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英偉達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勛在臺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25)發表主題演講,系統闡述了英偉達從芯片設計向AI基礎設施服務商的戰略轉型,并披露了包括Blackwell架構升級、新一代AI計算平臺及機器人技術在內的多項重大進展。
AI基礎設施:從數據中心到“智能工廠”的范式躍遷
黃仁勛以全球產業變革為切入點,強調英偉達已突破傳統半導體企業邊界,成為支撐AI時代的核心基建提供者。他指出,全球數據中心正經歷根本性重構——傳統以數據存儲為核心的數據中心,將逐步演變為以AI計算為核心的“智能工廠”,通過持續生成Token(智能數據單元)驅動產業價值創造。這一轉變如同電力取代蒸汽機、互聯網重構信息傳播,將重新定義未來十年的產業競爭格局。
為支撐這一變革,英偉達首次向全球公開五年期AI基礎設施路線圖,覆蓋芯片架構、系統設計、網絡協議及軟件生態的完整技術圖譜。黃仁勛特別強調:“我們不再是單純的技術供應商,而是與全球企業共同規劃AI工廠建設的戰略伙伴。”
Blackwell架構全面落地,GB300芯片三季度登場
作為演講核心,黃仁勛宣布基于Blackwell架構的Grace Blackwell系統已進入規模化生產階段。該系統通過三項技術創新實現AI算力突破:
- 垂直擴展能力:通過液冷技術突破物理極限,單節點集成144個GPU核心,算力達40 PetaFLOPS,相當于2018年全球頂尖超算Sierra的整機性能;
- 網絡架構革新:采用NVLink Spine互聯技術,單機架帶寬達130 TB/s,超越全球互聯網峰值流量;
- 能效比躍升:全系統功率密度達120千瓦/機架,通過液冷方案實現能效優化。
現場演示顯示,Grace Blackwell系統在Llama 70B大模型推理效率達H100平臺的1.7倍,DeepSeek R1模型處理速度更實現4倍提升。黃仁勛預告,三季度將推出升級版GB300芯片,其推理性能及高帶寬內存(HBM)容量較前代提升1.5倍,網絡帶寬翻倍至14.4 TB/s。
全場景AI計算平臺:從企業級到個人開發者
針對不同用戶需求,英偉達發布三款AI計算機新品:
- RTX Pro企業服務器:專為企業級AI Agent部署設計,內置TensorRT-LLM加速引擎,支持多任務并發處理;
- DGX Spark工作站:面向開發者群體,集成cuLitho計算光刻庫,加速芯片設計仿真;
- DGX個人終端:搭載全新RTX 5060顯卡,首次引入DLSS 3.5神經渲染技術,實現4K游戲畫面實時生成。
機器人技術突破:開源生態驅動萬億級市場
在機器人領域,黃仁勛宣布兩項重大開源計劃:
- Newton物理引擎開源:提供實時物理模擬環境,支持機器人學習慣性、摩擦力等物理規律;
- Isaac Groot平臺發布:整合Jetson Thor邊緣計算芯片與Isaac操作系統,開放N-1.5模型庫。
黃仁勛預測,具備通用操作能力的人形機器人將成為繼PC、智能手機后的下一個萬億級終端市場,其產業規模有望在十年內突破萬億美元。
深化臺鏈合作:共建AI超級計算機集群
演講最后,黃仁勛公布英偉達與中國臺灣產業鏈的深度合作計劃:
- 制造協同:臺積電、富士康參與Blackwell芯片及NVLink Spine組件生產;
- 技術共創:聯發科基于NVLink Fusion開發半定制AI芯片,廣達、和碩等企業通過Omniverse平臺構建數字孿生工廠;
- 算力基建:與臺達電子等企業共建臺灣首臺AI超級計算機,算力規模達10 ExaFLOPS。
此外,英偉達宣布在臺北設立全新研發中心——NVIDIA Constellation園區,聚焦先進封裝技術與AI軟件生態開發。
演講金句:AI工廠將重新定義制造業邏輯
“未來的工廠不再生產實體商品,而是持續輸出智能。”黃仁勛以XAI公司Colossus項目為例,展示投資600億美元建設的AI工廠如何通過Token生成創造價值,“當算力成本足夠低時,AI將像電力一樣成為基礎資源,而我們的使命就是建造這些智能電廠。”
此次演講不僅揭示了英偉達的戰略轉型路徑,更勾勒出AI技術滲透千行百業的產業圖景。隨著Blackwell架構的量產落地,全球AI競賽正從模型算法層面向基礎設施層面加速演進。
AI超級計算機落地臺灣,構建區域智能樞紐
