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 一.電機信噪比
- 二.電機零點偏移校正和極對數自適應
- 1.零點偏移量檢測
- ?2. 極對數識別
- 三.交流電機電流紋波怎么產生的
- 1.電源相關因素
- 2.電機本體特性
- 3.?PWM逆變器諧波
- 4.負載與環境干擾
- 5.診斷流程建議
- 四.談談對諧波的理解
- 1.諧波定義
- 2.次諧波產生源
- 3.次諧波的檢測與分析
- 4.次諧波的抑制措施
- 五.談談對電機漏抗的理解
- 六.電機控制為什么用PI而不是PID
一.電機信噪比
信號?:指電機正常運行所需的有效輸入/輸出信號,如控制器的PWM指令、編碼器反饋信號或電機輸出的轉速/扭矩信號。
??噪聲:指干擾信號,包括:
??電磁噪聲電磁噪聲:由電流變化產生的高頻雜波(如開關電源紋波、電磁感應干擾)。
??機械機械噪聲:軸承摩擦、轉子不平衡導致的振動噪聲。
??環境噪聲環境噪聲:外部電磁輻射或機械振動傳導至電機。
信噪比即有效信號強度與噪聲強度的比值(常用分貝dB表示),反映電機抵抗干擾的能力。
關鍵影響因素
?電機設計:
??電磁設計:繞組布局、鐵芯材質影響電磁兼容性(EMC)。
??機械機械結構:轉子動平衡、軸承質量、潤滑狀態決定機械噪聲水平。
??**驅動驅動系統:
驅動器的PWM頻率、濾波電路設計(如共模扼流圈、RC濾波器)。
電源質量(如穩壓、隔離變壓器)直接影響輸入噪聲。
?控制算法:
數字信號處理(DSP)技術用于抑制高頻噪聲。
濾波算法(如卡爾曼濾波)提升反饋信號的純凈度。
測量方法
??電學信噪比:
使用示波器或頻譜分析儀測量控制信號與噪聲的電壓幅值比。
示例:若控制信號峰值為5V,噪聲均方根值為0.1V,則SNR ≈ 20 log(5/0.1) = 34 dB。
??機械信噪比:
通過加速度傳感器采集振動信號,分析低頻段(機械共振區)的振動幅度。
??**綜合評估:
結合電機動態性能測試(如階躍響應、正弦軌跡跟蹤)觀察穩態誤差和超調量。
提升信噪比的策略
??硬件優化:
??屏蔽屏蔽措施:電機外殼接地、電纜采用雙絞屏蔽線。
??隔離技術:光耦隔離驅動信號,減少地環路干擾。
??無刷電機(無刷電機(BLDC)?:相比交流電機,結構更緊湊,電磁噪聲更低。
??軟件軟件補償:
??前饋前饋控制:預測干擾并提前補償。
?自適應濾波:實時調整濾波參數以適應負載變化。
二.電機零點偏移校正和極對數自適應
1.零點偏移量檢測
目的:消除編碼器或傳感器在零位時的位置誤差(如機械安裝偏差或電子噪聲導致的偏移)。
實現方法:
在電機靜止時,施加一個已知轉矩(如固定PWM信號),驅動電機微小轉動,通過采集編碼器反饋信號計算零點偏移量。
#define CALIBRATION_PWM 0.3f // 校準PWM占空比(約70%電機額定轉速)
#define SAMPLE_COUNT 1000 // 數據采樣點數void calibrateEncoderOffset() {float avg_pos = 0.0f;uint32_t samples = 0;// 使能校準模式(關閉PWM輸出或設置安全電流)enableCalibrationMode();// 施加固定PWM信號setPWM(CALIBRATION_PWM);// 采集編碼器位置數據while(samples < SAMPLE_COUNT) {float pos = readEncoderPosition(); // 讀取編碼器絕對位置avg_pos += pos;samples++;delay_ms(1); // 降低采樣頻率以減少噪聲}// 計算平均零位偏移(假設正常零位應為0)encoder_offset = avg_pos / SAMPLE_COUNT;saveParameter("encoder_offset", encoder_offset);// 恢復正常控制模式disableCalibrationMode();setPWM(0.0f);
}
?關鍵點解析
?校準模式:需在硬件層禁用PWM輸出或限制電流,避免電機意外運動。
?平均濾波:通過多次采樣降低隨機噪聲干擾。
?參數存儲:將偏移量保存至非易失性存儲器(NVRAM),供后續控制算法補償。
?2. 極對數識別
目的:確定電機實際極對數(如4極、6極),確保控制算法與電機參數匹配。
實現方法:
通過分析反電動勢(EMF)的頻率特性或注入特定測試電流,觀測轉速與頻率的關系。
?代碼實現(基于反電動勢法)?
