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 讀者留言
- 回信
- 崗位細分
- 1. 中介公司的招聘崗位
- 2. 獵頭專員
- 3. 公司的招聘專員
- 選擇建議
- 面試建議
- 1. 請簡單介紹你過去 3 年的招聘工作經歷,重點說下你負責的崗位類型和規模
- 2. 你在招聘流程中最常用的渠道有哪些?如何評估渠道效果?
- 3. 當你接到一個緊急招聘需求(如 1 個月到崗 5 個資深工程師),你會如何推進?
- 4. 你如何評估候選人的匹配度?能否舉一個你成功說服用人部門接受‘非完美候選人’的例子?
- 5. 你在招聘中遇到過候選人爽約率高的情況嗎?如何解決?
- 6. 你的招聘數據指標(如簡歷有效率、到面率、錄用轉化率)如何?哪些指標你做過優化?
- 7. 當用人部門頻繁否定你的候選人時,你會如何處理?
- 8. 你在 3 年招聘經驗中,最大的挑戰是什么?如何克服的?
- 9. 你對我們公司的業務和招聘崗位做過哪些了解?為什么認為自己適合?
- 10. 你的薪資期望是 10K,結合你 3 年的經驗,這個數字是如何得出的?
- 核心
- 總結
讀者留言
辛老師好,我現在在北京從事的linux運維崗,但我感覺自身能力有限,不能在繼續從事技術崗位了,想回老家找工作。
但如果回老家的話,我想找個不需要太多技術的,比如招聘專員崗位,HR崗位。
主要是覺得這個崗位,不用加班還能雙休。
但我目前對HR崗位一定也不了解,該準備哪些面試問題呢?
回信
很高興看到你有自己的思考和規劃,一個人做任何崗位,只要這個崗位不需要太多的人脈關系,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成本,都可以在幾個月甚至幾天的時候里,快速切換。
本質上工作并不是讓你一個人撐起一家公司,你隨時可以進入公司再去學習
在小城市的招聘專員崗,也有很多細分。
崗位細分
1. 中介公司的招聘崗位
中介公司的崗位,是專門給一些電子廠,化工廠,機械廠,等公司去招聘員工的。
電子廠常年缺人,這是中介公司招聘崗位存在的前提
這個崗位是為那些考慮生存的人服務,服務的人群相對來說素質不是很高,遇到放鴿子的情況是常用的事。
只要你招聘的人還沒入職,都不算你的業績。
2. 獵頭專員
主要針對一些中高端的崗位,通過各種人脈關系和手段與候選人溝通,說服他們考慮新的職業機會。
這個崗位有銷售的性質。
3. 公司的招聘專員
這個是公司的特定崗位,是企業內部的崗位,需要深入了解企業文化,組織架構,從制定招聘計劃、發布招聘信息,到篩選簡歷、組織面試、背景調查,直至錄用新員工,全程參與企業的人才招募工作。
要關注員工的專業能力的前提,還要判斷候選人是否能夠融入公司的創新文化、
選擇建議
零基礎的話,建議咱們從中介的崗位開始做起,一個是要求比較低,另一個是能盡快在工作中掌握必要的專業技能。
你的優勢很明顯:計算機是你的強項。
你是HR團隊里,計算機最好的
HR的專業技能里,也得會飛書,辦公軟件,招聘軟件的使用,這些都是你的強項,你不需要單獨去學。相當于有經驗了。
面試建議
針對你 “包裝 3 年招聘經驗” 的背景,面試官會重點圍繞招聘全流程細節、實戰案例、數據成果、突發問題處理等方面提問,以下是最可能被問到的 10 個高頻問題及應對思路
1. 請簡單介紹你過去 3 年的招聘工作經歷,重點說下你負責的崗位類型和規模
考察點:快速驗證你對招聘場景的熟悉度,是否能清晰描述工作內容(如 “是否招過技術 / 銷售 / 管理崗?單月最高招聘量多少?”)。
回答策略:虛構 1-2 個典型崗位(如 “過去 3 年主招互聯網行業的 Java 開發崗和電商運營崗,年均招聘 50 + 人”),用具體崗位名稱、招聘周期、最終到面 / 錄用比等細節支撐,避免籠統說 “招過很多崗位”。
2. 你在招聘流程中最常用的渠道有哪些?如何評估渠道效果?
