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常識推翻百年“R完備、封閉”論
黃小寧
李四光:迷信權威等于扼殺智慧。語文常識表明從西方傳進來的數學存在重大錯誤:將無窮多各異數軸誤為同一軸。
復平面z各點z的對應點z+k的全體是z+k平面。z面平移變換為z+k(k是非1正實常數)面就使x軸?z面沿本身平移變換為u=x+k軸。R可幾何化為R軸,R軸可沿本身平移變為R′軸,R′軸可沿本身平移變為R″軸,...。
設集A={x}表A各元均由x代表,{x}中變量x的變域是A。其余類推。
點集A ={0,1}(各數是點的坐標)中:點0移位變為點1的同時1變為1(即點1變回自己)就使A 失元變為{1,1},A 各元x都發生變化(點1原地不動是變回自己)后就使A 變為{1}了。可見 A失去元0的原因必可是:點0離開原位變為點1的同時原來的點1變回自己(點0移位與點1重合使A失去一元);此變換中原像:0與1的距離是1,像:1與1的距離是0≠1,所以A 變為{1}是不保距變換。注:這里的點x可用點(x,y)或點(x,y,z)替換。這說明點集W變為非空V?W的原因必可是:W有部分元移動與別的元重合的同時其余元都不動使W失去部分元,而此變換一定是不保距變換——說明有
h定理1:無窮點集W變為非空V?W一定是不保距變換,所以W作剛體(保距)運動絕不能變為V?W。
“無界”的x軸沿本身平移非0距離不能成為x軸的一部分。
h定理2:數集(一維空間中點集)A保序變為B=A只能是恒等變換。
證:A各數在集內分別都有一定的大小“名次、地位”,例在A={0,1,2}中:2是第一大的數,1是第二大數,0是第三大數;A各元x保序變為3x組成元為3x的{0,3,6}也有第一大、第二大、第三大的元。大小互不同的狗組成集A和B,a(b)是A(B)中第n大的狗,顯然若A=B則a和b必是同一狗。任一A={x}各數x保序變為y=y(x)(y是增函數)組成B={y(x)},x∈A在A中的大小“地位”與y(x)∈B在B中的大小地位是一樣的(保序變換是保地位變換),顯然若A=B則x與y(x)必是同一數即y(x)≡x。所以A保序變為B=A只能是恒等變換。證畢。
h定理2是否成立的問題是光身皇帝是否光身的問題。科學是一門老老實實的學問,不能自欺欺人啊!
如草圖所示R軸即x軸各元點x沿x軸正向非恒等變換地保序且保距平移變為點y=x+0.001就使x軸沿本身平移變為y=x+0.001軸≌x軸,據h定理2x軸≠y軸(直線公理使中學幾百年解析幾何一直誤以為x軸=y軸),據h定理1≌x軸的y軸不是x軸的任何真子集。y軸≠x軸且不是x軸的任何真子集說明y=x+0.001軸不能被x軸包含而必有元點y=t不能也∈x軸,這t(設此t表示數學前所未知的“特異”數)顯然是“更無理”的R外標準數從而使y軸是似是而非的假x軸。這推翻了百年“R完備、封閉”論。
“一一對應”中的“一”的含義之一:一個不漏。在未識0與負數時人們通過“對一切正數x都有對應x-1<x”獲知有數x-1<一切正數x,同樣“對數集R(N)一個不漏的每一(一切)元x都有保距對應數y=x+1>x即對R(N)一切元x都有數y比x大”明確表示有數y=t>R(N)一切數x而在R(N)外。關鍵是連文盲都知“一個不漏”的確切含義。所以語文常識表明R(N)有“更無理”的太大元x大到使其對應數x+1>x“更無理”地突出在R(N)外。
人類由發現無理數到發現“更無理數”竟須歷時2500多年,發現的異常艱難性由此可見一斑。語文常識使人發現更無理數說明中國古人的“大道至簡至易”是至理名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