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整理于網絡資料、書本資料、AI,僅供個人學習參考。
文章目錄
- 網絡通信模型
- 協議分層
- 計算機網絡發展
- 計算機網絡功能
- 什么是協議
- 為什么分層
- 郵局實例
- OSI模型
- OSI協議模型
- OSI七層模型
- OSI七層的功能簡介
- TCP/IP模型
- OSI模型與TCP/IP模型
- TCP/IP協議族的組成
- 各層PDU
- 設備與層的對應關系
- 數據通信流程
- 數據通信
- 數據封裝過程
- 數據解封裝過程
網絡通信模型
協議分層
計算機網絡發展
- 計算機的誕生
1945年2月14日ENIAC誕生
- 計算機網絡的誕生
1969年APNET誕生
- 不同網絡之間的互聯
由于網絡標準不一樣,無法完成互聯
計算機網絡功能
- 數據通信
什么是協議
- 什么是協議?
為了使數據可以在網絡上從源傳遞到目的地,網絡上所有設備需要“講”相同的“語言”
描述網絡通信中“語言”規范的一組規則就是協議
例如:兩個人交談,必須使用相同的語言
- 數據通信協議的定義
決定數據的格式和傳輸的一組規則或者一組慣例
為什么分層
- 網絡通信的過程很復雜
數據以電子信號的形式穿越介質到達正確的計算機,然后轉換成最初的形式,以便接收者能夠閱讀
為了降低網絡設計的復雜性,將協議進行分層設計
郵局實例
- 郵局實例(傳統通信)
OSI模型
OSI協議模型
OSI七層模型
- OSI參考模型
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lSO)于1984年正式頒布開放系統互連(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l)參考模型
所有的軟件和硬件開發都遵循統一的 OSI 模型
OSI七層的功能簡介
TCP/IP模型
OSI模型與TCP/IP模型
- OSI模型,僅僅是ISO提出的一個“參考”標準
- 實際的網絡中更多使用TCP/IP 5層模型,但是實現的功能是相同的
TCP/IP協議族的組成
- TCP/IP是一系列協議的集合,所以嚴格稱呼應是TCP/IP協議族
各層PDU
設備與層的對應關系
數據通信流程
數據通信
- 所謂的設備之間的通信,指的是設備之間能夠互相傳輸數據
- 產生數據
即數據封裝,指的是數據通過應用層產生以后,發送到第一層,每經過一層都添加一個協議頭部的過程
- 傳輸數據
即網絡傳輸數據在不同的網絡設備組成的互聯網中傳輸的過程,主要是依靠交換機和路由器實現數據在不同設備之間的轉發
- 接收數據
即數據解封裝,指的是數據被設備通過網線接收以后,形成數據幀,然后一層一層分析頭部,然后傳遞給上一層處理,一直到應用層的過程
也可以說是:不斷的分析并刪除每層的協議頭部的過程‘
- 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一定是雙向的,每個方向都分為3個階段
產生數據,也稱之為“數據封裝”
傳輸數據,也稱之為“網絡傳輸”
接收數據,也稱之為“數據解封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