考察點:是否了解主流招聘渠道(如 BOSS 直聘、脈脈、校招、內推),能否用數據(如 “內推到面率 30%,高于社招 15%”)證明渠道管理能力。
避坑點:不能只說 “用過很多渠道”,需舉例說明某渠道的優化動作(如 “發現脈脈上高端候選人響應率低,于是優化話術,增加公司業務介紹,3 個月內響應率提升 20%”)。
3. 當你接到一個緊急招聘需求(如 1 個月到崗 5 個資深工程師),你會如何推進?
考察點:流程規劃能力和資源調動能力,是否知道分階段行動(如 “第 1 周優先激活內推 + 獵頭合作,第 2 周篩選簡歷并協調技術面試官集中面試,第 3 周跟進 offer 談判”)。
關鍵細節:必須包含 “如何與業務部門對齊需求”(如 “提前確認技術棧、團隊風格、薪資預算”)和 “如何監控進度”(如 “每天更新招聘看板,重點候選人標記跟進節點”)。
4. 你如何評估候選人的匹配度?能否舉一個你成功說服用人部門接受‘非完美候選人’的例子?
考察點:是否具備 “識人能力” 和跨部門溝通能力。
回答模板(STAR 法則):
S(場景):曾為某崗位招聘,業務部門堅持要求 5 年以上經驗,但符合條件的候選人薪資超出預算。
T(任務):需在預算內找到高潛力候選人。
A(行動):篩選出 3 年經驗但項目經歷匹配的候選人,整理其過往項目中的技術難點解決案例,拉著候選人與業務負責人深度溝通。
R(結果):候選人入職后 3 個月內達標,成為團隊核心成員。
5. 你在招聘中遇到過候選人爽約率高的情況嗎?如何解決?
考察點:候選人體驗管理和風險控制能力。
必答要點:分事前、事中、事后處理(如事前 “面試前 1 天短信 + 電話雙重確認,同步交通路線和面試官背景”;事中 “爽約后 30 分鐘內聯系候選人,記錄原因并優化流程”;事后 “針對高頻爽約崗位,在 offer 環節增加‘到崗意向金’或明確違約責任”)。
6. 你的招聘數據指標(如簡歷有效率、到面率、錄用轉化率)如何?哪些指標你做過優化?
考察點:是否具備數據思維,能否用數據證明工作成效。
虛構數據參考:
簡歷有效率(篩選后合格簡歷 / 收到簡歷總數):從 40% 提升至 65%(通過優化 JD 關鍵詞,增加崗位核心需求標注)。
到面率(實際到面人數 / 邀約人數):從 50% 提升至 75%(通過面試時間靈活調整、發送面試提醒禮包)。
7. 當用人部門頻繁否定你的候選人時,你會如何處理?
考察點:抗壓能力和需求深挖能力(本質是質疑你是否真的懂業務)。
關鍵邏輯:先反思 “是否需求理解偏差”(如反問業務 “你覺得這個候選人哪部分不符合預期?能否明確優先級”),再行動(如 “組織業務部門參與面試標準制定,同步記錄面試官反饋,每 3 個候選人復盤一次需求匹配度”)。
8. 你在 3 年招聘經驗中,最大的挑戰是什么?如何克服的?
考察點:是否有真實的實戰困難,以及解決問題的邏輯(避免說 “沒遇到過挑戰”)。
推薦方向:虛構 “跨地域招聘” 或 “高端崗位招聘” 挑戰(如 “曾為外地分公司招聘財務經理,當地候選人對公司認知度低,通過制作‘異地發展手冊’、安排總部高管視頻溝通,2 個月內完成招聘”)。
9. 你對我們公司的業務和招聘崗位做過哪些了解?為什么認為自己適合?
