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開篇的另一些心里話
最近淘到個好東西,是來自奧地利Blueskyy藝術學院的Adobe教育版授權,深度體驗下來,感覺就像是給我的創意工具箱做了一次“滿配”升級,有些心得不吐不快,必須跟同路的設計師朋友們碰一碰。
在分享那些讓我拍案叫絕的技巧之前,依舊慣例,先聊聊這個訂閱版最讓我心動的幾個地方。最直觀的就是Firefly AI的積分,每周1500點,用“揮霍”來形容毫不過分,讓我在AI創作時徹底告別了束手束腳。然后是它支持多達4臺設備同時在線,雖然我的工作臺還沒那么鋪張,但這份富余讓人心里特踏實。說到踏實,就不能不提它的訂閱管理機制,學院提供了一個專門的IT服務網站,可以像查快遞一樣隨時追蹤訂閱的健康狀況和到期日,這種掌控感和安全感,是用其他“野生”版本體會不到的。穩定性方面更是沒得說,一個近2000人的大團隊,平穩運行了快一年,零事故記錄,還貼心地準備了備用修復方案。當然,我知道大家最關心的是,現在還能上車嗎?答案依舊是那個熟悉的“哈哈”,這趟快車早已呼嘯而過,車門已經關上了。
二、 聲畫合一:兩個顛覆后期制作的Adobe AI技巧
對于我們這些經常和動態視覺打交道的設計師或多媒體工作者而言,工作流的效率直接決定了創意的上限。視頻剪輯和音頻處理,曾是后期流程中最為耗時、最考驗耐心的環節。然而,Adobe Creative Cloud中集成的AI功能,正在從根本上改寫游戲規則。它們不再是錦上添花的“小插件”,而是能夠重塑整個工作流程的“引擎”。下面,我將分享兩個我個人在付費訂閱后,幾乎每天都在使用,并且能將工作效率呈幾何級數提升的音視頻AI神技。
技巧一:Adobe Podcast “語音增強”—— 一鍵將“廢片”音頻拯救為“錄音棚”品質
我們都曾遇到過這樣的絕望瞬間:一段內容極佳的采訪、一個現場感十足的Vlog片段,或者一次重要的線上會議錄音,回放時卻被嘈雜的環境噪音、惱人的房間混響、甚至是麥克風的電流聲毀得一塌糊涂。在過去,處理這種“問題音頻”需要用到Adobe Audition等專業軟件,通過復雜的降噪、去混響、均衡器(EQ)調節等一系列操作,沒幾個小時根本下不來,且效果往往還差強人意。現在,Adobe Podcast里的“語音增強”(Enhance Speech)功能,用一種近乎“魔法”的方式解決了這個世紀難題。
場景設定: 想象一下,你在一個咖啡館用手機錄制了一段對設計師前輩的即興采訪。內容含金量極高,但背景里充滿了咖啡機的研磨聲、鄰桌的談笑聲和空調的嗡嗡聲。你需要將這段音頻用到你的作品集視頻或者播客節目中。
操作步驟詳解:
-
訪問與準備:
-
“語音增強”是一個基于網頁的AI工具。你只需要在瀏覽器中打開
podcast.adobe.com
,并使用你的Adobe ID登錄。 -
它提供了一些基礎的免費使用額度,但付費的Creative Cloud訂閱用戶則擁有更高的處理時長和優先級。
-
你需要先將手機里的采訪錄音文件(如M4A、MP3、WAV等格式)傳輸到你的電腦上。
-
-
上傳與處理——見證奇跡的時刻:
-
進入“語音增強”工具界面,它極其簡約,只有一個核心功能區。
-
直接將你的音頻文件拖拽到上傳框中,或者點擊按鈕選擇文件。
-
上傳成功后,AI便開始自動分析和處理你的音頻。這個過程所需的時間取決于文件的大小和服務器的負載,通常幾分鐘內就能完成。它在云端進行了一系列極其復雜的操作:首先,AI會精準地將人聲與所有背景噪音分離開來;然后,它會消除掉室內反射聲(混響),讓聲音聽起來更“干”更清晰;最后,它會通過算法對人聲的頻率進行智能補償和優化,使其聽起來飽滿、圓潤,如同在專業錄音棚里錄制的一般。
