接近了統治階級)。
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去紫極宮,在那里遇見了賀知章,立刻上前拜見,并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
(注: 36歲,著名樂府詩《將進酒》有“岑夫子,丹丘生”語,當作于此時)
(注:40歲。許夫人約卒于上年或是年。李白帶子女離安陸至東魯;)
?(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找了李白進宮。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
?(743年),李白四十三歲,興慶池牡丹盛開,玄宗與楊玉環同賞,李白又奉詔作《清平調》
李白內心:?對御用文人生活日漸厭倦,始縱酒以自昏穢。與賀知章等人結“酒中八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嘗奉詔醉中起草詔書,引足令高力士脫靴,宮中人恨之,讒謗于玄宗,玄宗疏之,后玄宗賜金放還。????哪一年??
?(公元744年),李白(此時44歲)與杜甫(此時33歲)、高適(此時41歲,此時也還沒有祿位)一同來到單父(今山東省菏澤市單縣)。在單父期間,李白、杜甫、高適游覽琴臺、晏堌、孟渚澤等等文化古跡,留下多篇詩作。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游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注:正月,賀知章請度為道士還鄉,李白作詩相送)
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請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箓?,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箓的蓋還,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745)秋天,李白離開長安,被唐玄宗賜金遣返。受族弟李凝之邀到單父,李白和本家兄弟李沈、族弟李凝兄弟3人歡聚、游獵。
(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同游東魯。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濟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寫有《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詩。就在這年冬天,李杜兩人分手。
(注:?46歲。臥病東魯。秋,懷念杜甫,寫有《沙丘城下寄杜甫》詩。復思游越,告別東魯諸公,寫有《夢游天姥吟留別》。)
(注:47歲,至越中,吊賀知章,寫有《對酒憶賀監二首并序》等)
(注: 49歲。在金陵,懷念子女,寫有《寄東魯二稚子》、《送蕭三十一之魯中兼問稚子伯禽》等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約作于是年暮春)
(注:50歲,訪元丹丘石門幽居,寫有《尋高鳳石門山中元丹丘》等)
(注:51歲。在梁苑,與宗楚客孫女結婚當在是年或此前。)
(注:52歲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臺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寫有《北風行》、《遠別離》等詩。)
(注:54歲,作《贈汪倫》等)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后,李白與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難.(注:離開長安已經十年了)
反對楊國忠發動的兩次征南詔之戰,寫有《書懷贈南陵常贊府》等,冬,北上梁國。適逢安祿山陷陳留、洛陽,李白攜宗夫人自梁園經洛陽西上華山。
(注:56歲,與宗夫人隱于廬山屏風疊,有《贈王判官時余隱居廬山屏風疊》。冬,永王璘水軍至尋陽,三次遣使聘請,李白下山入幕。寫有《贈韋秘書子春二首》、《別內赴征三首》等詩)
?流放夜郎 + ?赦免
(757年),李白五十七歲。正月,在永王軍營,作組詩《永王東巡歌》抒發了建功報國情懷。
永王兵敗,李白在潯陽入獄。被宋若思、崔渙營救。成為宋若思的幕僚。
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并以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終以參加永王東巡而被判罪長流夜郎。(注:杜甫四十六歲,四月,從賊營逃出,謁肅宗于鳳翔,授左拾遺。 距離李杜分手已經過去了12年了)
(758年)李白五十八歲。李白自潯陽出發,開始長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至江夏,訪李邕故居,登黃鶴樓,眺望鸚鵡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峽。(注: 杜甫四十七歲,為華州司功參軍)
(759年),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 李白至白帝城遇赦,立即返舟東下江陵,寫有《早發白帝城》。
??(761年),已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涂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路歌》后去世。
關于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未有定論。但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系。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后不久(被赦免3年后去世),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注:傳世的980余首詩文
三、個人成就及影響
1、詩
代表作品
《將進酒》《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望廬山瀑布》《俠客行》《春思》《子夜秋歌》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
- 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 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于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統一;
詩富于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他與杜甫并稱為“大李杜”,(李商隱與杜牧并稱為“小李杜”)
在詩中塑造自我,強烈地表現自我,在詩中毫不掩飾、也不加節制地抒發感情,表現他的喜怒哀樂。
技術:將想象、夸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詩歌對后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李白的詩,裴旻的劍術,張旭的草書合稱唐代三絕。
對權豪勢要,他“手持一枝菊,調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
看到勞動人民艱辛勞作時,他“心摧淚如雨”。當社稷傾覆、民生涂炭時,他“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南奔書懷》),那樣慷慨激昂;