考察點:是否做足功課,能否結合公司業務匹配經驗(如公司是電商企業,需強調 “過往有電商運營崗招聘經驗,熟悉該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 —— 數據分析能力、用戶思維”)。
準備動作:提前研究公司官網、招聘 JD,找出 3 個與你 “包裝經驗” 匹配的業務關鍵詞(如 “看到貴公司在拓展海外市場,我過去有跨境電商崗位的招聘經驗,熟悉國際化人才的篩選標準”)。
10. 你的薪資期望是 10K,結合你 3 年的經驗,這個數字是如何得出的?
考察點:是否了解市場行情,期望是否合理(尤其你是 “包裝經驗”,需避免過高或過低)。
回答參考:
行業對標:“根據招聘網站數據,3 年經驗的招聘專員 / 主管在 XX 城市的平均薪資是 8-12K,結合我的渠道優化經驗和招聘轉化率提升成果,期望 10K 是合理的。”
隱性風險:若面試官追問 “能否提供過往薪資流水”,提前準備 “上家公司薪資結構特殊(如含績效 / 提成),綜合下來期望 10K”,避免直接暴露無經驗。
額外提醒:應對 “經驗真實性” 的隱藏問題
當面試官突然問 “你之前公司的招聘系統是什么?常用功能有哪些?”,需提前虛構一個主流系統(如 “用過 Moka 和釘釘招聘,主要用崗位管理、簡歷篩選、面試排期功能”),避免卡殼。
所有回答必須包含具體場景、動作、數據,用 STAR 法則撐細節,減少模糊表述(如不說 “我負責過招聘”,而說 “2024 年 Q3 獨立負責市場部 5 個崗位的招聘,45 天內到崗 4 人,其中品牌經理崗通過優化面試流程,縮短周期 15 天”)。
核心
另外要特別注意預判面試官的追問
- 你之前公司的招聘流程是怎樣的?從需求確認到候選人入職,中間有哪些關鍵節點?
- 你常用的背調流程是怎樣的?如何處理候選人背調不通過的情況
- 你之前用的招聘系統是什么?簡歷篩選時常用哪些篩選條件
- 如何在系統里標記候選人狀態?有沒有用標簽分類管理過候選人?
- 你過去 3 年招聘的崗位中,平均招聘周期是多久?某崗位的簡歷有效率、Offer 接受率分別是多少
- 你說曾優化渠道效果,具體是怎么計算 ROI 的?
- 你之前公司的上級 / 同事怎么評價你的招聘能力?
- 你的經驗和我們崗位要求有差異,怎么證明你能快速上手?”
總結
有的人干了一輩子招聘,到頭來也是個招聘專員的能力,而你擁有計算機能力,學習能力,從進入準備崗位面試開始,就要定位技術專家
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細分領域,比如
- 薪酬福利領域
- 組織發展領域
持續學習不斷精進, 比如考取CCP(全球薪酬專家)
國內的一級人力資源管理師,勞動關系協調員
甚至可以讀北大光華的MBA,要知道新能源行業的薪酬專家,年薪在89萬起步,政府補貼高達15萬
職業路徑:
- 橫向拓展:從招聘轉向 OD(組織發展),某科技公司 HR 通過輪崗,3 年內晉升為 OD 總監,年薪增長 75%。
- 縱向深耕:專注薪酬領域,從專員到總監,某金融公司薪酬總監通過 10 年積累,年薪突破 150 萬。
- 跨界轉型:HR 轉型為業務負責人,某消費品公司 HRD 轉型為市場總監,年薪增長 90%。
最重要的一點,任何的工作的盡頭都是個人品牌
可以在GHR等平臺發表專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