黃仁勛宣布,英偉達將聯合富士康、臺積電及臺灣政府,共同打造臺灣首臺巨型AI超級計算機。他強調:“臺灣不僅是全球半導體制造中心,更將成為AI基礎設施創新樞紐。”該系統將整合Blackwell架構與NVLink技術,為本地科研機構、初創企業及制造業提供算力支持。
現場展示了由和碩、廣達、緯創等企業制造的機柜級AI計算機,其內部集成72塊Blackwell芯片,通過NVLink Spine實現130 TB/s的全互聯帶寬。黃仁勛指出:“這一架構凝聚了150家合作伙伴的技術精華,從晶圓制造到液冷系統,每個環節都彰顯臺灣產業鏈的全球競爭力。”
NVLink Fusion開放,定制化AI基建成可能
為破解AI基礎設施碎片化難題,英偉達推出NVLink Fusion技術。該技術通過NVLink小芯片實現異構計算擴展,支持第三方ASIC與NVIDIA GPU無縫集成。黃仁勛演示了聯發科基于NVLink Fusion的定制CPU方案,其可直連Blackwell芯片及下一代Rubin架構,形成統一計算池。
“企業可自由組合NVIDIA GPU、自有ASIC甚至第三方加速器,所有組件通過Spectrum-X網絡互聯,融入全球AI生態系統。”黃仁勛表示,該技術已獲Elchip、Astera Labs等企業支持,將加速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向AI原生架構演進。
DGX Spark/工作站上市,開啟個人AI云時代
針對開發者需求,英偉達推出兩款桌面級AI計算機:
- DGX Spark:搭載1 PetaFLOPS算力與128GB LPDDR5X內存,性能媲美2016年發布的DGX-1,但體積縮減至便攜式尺寸,支持本地化AI模型訓練與推理。
- DGX工作站:配備8塊Blackwell GPU,通過CX8交換機實現800Gb/s網絡帶寬,可運行萬億參數級大模型,成為“個人AI超級計算機”。
黃仁勛透露,戴爾、惠普、華碩等廠商將提供多樣化配置版本,產品將于圣誕節前全面鋪貨。
企業IT架構革新:RTX Pro服務器與AI數據平臺
為推動AI滲透傳統企業,英偉達發布RTX Pro企業服務器。該系統兼容x86架構,支持虛擬機與容器化部署,同時集成8塊Blackwell GPU,通過CX8網絡實現高效并行計算。在Llama 70B模型測試中,其性能達H100 HGX的1.7倍,DeepSeek R1模型處理速度更提升4倍。
存儲層面,英偉達推出AI數據平臺IQ,將GPU計算節點嵌入存儲陣列前端,實現非結構化數據的語義查詢。黃仁勛展示的案例顯示,VAST公司基于該平臺構建的銷售研究AI Agent,可在3天內完成傳統需數日的銷售計劃制定,決策效率提升15倍。
機器人技術開源:Newton引擎與Isaac Groot平臺
黃仁勛宣布,全球最先進的物理引擎Newton將于7月開源。該引擎由英偉達聯合Google DeepMind開發,支持GPU加速與可微分仿真,可高保真模擬剛體與柔體動力學。其已集成至MuJoCo與Isaac Sim平臺,為機器人訓練提供虛擬環境。
同步推出的Isaac Groot機器人平臺包含Jetson Thor邊緣計算芯片與Isaac操作系統,并開源N-1.5版本模型庫。黃仁勛演示了基于Cosmos世界模型的Groot Dreams數據生成流程,通過少量人類演示數據即可合成海量訓練軌跡,解決機器人學習數據稀缺難題。
數字孿生賦能制造業,Omniverse構建虛擬產線
針對臺灣制造業,英偉達展示Omniverse平臺在工廠數字化中的應用。臺積電、廣達、和碩等企業已基于該平臺構建晶圓廠與生產線的數字孿生,通過cuOpt優化管道布局,縮短數月調試周期。富士康則利用Cadence Reality模擬數據中心散熱,降低能耗超20%。
黃仁勛強調:“全球未來三年將新建5萬億美元工廠,數字孿生是確保項目成功的關鍵。”臺灣企業正通過Omniverse訓練實體機器人團隊,為智能化生產奠定基礎。
NVIDIA Constellation入駐臺北,深化本地研發
演講尾聲,黃仁勛宣布將在臺北北投士林設立全新研發中心——NVIDIA Constellation園區。該中心將聚焦先進封裝與AI軟件生態開發,助力臺灣技術人才參與全球AI基礎設施創新。
此次演講不僅展現了英偉達的技術布局,更凸顯臺灣在全球AI產業鏈中的核心地位。隨著Blackwell架構量產與生態開放,AI工廠時代正加速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