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引言
?
在現代電力系統中,竊電行為是一個嚴重影響電網經濟運行和供電秩序的問題。竊電不僅導致供電企業的經濟損失,破壞了電力市場的公平性,還可能對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構成威脅,甚至引發安全事故。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竊電手段日益多樣化和隱蔽化,傳統的人工巡查和簡單監測方法已難以滿足反竊電工作的需求,因此,借助先進的技術和算法對竊電行為進行有效分析和檢測變得至關重要。
?
二、竊電概念及常見方式
?
(一)竊電概念
?
竊電是指以非法手段獲取電能,故意使供電企業的用電計量裝置計量不準或失效,從而少計或不計電量的行為。這是一種違反電力法律法規、損害供電企業和其他合法用戶利益的行為。
?
(二)常見竊電方式
?
1.?物理改裝電表:通過打開電表封印,對電表內部的電路、機械結構等進行改裝。例如,調整電表的電流線圈或電壓線圈,使電表的轉速變慢,從而少計量用電量;或者在電表上安裝倒表器,使電表倒轉,達到減少電量記錄的目的。
2.?改變電流路徑:采用分流方式,在電表的電流回路中接入旁路,使部分電流不經過電表的電流線圈,從而使電表無法準確計量全部用電量。比如,利用一根導線將電表的進線和出線短接,讓一部分電流直接通過短接線,而不流經電表。
3.?干擾電表正常工作:利用強磁場、射頻輻射、強電場干擾等手段影響電表的正常運行。例如,在電表附近放置強磁鐵,干擾電表內部的電磁感應原理,使電表計量出現偏差。
4.?利用技術手段篡改數據:隨著智能電表和電力信息化的發展,一些不法分子通過破解電表通信協議、篡改電表數據存儲芯片中的電量數據等方式進行竊電 。這種方式更為隱蔽,難以通過傳統的外觀檢查發現。
?
三、竊電分析算法
?
(一)基于狀態估計的算法
?
1.?基本原理:狀態估計是電力系統分析中的一項重要技術,它利用電網的節點導納矩陣、支路參數和實時測量數據,通過數學計算來估計電網的運行狀態,包括各節點的電壓幅值和相角、支路功率等。在竊電分析中,通過狀態估計技術計算出在正常情況下電網各節點和支路的電能消耗理論值,然后將這些理論值與實際測量的電能消耗數據進行對比。如果兩者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且排除了測量誤差、設備故障等其他因素,就可以判斷可能存在竊電行為。
2.?關鍵步驟
- 構建節點導納矩陣:根據電網的拓撲結構和元件參數,構建節點導納矩陣,它描述了電網中各節點之間的電氣連接關系和導納參數。
- 實時數據采集與處理:通過智能電表、電力監控系統等采集電網的實時測量數據,如節點電壓、支路電流、功率等,并對這些數據進行預處理,包括數據去噪、壞數據剔除等,以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 狀態估計計算:利用最小二乘法等優化算法,結合節點導納矩陣和實時測量數據,求解電網的狀態變量,得到各節點和支路的電能消耗理論值。
- 竊電判斷:將狀態估計得到的理論值與實際測量值進行比較,設定合理的閾值。當兩者差異超過閾值時,發出竊電預警信號。同時,可以進一步分析差異的特征和變化趨勢,以判斷竊電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
?
(二)大數據分析算法
?
1.?數據采集與預處理:利用智能電表和電力物聯網技術,廣泛采集用戶的用電數據,包括用電量、電壓、電流、功率因數、用電時間等,以及用戶的基本信息、用電設備類型等。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清洗、去重、補全和標準化處理,以確保數據的質量和一致性,為后續分析提供可靠的數據基礎。
2.?構建用電行為模型:基于用戶的歷史用電數據和同類型用戶的用電模式,采用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算法,如聚類分析、關聯規則挖掘、神經網絡等,構建用戶正常用電行為的模型。該模型可以描述用戶在不同時間、不同季節、不同用電設備組合下的正常用電特征和規律。
3.?異常檢測與模式識別:實時監測用戶的用電數據,將其與構建的用電行為模型進行對比。當發現實際用電數據與模型預測結果出現顯著偏差時,判定為異常用電行為。進一步通過模式識別算法,分析異常用電行為的特征和模式,與已知的竊電模式進行匹配,以判斷是否存在竊電行為。例如,如果某個用戶在深夜時段用電量突然大幅增加,且持續時間較短,與該用戶以往的用電規律不符,同時符合某些常見的竊電模式,就需要進一步深入調查。
?