-
-
對比與下載:
-
處理完成后,界面上會出現一個播放器,中間有一個“增強”功能的開關。
-
這是最令人驚艷的環節。你可以先關閉開關,聽一下原始音頻,感受那嘈雜混亂的“災難現場”。然后,打開開關,屏住呼吸,你會聽到一個截然不同的聲音:背景噪音幾乎完全消失,人聲變得異常清晰、干凈且富有質感,仿佛采訪者就坐在你耳邊說話。這種前后對比的巨大反差,帶來的震撼是無與倫比的。
-
確認效果滿意后,點擊“下載”按鈕,你就能得到一個處理好的、高品質的WAV格式音頻文件。
-
-
應用與邊界:
-
適用場景: 尤其適合處理以人聲為主的音頻,如播客、采訪、線上課程、視頻畫外音、Vlog等。
-
局限性: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AI目前專注于“語音”。如果你的音頻中包含背景音樂,AI可能會把它也當作“噪音”一并嘗試消除,導致音樂失真。因此,最佳實踐是,先將純人聲音頻通過它處理干凈,再到Premiere Pro或Audition里與背景音樂進行混合。
-
這個工具的出現,極大地降低了高質量音頻制作的門檻,讓每一個內容創作者都能輕松擁有“專業聲場”,將觀眾的注意力牢牢鎖定在內容本身,而不是被糟糕的音質所干擾。
技巧二:Premiere Pro “基于文本的編輯”—— 像改Word文檔一樣剪視頻
對于長篇訪談、紀錄片、課程視頻等包含大量對話的內容,傳統剪輯流程是怎樣的?我們需要反復聽素材,在時間線上標記出入點,拖動、切割、拼接……這個過程被稱為“撈素材”,極其枯燥且耗時。Premiere Pro引入的“基于文本的編輯”(Text-Based Editing)功能,徹底顛覆了這一傳統模式。它利用AI自動將視頻中的所有對話轉寫成文字,然后,你可以直接通過編輯這些文字來剪輯對應的視頻片段。
場景設定: 你手頭有一段長達1小時的發布會錄像,需要從中剪輯出一段3分鐘的精華集錦,包含所有提到“創新”、“未來”和“用戶體驗”的關鍵發言。
操作步驟詳解:
-
開啟AI轉寫之旅:
-
在Premiere Pro中導入你的發布會錄像素材。
-
打開“文本”工作區 (
窗口 > 工作區 > 文本
)。在左側的“文本”面板中,你會看到“轉錄”選項卡。 -
選中你的視頻素材,點擊“轉錄”。Premiere Pro會彈出設置窗口,讓你選擇語言(目前對中文普通話的支持已經相當出色)、是否識別不同說話人等。
-
點擊“轉錄”按鈕后,AI便開始在后臺工作。稍等片刻,整個視頻的對話內容就會以文字稿的形式,帶著精確的時間戳,完整地呈現在“文本”面板中。
-
-
閱讀與搜索——從“聽”到“看”的轉變:
-
現在,你不需要再一遍遍地拖動時間線聽素材了。你可以像閱讀一篇文章一樣,快速瀏覽整個文字稿,對內容有一個全局的把握。
-
在頂部的搜索框中,輸入你的關鍵詞,比如“創新”。所有包含“創新”一詞的句子都會被高亮顯示。你可以通過點擊搜索結果,讓時間線指針直接跳轉到視頻中對應的位置,進行精準預覽。
-
-
編輯文字稿 = 剪輯視頻:
-
刪除片段: 在文字稿中,看到某句不想要的廢話或口誤?直接用鼠標選中這段文字,然后按下
Delete
鍵。你會發現,時間線上對應的視頻和音頻片段被瞬間剪切掉了,并且后面的片段會自動銜接上來(漣漪刪除),整個過程如行云流水。 -
提取精華: 想要將某段精彩的發言提取出來?在文字稿中選中這段話,然后點擊面板上方的“插入”(
...