與朋友開懷暢飲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又是那樣天真直率。
李白最擅長的體裁是七言歌行和絕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開大合、跳躍宕蕩的結構。詩的開頭常突兀如狂飆驟起,而詩的中間形象轉換倏忽,往往省略過渡照應,似無跡可循,詩的結尾多在感情高潮處戛然而止。
李白的五七言絕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詩歌清新明麗的風格。如《早發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廣陵》《靜夜思》等,妙在“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遠。”(《說詩晬語》上)。
2、詞
????????今傳李白詞大多出于《尊前集》,但由于《尊前集》本身的成書年代及真偽都成問題,故李白詞的真偽也許仍會繼續爭論下去。
????????按照詞學界的一般看法,至少《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憶秦娥·簫聲咽》和《清平樂》的前四首,在沒有發現有力的證據之前,應該據宋人的說法,看作李白的作品。
????????李白在詞壇上處于開山祖地位,這是詞學家的共識。即便傳世“李白詞”確實全部是偽作并不屬于詞體,李白仍然是詞體發展鏈上不可或缺的一環,沒有這一環,就無法全面地說明詞體的發展史。從唐末五代《花間集》以來,所有的唐宋詞選集、總集,在具體操作中,都不會忘記李白,至少也要在序跋題記中提上一句。其作為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大詞人,雖然只有很少幾首著作權經常受到懷疑的詞作,但卻從來沒有人對他表示過任何的不滿或批評意見。
3、書法
《上陽臺帖》為李白書自詠四言行草詩,也是其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
4、劍術
李白“十五好劍術”,“劍術自通達”
《全唐詩》李白詩中“劍”字共出現了一百零七次,除去作為地名的“劍閣”三次,“劍壁”一次,武器之“劍”猶有一百零三次之多。
5、理想
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實現“談笑安黎元”、“終與安社稷”的建功立業理想
- 以大鵬、天馬、雄劍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上李邕》)
- 希望能像姜尚輔佐明君,像諸葛亮興復漢室。《梁甫吟》《讀諸葛武侯傳抒懷》《永王東巡歌》《行路難》(其二)都反映了他的這類思想
- 當時有名的縱橫家趙蕤是李白的老師,此人于開元四年(716年)就著成了《長短經》十卷。那時李白才十五歲。趙蕤這部博考六經異同、分析天下形勢、講求興亡治亂之道的縱橫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極大的興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業,喜談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這部書的影響
對待【權豪勢要】的態度:
“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許”(《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
- 蔑視封建等級制度,不愿阿諛奉迎,也不屑于與俗沉浮,封建禮教等級制度的束縛使他窒息。
- 渴望個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羈的生活態度來掙脫桎梏、爭取自由。其表現方式或縱酒狂歌,尋仙學道,然而,酒既無法銷愁,神仙更虛無飄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謠》),把美好的大自然作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來歌頌。
- 反對玄宗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揭露將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通過對政事綱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實地觀察,李白以詩人的敏感,洞幽燭微,在當時詩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禍亂將作。《古風》其三、十五、二十四、三十九等都對社會現實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四、歷史評價
唐朝及其之后多個朝代數不勝數的高度評價。看幾個例子
杜甫:“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賀知章:“謫仙”
韓愈:“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唐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
宋代:王安石、蘇軾、蘇轍、黃庭堅、陸游、辛棄疾、朱熹等等高度評價
五、趣事
1、李白擱筆
唐????????代詩人崔顥登上黃鶴樓賞景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的名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后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擱筆不寫了。有個少年丁十八譏笑李白:“黃鶴樓依然無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詩辯解:“我確實捶碎了,只因黃鶴仙人上天哭訴玉帝,才又重修黃鶴樓,讓黃鶴仙人重歸樓上。”
????????崔顥題詩,李白擱筆,從此黃鶴樓之名更加顯赫。后來,李白也仿照《黃鶴樓》寫下《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2、贈汪倫
唐天寶年間,汪倫聽說大詩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陽冰家,便寫信邀請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說:“先生好游乎?此處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處有萬家酒店。”李白素好飲酒,又聞有如此美景,欣然應邀而至,卻未見信中所言盛景。汪倫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釀成的美酒與李白同飲,并笑著告訴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無十里桃花。萬家者,開酒店的主人姓萬,并非有萬家酒店。”李白聽后大笑不止,并不以為被愚弄,反而被汪倫的盛情所感動,適逢春風桃李花開日,群山無處不飛紅,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瑩,翠巒倒映,汪倫留李白連住數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別時送名馬八匹、官錦十緞?。
????????李白在東園古渡乘舟欲往萬村,登旱路去廬山,汪倫在古岸閣上設宴為李白餞行,并拍手踏腳,歌唱民間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倫的盛意,作《贈汪倫》詩一首: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