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部分 計算機科學技術基礎?
第一章 計算機及其應用基礎知識?
1.1 計算機的特點、分類及其應用?
1.2?信息編碼與數據表示;數制及其轉換方法;算術運算和邏輯運算的過程?
第一部分 計算機科學技術基礎?
第一章 計算機及其應用基礎知識?
1.1 計算機的特點、分類及其應用
1.1.1 計算機的特點
(1)運算速度快:最顯著特征,是計算機主要性能指標,采用單位時間內執行指令的平均條數衡量,用MIPS作計量單位;
(2)計算精度高:通過二進制和多級運算,精度可達小數點后數百萬位。
(3)存儲能力強:存儲容量大,存儲時間長,內存(RAM)和外存(硬盤、云存儲)支持海量數據長期保存。
(4)通用性高:計算機能夠處理負責的算術問題和邏輯問題;
(5)自動化程度高:計算機采用存儲程序的方式,即將待處理的數據以及處理該數據的程序事先存入計算機內存,在程序控制下,計算機可以自動完成預定的全部處理任務,不需要人工干預。
1.1.2 計算機的分類
(1)按用途及其使用范圍分類
1. 通用計算機:為解決各類問題而設計(科學、工程計算,數據處理等)。
2. 專用計算機:為某種特定目的而設計(數控機床、銀行存款等)。
注:專用計算機針對性強,效率高,結構比通用計算機簡單。
(2)按規模和處理能力分類
巨型計算機、大型計算機、小型機/中型計算機、微型計算機等。
(3)按工作原理分類
1. 數字計算機:處理離散數據(主流類型)。
2. 模擬計算機:處理連續物理量(如早期氣象模擬)。
3. 混合計算機:結合數字與模擬技術(如醫療監護儀)。
(4)按應用場景分類
服務器、工作站、終端設備等。
(5)按照所能傳輸和處理的二進制位分類(8位機、16位機、32位機、64位機)
1.1.3 計算機的應用
(1)科學計算
天氣預報、核能模擬、航天軌道計算等。計算機誕生初期,主要用于科學計算。科學計算的特點是計算工作量大,數值變化范圍大。
(2)信息處理
指的是對數據進行收集、整理、統計、分析、存儲、傳輸等處理。如辦公自動化(OA)、圖書管理等。
(3)計算機輔助系統
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設計人員利用計算機進行設計,減少工作量,提高設計質量和速度;
計算機輔助制造(CAM):利用計算機進行產品生產的控制和管理,提高質量,降低成本,縮短生產周期;
計算機輔助教學(CAI):利用計算機及來輔助完成教學計劃或者某個實驗過程,直觀形象展現教學內容;
計算機輔助測試(CAT):利用計算機進行大量復雜的測試工作;
(4)過程檢測與控制
利用計算機對機器的運行過程進行狀態監測并實施自動控制;
(5)多媒體應用
利用計算機將文本、圖形、音視頻等媒體綜合并城建在交互式頁面上,使計算機展現不同媒體形態;
(6)計算機網絡
計算機網絡是為了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交互和分布式處理,利用同行設備和線路將地理位置不同、功能獨立的多臺計算機互連起來構成的系統。
(7)人工智能
計算機模擬人類某些智能行為的技術和應用。目前還在發展階段。
1.2 信息編碼與數據表示;數制及其轉換方法;算術運算和邏輯運算的過程
1.2.1 信息編碼與數據表示
1.2.2 數制及其轉換方法
1.2.3 算術運算和邏輯運算的過程
1.3 了解計算機的主要硬件組件,如 CPU、內存、硬盤、主板等,以及它們的基本功能
1.4 音頻、動畫、圖像、視頻等多媒體技術原理和基本概念,媒體的數字化過程及主流壓縮技術標準
1.4.1 多媒體基礎原理及基本概念
(1)媒體的定義及分類
媒體是信息表示和傳播的載體。一指媒介——存儲信息的實體,二指傳遞信息的載體;
媒體分為感覺媒體(多媒體技術)、表示媒體(信息編碼方式)、表現媒體(輸入輸出設備)、存儲媒體(存儲硬件)、傳輸媒體(光纜電纜——鏈路層)
(2)多媒體技術的定義
多媒體技術是指計算機交互式綜合處理多種媒體信息(文本、圖像等),使多種信息建立邏輯連接,集成為一個具有交互性的系統。
實質(簡介):多媒體技術就是計算機綜合處理聲、文、圖信息的技術。
(3)多媒體技術的主要特征
1. 集成性:包括媒體信息(聲、文、圖信息)的集成和表現媒體設備(相機、音響等)的集成;