(三)離群點檢測算法
?
1.?原理:離群點檢測算法基于這樣一個假設,即竊電用戶的用電數據會偏離正常用戶的用電數據分布,表現為離群點。通過計算每個用戶用電數據的離群程度,來識別可能存在竊電行為的用戶。
2.?實現步驟
- 數據選擇與預處理:根據反竊電工作的重點和目標,選擇特定行業或區域的用戶用電數據,并對數據進行篩選和預處理,去除異常值、缺失值和噪聲數據。
- 計算離群程度:采用如基于密度的離群點檢測算法(DBSCAN)、基于距離的離群點檢測算法等,計算每個用戶用電數據點相對于其他數據點的離群程度。例如,基于距離的算法通過計算數據點與其他數據點之間的距離,判斷該數據點是否遠離大部分數據點,如果距離超過一定閾值,則認為該數據點是離群點。
- 竊電判定:設定合適的離群點閾值,當某個用戶的離群程度超過該閾值時,將其標記為疑似竊電用戶,進一步進行人工核查和分析。
?
四、竊電分析算法的應用
?
(一)電力企業的實際應用
?
1.?實時監測與預警:電力企業通過部署竊電分析系統,實時采集和分析用戶的用電數據。一旦檢測到異常用電行為或疑似竊電情況,系統立即發出預警信號,通知相關工作人員進行現場核查。這大大提高了竊電發現的及時性,減少了供電企業的經濟損失。
2.?精準稽查:傳統的反竊電稽查工作往往缺乏針對性,效率較低。借助竊電分析算法,電力企業可以根據分析結果篩選出高嫌疑竊電用戶,有針對性地開展現場稽查工作。這不僅節省了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還提高了稽查的成功率和準確性。例如,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某工業用戶的用電量在近期出現異常波動,且符合某種竊電模式,電力稽查人員可以重點對該用戶進行現場檢查,快速發現和查處竊電行為。
3.?線損管理:竊電行為是導致電網線損異常升高的一個重要原因。通過竊電分析算法,結合線損數據分析,可以有效識別出線損異常區域內可能存在的竊電用戶,進而采取措施降低線損,提高電網的經濟運行水平。例如,某臺區的線損率長期偏高,通過對該臺區用戶用電數據的分析,發現部分用戶存在竊電嫌疑,經過處理后,該臺區的線損率明顯下降。
?
(二)與智能電網技術的融合
?
1.?智能電表與通信技術:智能電表作為智能電網的關鍵終端設備,不僅能夠精確計量用戶的用電量,還具備實時通信功能,可以將用戶的用電數據實時傳輸到電力企業的后臺系統。這為竊電分析算法提供了豐富、準確的數據來源。同時,智能電表還可以內置一些簡單的竊電檢測功能,如監測電表封印狀態、電流電壓異常變化等,一旦發現異常,及時上傳信息,與后臺的竊電分析系統形成聯動。
2.?電力物聯網:電力物聯網通過將各種電力設備、用戶終端等連接成一個龐大的網絡,實現了電力數據的全面感知和交互。在竊電分析中,電力物聯網可以整合多個數據源的數據,包括智能電表數據、配電網設備運行數據、用戶用電設備狀態數據等,為竊電分析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信息。例如,通過分析用戶家中智能電器的用電狀態和總用電量之間的關系,判斷是否存在異常用電情況,從而發現潛在的竊電行為。
3.?云計算與邊緣計算:云計算技術為竊電分析提供了強大的計算和存儲能力,能夠處理海量的用電數據和復雜的算法運算。邊緣計算則可以在靠近用戶終端的設備上進行數據的初步處理和分析,減少數據傳輸量,提高響應速度。在竊電分析應用中,邊緣計算可以實時對智能電表采集的數據進行簡單的異常檢測,將疑似異常數據上傳到云端進行進一步的深入分析,兩者結合提高了竊電分析的效率和準確性。
?
五、結論
?
竊電分析是保障電力系統經濟、安全、穩定運行的重要手段。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竊電分析算法從傳統的基于物理模型的方法逐漸向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融合的方向發展。這些算法在電力企業的實際應用中取得了顯著成效,有效提高了竊電檢測的能力和效率。然而,竊電與反竊電是一場持續的技術博弈,竊電手段也在不斷演變。未來,需要進一步加強技術創新,不斷完善竊電分析算法,結合更先進的智能電網技術和設備,提高反竊電工作的智能化水平,以應對日益復雜的竊電問題,維護電力系統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