#define TEST_SPEED 100.0f // 測試轉速(RPM)
#define FREQUENCY_HZ 50.0f // 預期反電動勢頻率(= TEST_SPEED * 極對數 / 60)void detectPolePairs() {float measured_freq = 0.0f;float actual_poles = 0.0f;// 使能電機并施加測試轉速setTargetSpeed(TEST_SPEED);startMotor();// 等待穩定后測量EMF頻率delay_ms(2000); // 等待轉速穩定measured_freq = measureEMFFrequency();// 計算極對數(極對數 = 頻率 * 60 / 測試轉速)actual_poles = (measured_freq * 60.0f) / TEST_SPEED;actual_poles = round(actual_poles); // 四舍五入取整數// 保存極對數參數saveParameter("pole_pairs", actual_poles);printf("Detected Poles: %d\n", (int)actual_poles);// 停止電機stopMotor();
}
關鍵點解析
(1) 反電動勢頻率測量
?噪聲抑制:
工頻干擾(如50Hz)可能淹沒低頻反電動勢信號。
?解決方案:
硬件濾波:在ADC輸入端添加100Hz低通濾波器。
軟件濾波:在FFT中設置帶寬限制或使用滑動平均窗口。
?信號幅值:
反電動勢電壓隨轉速升高而增大,需確保ADC采樣范圍覆蓋信號峰值(如±5V)。
?(2) 測試轉速選擇
?合理性:
若測試轉速過高,可能導致反電動勢頻率超出ADC采樣率上限。
若測試轉速過低,信號的信噪比可能不足。
?建議:選擇能產生清晰反電動勢信號的轉速(通常為額定轉速的30%~70%)。
?(3) 極對數驗證
?交叉驗證:
結合物理方法(如拆解電機計數磁極數量)確認算法結果。
?容錯處理:
添加異常檢測(如若actual_poles < 2或actual_poles > 10,觸發報警)。
三.交流電機電流紋波怎么產生的
1.電源相關因素
?電網諧波與噪聲
電力系統中存在的50/60Hz基波外的次諧波(如3次、5次諧波)或高頻噪聲(如開關電源干擾),可通過電機繞組耦合進系統,引發電流畸變。
?解決措施:加裝電源濾波器、使用有源濾波器補償諧波。
?電壓瞬變與不平衡
突然的電壓跌落、浪涌或三相電壓不平衡(如相間電阻差異)會導致電流沖擊,形成紋波。
?例證:不平衡電壓會使中性線電流增大,導致繞組過熱及電流波動。
2.電機本體特性
?鐵芯飽和與磁路非線性
高頻或過載運行時,鐵芯磁導率下降(飽和),導致勵磁電流波形畸變,進而影響主電流。
?檢測方法:通過B-H曲線分析鐵芯飽和程度,優化磁路設計(如采用硅鋼片疊壓)。
?繞組與轉子缺陷
繞組匝間短路、斷路或分布不均(如相間絕緣破損),以及轉子籠條斷裂、端環松動,會破壞電流對稱性。
?診斷手段:兆歐表檢測絕緣電阻,動平衡測試轉子質量分布。
本來電機就是感性負載,施加電壓時會產生反電動勢。
3.?PWM逆變器諧波
變頻器采用PWM調制時,高頻載波(如1kHz~20kHz)會在電機端產生電壓脈沖,導致電流高頻紋波。
?關鍵參數:載波頻率越高,紋波幅值越低,但開關損耗增加。典型方案:提高載波頻率或加入共模扼流圈。
?控制算法缺陷
電流環PI參數整定不當、死區時間設置錯誤,可能導致電流跟蹤滯后,產生振蕩紋波。
?優化方法:基于模型預測控制(MPC)或空間矢量調制(SVM)提升控制精度。
4.負載與環境干擾
?動態負載波動
如風機、泵類負載的頻繁啟停或轉矩突變,引發電流階躍變化。短時間內電流可能超過額定值1.5倍以上。
?抑制策略:加入飛輪儲能緩沖或采用變頻器的瞬時過載保護功能。
?機械共振與振動傳導
電機軸系不對中、軸承磨損導致的轉子偏心,可能引起機械振動,通過轉子與定子間的氣隙耦合到電氣系統。