圖標 > 插入)按鈕。Premiere Pro會自動根據你選擇的文字,將對應的視頻片段添加到時間線的末尾,或者你指定的光標位置。 -
調整順序: 覺得A發言人的一段話放在B發言人后面更好?在文字稿里,直接選中A發言人的那段文字,
Ctrl+X
(剪切),然后在B發言人的段落后Ctrl+V
(粘貼)。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時間線上的視頻片段也跟著你文字的順序進行了重新排列。
-
-
一鍵生成字幕:
-
當你用這種方式完成了粗剪之后,文字稿的價值還遠未結束。在“文本”面板中,點擊“創建字幕”按鈕。
-
在彈出的窗口中,你可以設置字幕的樣式、每行字數等參數。點擊“創建”后,Premiere Pro會利用這份已經校對過的文字稿,自動在時間線上生成一條與語音完美同步的字幕軌道。這為你省去了傳統上需要手動打軸或使用第三方插件的巨大工作量。
-
這種“所見即所得”的編輯方式,將視頻剪輯的邏輯從基于“時間”轉換為了基于“內容”,極大地提升了處理對話類視頻的效率,讓創作者能更專注于敘事節奏和邏輯構建,而不是被繁瑣的機械操作所束縛。
三、 設計師的系統思維:引入“原子設計”構建可擴展的創意體系
頂尖的工具需要匹配頂尖的思維。除了具體的技巧,我想分享一個對我影響深遠的設計哲學——“原子設計”(Atomic Design)。這個由Brad Frost提出的概念,核心思想是將復雜的界面或系統,像化學反應一樣,拆解成最基礎、不可再分的“原子”,然后逐級組合,最終構建出龐大而有序的整體。這種思維方式不僅限于UI/UX,完全可以應用于品牌視覺系統、動態圖形設計等任何復雜的創意工程中。
1. 原子(Atoms):最基礎的構建單元 這是設計的基石。它們是抽象的、無法再拆分的元素。
-
例如: 品牌色板中的某一個主色(#FF5A5F),正文使用的字體(蘋方-常規-14px),一個搜索圖標,一個按鈕的圓角值(8px)。
-
核心: 在這個階段,我們定義的是“規則”和“元素”,它們自身沒有太多功能,但為后續的一切奠定了基礎。
2. 分子(Molecules):由原子組成的簡單功能體 這是由幾個原子組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個簡單任務的最小功能單元。
-
例如: 一個搜索框(由一個輸入框“原子”+一個搜索圖標“原子”+一個“提交”按鈕“原子”組成),一個用戶頭像標簽(由一個圓形圖片容器“原子”+一個用戶名文本“原子”組成)。
-
核心: 分子開始具備實際的功能和意義,并且是可復用的。
3. 組織(Organisms):由分子和/或原子構成的復雜組件 這是相對獨立的、更復雜的界面部分,通常由多個不同的分子組合而成。
-
例如: 網站的導航欄(由Logo“分子”+導航鏈接菜單“分子”+搜索框“分子”組成),一個產品展示卡片(由產品圖“原子”+產品標題“分子”+價格標簽“分子”+購買按鈕“分子”組成)。
-
核心: 組織是系統的“器官”,它們讓設計變得具體而有血有肉。
4. 模板(Templates)與頁面(Pages):最終呈現
-
模板: 是將多個“組織”和“分子”組合在一起形成的頁面級骨架,它關注的是內容的結構和布局,但使用的是占位符而非真實內容。
-
頁面: 是模板的具象化實例,將真實的文本、圖片填充到模板中,形成用戶最終看到的樣子。它是對整個設計系統有效性的最終檢驗。
為什么這種思維如此重要? 它強迫我們從“畫頁面”的思維,轉變為“建系統”的思維。這樣做的好處是巨大的:
-
一致性: 所有組件都源自共同的“原子”,確保了整個產品或品牌視覺的高度統一。
-
高效率: 元素和組件高度復用,無需重復造輪子,修改時也只需修改“原子”或“分子”,所有引用之處便會自動更新。
-
可擴展性: 當需要新增功能或頁面時,我們可以輕松地調用已有的組件進行組合,而不是從零開始。
在AI時代,這種系統化思維愈發重要。我們可以讓AI輔助我們快速生成“原子”(如配色方案、圖標集),然后利用我們的系統思維,將這些原子高效地組合成穩定、美觀且可維護的“分子”和“組織”。
四、 結語
設計的航海圖上沒有終點,但每天校準一次航向,就能離目標更近。和我一起,持續關注那些能讓我們事半功倍的巧思,共同把職業的道路走得更寬、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