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類型圖是環境影響評價(環評)中的重要圖件,需滿足數據準確性、制圖規范性和信息完整性等要求。本教程將基于ArcMap平臺,從數據準備到成果輸出,詳細講解如何制作符合環評技術規范的植被類型圖。
ArcGIS遙感解譯土地利用、植被類型、生態系統類型制圖全流程
一、數據準備與預處理
-
?基礎數據收集
- ?遙感影像或航拍圖:獲取研究區的高分辨率影像(如GF-2、Landsat、無人機影像),作為底圖輔助解譯。
- ?實地調查數據:包括樣方調查記錄的植被類型、坐標點、照片等。
- ?行政區劃邊界:研究區矢量邊界(.shp文件),用于裁剪數據范圍。
- ?參考數據:當地植被分類系統(如《中國植被分類系統》)、環評技術導則文件。
-
?數據預處理
- ?地理配準?(Georeferencing):確保遙感影像與矢量數據坐標系一致(如WGS84或CGCS2000)。
- ?創建研究區掩膜:使用【Analysis Tools → Extract → Clip】工具,裁剪影像和矢量數據至研究區范圍。
- ?建立植被分類系統:根據環評要求定義分類標準(如喬木林、灌木林、草地、農田等),并統一編碼(例如:01-闊葉林,02-針葉林)。
二、植被類型解譯與矢量化
-
?目視解譯與勾繪圖斑
- 在ArcGIS中加載遙感影像,通過目視解譯(結合實地調查點)勾繪植被類型邊界。
- ?操作步驟:
- 創建空白的面狀矢量文件(File Geodatabase或Shapefile),字段包括:
植被類型代碼
、植被類型名稱
、面積
。 - 使用【Editor工具】手動勾繪圖斑,或利用【影像分類工具】輔助提取植被覆蓋區域。
- 創建空白的面狀矢量文件(File Geodatabase或Shapefile),字段包括:
-
?半自動分類(可選)?
- 對遙感影像進行監督分類(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或非監督分類(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 使用【Image Classification Toolbar】選擇訓練樣本。
- 執行分類并導出結果,與目視解譯結果疊加修正。
- 對遙感影像進行監督分類(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或非監督分類(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三、植被類型圖制圖規范
-
?符號化與圖例設計
- 根據環評要求設置圖斑填充顏色和邊界樣式:
- 右鍵點擊圖層 → 【Symbology】→ 【Unique Values】,按字段“植被類型代碼”設置顏色。
- ?配色建議:植被類型宜用柔和色調(如綠色系),避免高對比色;農田可用黃色,裸地用灰色。
- 根據環評要求設置圖斑填充顏色和邊界樣式:
-
?標注與注記
- 添加圖斑屬性標注:顯示植被類型名稱或代碼。
- 右鍵圖層 → 【Labeling】→ 設置標注字段為“植被類型名稱”,調整字體大小(建議8-10pt)和位置。
- 添加圖斑屬性標注:顯示植被類型名稱或代碼。
-
?地圖整飾
- 插入必備地圖元素:
- ?比例尺:使用線段比例尺,單位與環評報告一致(如米或千米)。
- ?指北針:簡潔樣式,避免遮擋內容。
- ?圖例:明確列出所有植被類型及對應顏色。
- ?制圖說明:注明數據來源、坐標系、制圖日期等信息。
- 插入必備地圖元素:
四、環評專項要求處理
-
?面積統計與表格
- 使用【Calculate Geometry】工具計算每個圖斑面積(單位:公頃)。
- 導出屬性表為Excel,統計各植被類型面積及占比,作為環評報告的附表。
-
?敏感區疊加分析
- 若環評涉及生態保護紅線、瀕危物種棲息地等,疊加相關圖層:
- 使用【Intersect】工具分析植被類型與敏感區的空間交集。
-
?圖件輸出格式
- 導出為高分辨率(≥300 dpi)PDF或TIFF文件,確保文字清晰。
- 文件命名規范:
項目名稱_植被類型圖_20231001.pdf
五、常見問題與注意事項
- ?坐標系一致性:所有數據需統一為地方坐標系(如高斯克呂格)或國家大地坐標系(CGCS2000)。
- ?圖斑最小面積:根據環評要求設置最小上圖圖斑(通常≥0.5公頃),小圖斑可合并或歸類為“其他”。
- ?野外驗證:至少抽取10%的圖斑進行實地驗證,確保解譯精度≥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