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穿拖鞋的漢子,魔都中堅持長期主義的汽車電子工程師。
老規矩,分享一段喜歡的文字,避免自己成為高知識低文化的工程師:
周末洗了一個澡,換了一身衣服,出了門卻不知道去哪兒,不知道去找誰,漫無目的走著,大概這就是成年人最深的孤獨吧!
舊人不知我近況,新人不知我過往,近況不該舊人知,過往不與新人講。縱你閱人何其多,再無一人恰似我。
時間不知不覺中,來到新的一年。2025開始新的忙碌。成年人的我也不知道去哪里渡自己的靈魂,獨自敲擊一些文字算是對這段時間做一個記錄。
一、背景信息
當你踏入汽車座艙,輕觸啟停按鈕的瞬間,仿佛激活了整車的智能心臟——引擎轟鳴,儀表盤如星河般璀璨點亮。掛擋、油門到底,澎湃動力如離弦之箭,推背感裹挾著腎上腺素奔涌而來,這是機械與電子的完美共鳴。
馳騁于高速公路,只需輕啟自適應巡航,智能駕駛輔助系統便化身隱形副駕,車道居中、車距保持、自動變道……復雜路況化作指尖輕旋的從容。抵達目的地時,自動泊車系統如經驗老道的代駕,方向盤自主游走、油門精準收放,優雅泊入方寸之間。
這些年,我們沉醉于智能座艙的炫彩交互,驚嘆于OTA升級帶來的常開常新,卻鮮少窺見這座移動城堡的數字脈絡:
-> 1、數百個ECU(電子控制單元)如同精密的神經元,在毫秒級響應中執行著代碼編織的命運交響;
-> 2、縱橫交錯的線束網絡里,電子信號如神經脈沖般奔涌,編織出智能出行的神經網絡;
-> 3、執行器在0.1毫米級的精度中,將指令轉化為油門開合、剎車力度等機械語言;
-> 4、遍布車身的傳感器矩陣,實時捕捉著毫米波雷達、攝像頭、激光雷達傳回的百萬級數據流。
這套隱匿于鋼鐵之軀下的數字神經系統,正是汽車軟件系統的真實形態。它以代碼為墨,以算法為筆,與硬件系統共舞出智能出行的華彩樂章——實時解析駕駛意圖,通過云端協同的智能決策,將人類指令轉化為機械部件的精準律動。軟件與硬件的共生共榮,共同譜寫著汽車電子系統的進化史詩。
二、車載電子系統
回溯至1950年代,那時的豪華座駕所搭載的電子設備堪稱簡約至極:啟動機、蓄電池、車燈、轉向信號裝置與火花塞,寥寥數項便構成了整車電氣系統的核心。僅需40根銅質導線,便能承載起全車電子元件間的通信與能量傳輸使命,那是一個機械美學主導的純真年代。
時光流轉至汽車“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四化浪潮席卷的當下,汽車軟件系統已蛻變為集可靠性、多樣性于一身的智慧中樞。
今時今日,大型車載交互屏如未來之窗般普及,而回望往昔,車載娛樂系統尚處于收音機獨領風騷的時代。為守護這唯一的信息娛樂源泉,外置收音天線被賦予了整車中最嚴苛的電氣使命——它需直面車外風雨洗禮,于極端環境中堅守信號接收的使命。
1980年代,隨著信息技術萌芽與勃興,一場電子電氣化革命在以機械為尊的汽車工業領域悄然興起。彼時,安全氣囊、防抱死制動系統(ABS)、車身電子穩定系統(ESP)、發動機電子管理系統及車載導航系統等劃時代配置,均在此期間破繭而出。搭載軟件系統的電子控制單元(ECU)開始在汽車上嶄露頭角,標志著汽車電子化進程的里程碑式跨越。
伴隨控制單元數量激增,跨控制器通信難題亟待破解,CAN總線、LIN總線等通信協議應運而生,構建起現代汽車電子系統的神經脈絡。
至1990年代,發動機管理與防抱死制動系統的電子控制單元已成為汽車標配,軟件正式躋身汽車核心組件之列,整車制造商亦開始正視因通信總線延伸而激增的成本挑戰。步入21世紀,奔馳S級轎車的電子系統已集成80個電控單元,1900條通信總線總長達4公里;2007年奧迪Q7與保時捷卡宴的總線長度更突破6公里大關,見證著汽車電子化進程的指數級躍遷。
車載控制器數量增加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