?解決方案:激光對中校正,使用彈性聯軸器,動平衡校正至G2.5級標準。
5.診斷流程建議
?初步觀察:用示波器(帶寬≥1MHz)捕捉電流波形,確認紋波幅值(通常應<5%額定電流)及頻率特征。
?頻譜分析:通過FFT分析找出主導頻率成分(如50Hz基波、1kHz PWM載波、200Hz轉矩脈動)。
?分層排查:
斷開電機測試電源紋波,排除電網干擾;
空載運行電機,檢測自身特性;
帶載測試,分析負載相關性。
四.談談對諧波的理解
1.諧波定義
2.次諧波產生源
- ?電力電子器件非線性
?整流電路:二極管或晶閘管的開關過程導致電流斷續,產生典型的2次諧波(如單相橋式整流輸出電流含100Hz成分)。
?變頻器PWM調制:載波頻率與電機漏抗諧振時可能激發次諧波(如案例中2kHz紋波由500Hz載波與200Hz漏抗諧振引起)。 - ?鐵磁設備飽和
?變壓器與電機鐵芯:當磁通密度超過飽和點時,勵磁電流呈現非線性,產生低次諧波(如3次諧波在變壓器中性線電流中顯著)。
?檢測方法:通過B-H曲線分析鐵芯飽和程度,飽和時磁導率驟降導致諧波畸變。 - ?電容補償裝置
?并聯電容器組:與電網阻抗構成串聯諧振回路,可能放大特定次諧波(如5次諧波在電容器支路引發過電壓)。
3.次諧波的檢測與分析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數據中心UPS諧波故障
?現象:UPS輸出電流波形畸變,3次諧波含量達12%。
?原因:輸入側整流電路采用6脈沖拓撲,未裝設諧波濾波器。
?解決:加裝12脈沖整流電路+無源濾波器(針對3次諧波設計)。
?案例2:軋鋼廠變頻器諧振
?現象:電機端子電壓出現2.5次諧波諧振,峰值達700V。
?原因:電機漏抗與變頻器輸出電纜電感構成2.5次諧振回路。
?解決:在電機端并聯RC濾波器(截止頻率設為2.2kHz)。
4.次諧波的抑制措施
- ?源頭治理
?電力電子器件優化:
采用12/24脈沖整流代替6脈沖,有效抑制3次、5次諧波。
使用有源前端(AFE)技術,動態補償諧波電流(如Siemens Active Rectifier)。
?鐵芯飽和抑制:
優化磁路設計(如增大鐵芯截面積)、采用非晶合金材料(降低飽和磁導率)。 - ?被動濾波
?無源濾波器:針對特定次諧波設計LC濾波器(如5次諧波濾波器由電感L=10mH、電容C=220μF組成)。
?共模扼流圈:抑制高頻次諧波(如2kHz)通過接地回路干擾。 - ?主動補償
?有源濾波器(APF)?:實時檢測并注入反向諧波電流(如ABB ABB Power Quality Converter可補償50Hz~1kHz次諧波)。
?動態電壓恢復器(DVR)?:抑制諧振引起的瞬態過電壓。 - ?系統級優化
?分散式供電:將大功率設備接入不同母線段,避免次諧波疊加。
?參數諧振規避:設計系統阻抗曲線,避開次諧波頻率與設備固有頻率重合點。
五.談談對電機漏抗的理解
定義與成因
?漏磁通:電流通過電機繞組時,除主磁通(沿鐵芯閉合)外,部分磁通會通過空氣或其他非鐵磁介質(如定子與轉子間的氣隙、繞組端部等),形成漏磁路。
?漏抗:漏磁通在繞組中感應電動勢,導致對交流電流的阻礙作用,表現為等效電抗 X 。
物理模型
?主磁路 vs 漏磁路:
?主磁路:鐵芯材質高導磁率(μ),磁阻小,主導磁場傳輸。
?漏磁路:空氣或非鐵磁材料導磁率低
六.電機控制為什么用PI而不是PID
在電機控制中,PI控制更常用而非PID,主要原因在于:**?微分環節對傳感器噪聲和高頻干擾高度敏感,可能導致系統振蕩或不穩定,而電機控制更關注穩態精度和抗干擾能力。**積分環節可消除穩態誤差,比例環節提供快速響應,兩者結合已能滿足多數電機調速需求;此外,PI參數整定更簡單,系統復雜度更低,尤其在工業環境中更可靠。盡管PID在某些高動態場景(如伺服系統)中可能被采用,但PI仍是主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