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數據分析(19/126):走出數據誤區,擁抱創業愿景
在創業與數據分析的探索之旅中,我們都渴望獲取更多知識,少走彎路。今天,我依然帶著和大家共同進步的想法,深入解讀《精益數據分析》的相關內容,希望能幫大家走出數據運用的誤區,更好地理解精益創業與愿景之間的關系。
一、數據運用的誤區及應對方法
數據在創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存在許多容易被忽視的誤區,莫尼卡·羅加蒂總結的10條創業者需要避免的數據圈套,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 數據有效性與去噪:獲取的數據往往存在噪聲,在分析之前,必須檢查數據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例如,一次統計工具故障可能導致大量數據無效,如果忽視這一點,基于這些數據得出的結論可能毫無價值。所以,花時間去噪,能揭示數據背后的重要規律。
- 數據歸一化處理:在進行數據統計時,歸一化至關重要 。以統計熱門婚禮目的地為例,如果僅統計每個城市每年乘坐飛機來結婚的人數,而不根據該城市每年的旅客量進行歸一化,得到的可能只是熱門旅游城市列表,而非真正的熱門婚禮目的地。
- 異常點的處理:對于數據中的異常點,既不能簡單排除,也不能一概而論地納入分析 。那些每天使用產品超過一千次的用戶,可能是產品的忠實粉絲,也可能是程序自動瀏覽行為。簡單排除會遺漏重要信息,全部納入又可能影響模型的普適性,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謹慎處理。
- 考慮季節性因素:數據會受到時間因素的影響,如一天中的不同時間、一周中的星期幾、一年中的不同月份等 。在分析數據時,若忽視季節性因素,可能會得出錯誤的結論。比如,6月時“實習生”職位搜索量增長迅速,可能只是因為畢業季的影響,并非該職位常年都有如此高的需求。
- 重視基數對增長的影響:在談論數據增長時,基數是關鍵因素 。產品剛上線時,用戶量基數小,少量的用戶增長可能帶來很高的增長率,但這并不代表產品真正取得了顯著的發展。因此,不能拋開基數侈談增長。
- 避免數據過載與無效指標:如果不清楚哪些數據更重要,即使擁有大量數據也無濟于事,這就是所謂的數據嘔吐現象 。同時,設置過多過于敏感的警報,可能導致對真正的異常情況視而不見,出現謊報軍情的指標,這些都會干擾正確的決策。
- 整合多源數據與避免噪音干擾:將自己的數據與其他來源的數據合并,可以帶來新的見解 。但人類的模式識別能力有時會使我們誤將無規律的數據視為有規律,創業者要學會區分虛榮指標和真正有價值的數據,避免關注噪音,從更高的角度看待問題。
二、精益創業與愿景的關系
精益創業在創業領域備受關注,但也面臨一些質疑,其中最大的質疑就是如何在開發最小可行化產品的同時保持大的愿景 。如今,部分創業者把精益創業當作沒有愿景就盲目創業的借口,然而,沒有愿景的創業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擾,缺乏明確的方向 。
實際上,精益創業與大愿景并不沖突,精益創業可以看作是達成創業愿景的必經過程 。創業早期,創業者不應僅僅著眼于打造產品本身,更要將其視為一個幫助自己認知“究竟該打造什么”的工具,從而找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精益創業強調認知的重要性,鼓勵發散思維、積極探索和試驗求證,并非簡單地重復“開發→測試→認知”循環,而是要真正理解過程中發生的事情,接受新的可能性 。
就像二戰中同盟國選擇諾曼底登陸,建立灘頭堡是為了實現最終勝利的大愿景,精益創業中的每一次嘗試和迭代,都是朝著大愿景前進的一步。創業者要有遠大的目標,不能局限于成為省內或市內領先的服務商,而應立志成為世界領先,在追求愿景的道路上,精益創業是實現目標的有力手段。
三、代碼實例:用Python處理和分析帶噪聲的銷售數據
為了更直觀地理解數據處理和分析過程中如何避免誤區,我們通過Python代碼來處理一組模擬的銷售數據,這組數據包含噪聲,并存在季節性波動。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cipy.signal import savgol_filter# 模擬帶有噪聲和季節性波動的銷售數據
np.random.seed(0)
months = pd.date_range(start='2023-01-01', end='2023-12-01', freq='MS')
sales = 100 + 20 * np.sin(2 * np.pi * months.month / 12) + 30 * np.random.randn(len(months))data = pd.DataFrame({'month': months,'sales': sales})# 數據去噪
data['sales_denoised'] = savgol_filter(data['sales'], 5, 2)# 繪制原始數據和去噪后的數據
plt.figure(figsize=(10, 6))
plt.plot(data['month'], data['sales'], label='原始銷售數據')
plt.plot(data['month'], data['sales_denoised'], label='去噪后銷售數據')
plt.xlabel('月份')
plt.ylabel('銷售額')
plt.title('銷售數據去噪對比')
plt.legend()
plt.show()# 數據歸一化處理
data['sales_normalized'] = (data['sales'] - data['sales'].min()) / (data['sales'].max() - data['sales'].min())print("歸一化后的銷售數據:")
print(data[['month','sales_normalized']])
在這段代碼中,我們首先使用numpy
和pandas
生成帶有噪聲和季節性波動的銷售數據。然后,利用scipy.signal
庫中的savgol_filter
函數對數據進行去噪處理,并繪制原始數據和去噪后的數據對比圖,直觀展示去噪效果。接著,對銷售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將數據映射到0 - 1的區間,以便更好地進行比較和分析。通過這個代碼實例,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數據去噪和歸一化的實際操作。
四、總結
通過對數據運用誤區的學習以及對精益創業與愿景關系的探討,我們對創業和數據分析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實際創業過程中,我們要警惕數據陷阱,合理運用數據,同時堅守創業愿景,將精益創業作為實現愿景的有效途徑。
寫作這篇博客花費了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知識點的梳理到代碼的編寫調試,每一個環節都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清晰、有用的信息。如果這篇博客對您有所幫助,懇請您關注我的博客,點贊并留下您的評論。您的支持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讓我們在創業和數據分析的道路上攜手共進,探索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