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內容請看文章最下面的推廣群
已更新數據、思路和模型
問題1:基于歷史功率的光伏電站發電特性分析
建模與求解思路:
首先,需要收集光伏電站的歷史發電功率數據、地理位置信息(經緯度、海拔、傾角等)以及太陽輻照數據。基于地理位置和太陽輻照理論,計算理論可發功率,通常使用太陽位置算法(如SPA)計算太陽高度角和方位角,結合光伏板的傾角,估算理論輻照強度。理論可發功率可通過光伏板效率、面積和輻照強度計算得出。
接下來,分析實際功率與理論功率的偏差。長周期特性可通過按月或季節劃分數據,觀察發電功率的季節性變化規律;短周期特性則按日內時間分辨率(如15分鐘)分析,研究云量、溫度等氣象因素對功率波動的影響。可通過繪制功率曲線、偏差分布圖或統計指標(如均值、方差)量化分析。
最后,結合氣象數據(如云量、溫度)解釋偏差原因,例如陰雨天氣導致實際功率顯著低于理論值,晴天則接近理論值。通過相關性分析或回歸模型,驗證氣象因素對功率偏差的影響程度。
問題2:建立基于歷史功率的光伏電站日前發電功率預測模型
建模與求解思路:
采用時間序列模型或機器學習方法,僅依賴歷史功率數據進行預測。常用模型包括:
統計模型:如ARIMA或SARIMA,適用于捕捉功率數據的季節性和趨勢性。
機器學習模型:如隨機森林、XGBoost或LSTM神經網絡,可處理非線性關系。LSTM尤其適合時序數據,能記憶長周期依賴關系。
步驟:
數據預處理:填充缺失值、歸一化數據,劃分訓練集(第2、5、8、11個月外的數據)和測試集(指定月份最后一周)。
特征工程:提取時間特征(小時、日、月)、滯后特征(前1天、前1周同一時刻的功率值)。
模型訓練與驗證:使用訓練集擬合模型,測試集評估性能。誤差指標(如RMSE、MAE)按附件1公式計算,僅統計白晝時段(通過日出日落時間確定)。
優化方向:通過交叉驗證調參,或集成多個模型提升魯棒性。
問題3:建立融入NWP信息的光伏電站日前發電功率預測模型
建模與求解思路:
在問題2基礎上,引入NWP數據(如輻照、溫度、云量)作為額外特征。模型選擇可擴展為:
多變量LSTM:直接處理時序功率與氣象數據。
特征融合模型:如將氣象數據與歷史功率拼接后輸入XGBoost。
關鍵分析:
預測精度對比:比較問題2和問題3的誤差指標,若融入NWP后誤差降低(如RMSE減少),說明氣象信息有效。
場景劃分方案:根據氣象條件(晴天、多云、雨天)或季節劃分數據,分別訓練子模型。驗證時,先分類場景再調用對應模型,觀察分場景預測是否優于全局模型。
驗證方法:計算各場景下的誤差指標,若分場景預測精度更高,則說明場景劃分合理。
問題4:探討NWP空間降尺度能否提高預測精度
建模與求解思路:
傳統NWP分辨率較低(千米級),而光伏電站面積較小,需通過降尺度獲取更精細的氣象數據。方法包括:
空間插值:如克里金插值或反距離加權(IDW),將NWP數據插值到電站位置。
機器學習:訓練回歸模型(如隨機森林),以周圍NWP網格點為輸入,預測電站局部氣象數據。
驗證與分析:
對比實驗:使用原始NWP和降尺度后的數據分別訓練問題3的模型,比較預測誤差。若降尺度后誤差降低,說明方法有效。
原因分析:降尺度能減少空間偏差,尤其對地形復雜或氣象突變區域效果顯著。可通過可視化插值前后氣象場差異佐證。
局限性:若電站區域氣象均勻,降尺度可能提升有限,需結合地理數據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