2. 實時性:在多媒體系統中,聲、文、圖信息的傳遞是強實時性的;
3. 交互性:區別于傳統電器的主要特征,多媒體計算機具有交互性;
(4)媒體的數字化過程
采樣 —— 量化 —— 編碼——公式計算。
1.4.2 音頻技術原理及概念
(1)音頻技術原理
音頻技術涉及聲音的采集、處理、存儲和播放。在計算機中通過數字化處理,將聲音變為數字音頻(即將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以便于進行存儲和傳輸)。
(2)音頻基本概念
1. 音量:人耳對聲音大小強弱的主觀感受(振幅的大小);
2.?音調:人耳對聲音高低的感覺(聲波的頻率);
3. 音色:區分不同聲音的特性(聲波的波形);
4.?采樣:在特定時刻對模擬信號進行測量并記錄數據的過程;
5.?采樣頻率:每秒采集的聲音聲音樣本數(Hz);
(3)音頻格式
WAV:無損格式,文件大,用于專業音頻處理。
MP3:有損壓縮,高壓縮比,廣泛用于音樂。
AAC:效率高于MP3,流媒體常用(如YouTube)。
MIDI:記錄音符指令,文件極小,適合電子樂器。
1.4.3 動畫技術原理及概念
(1)動畫技術原理
動畫是指采用圖形與圖像的處理技術,借助于編程或軟件生成一系列的圖像畫面。
二維動畫主要通過手繪或軟件繪制平面圖像
三維動畫主要通過三維建模和渲染技術創建立體效果。
(2)動畫基本概念
1. 幀:動畫的基本單位,連續畫面中的單幅靜態畫面稱為一幀。
2. 關鍵幀:角色或物體運動變化中關鍵動作所處的那一幀。
3. 補間動畫:在兩個關鍵幀之間由計算機自動運算而得到的一系列插補幀,從而實現圖畫的運動或變化。
1.4.4 圖像技術原理及概念
(1)圖像技術原理
圖像技術涉及圖像的采集、處理、存儲和顯示。
圖像以像素為基本單位,每個像素的顏色通過 RCB(紅、綠、藍)三原色進行編碼。
(2)圖像基本概念
1. 分辨率:通常以兩個數字表示,如800x600、1920x1080,這兩個數字分別代表圖像的水平像素數量和垂直像素數量。分辨率越高,圖像越清晰。
2. 顏色深度(色彩位數):指儲存1像素的顏色所用的位數。若顏色深度是n位,則有2n種顏色選擇。
1.4.5 視頻技術原理及概念
(1)視頻技術原理
視頻是由一系列連續播放的圖像幀組成的動態影像。視頻技術涉及視頻的采集、編輯、壓縮、編碼和播放等多個環節。
(2)視頻基本概念——幀頻:也稱幀率,是指每秒播放的圖像幀數,單位通常為ps(幀每秒)。
1.4.6 媒體的數字化過程
(1)音頻數字化
1. 采樣(Sampling):按固定時間間隔采集模擬信號的振幅值,每秒采集次數為采樣率(單位:Hz)。
2. 量化(Quantization):將連續采樣值轉為離散數值(二進制)。
3. 編碼(Encoding):將量化后的數值轉換為二進制數據流。(如PCM編碼)。
4. 公式:音頻文件大小 = 采樣率 × 量化位數 × 聲道數 × 時間 / 8(單位:字節)。
示例:44.1kHz、16位、雙聲道、1分鐘音頻文件大小 = (44100×16×2×60)/ 8 = 10.1MB
(2)圖像數字化
1. 采樣:將圖像劃分為像素網格(分辨率,如 1920×1080)。
2. 量化:為每個像素分配顏色值(顏色深度,如 24 位真彩色)。
3. 編碼:存儲像素顏色信息(如 RGB 或 CMYK 模型)。
4. 計算公式:圖像文件大小(字節)= (寬度×高度×顏色深度)/ 8
示例:1024×768 分辨率、24位顏色深度的圖像大小 = 1024×768×24= 2.25MB
(3)視頻數字化
1. 幀采樣:按幀率(FPS)采集連續圖像(如 24fps)。
2. 量化與編碼:每幀圖像單獨處理,疊加時間軸形成視頻流。
1.4.7 主流壓縮技術標準
(1)壓縮技術分為?無損壓縮?和?有損壓縮,核心目標是減少數據量,同時保證質量。
(2)壓縮標準
壓縮標準 | 標準 | 類型 | 特點 | 應用場景 |
音頻 | MP3 | 有損 | 高壓縮比,犧牲高頻細節 | 音樂存儲、流媒體 |
AAC | 有損 | 效率高于 MP3,支持多聲道 | 蘋果設備、YouTube | |
FLAC | 無損 | 保留原始音質,壓縮率較低 | 專業音頻存檔 | |
圖像 | JPEG | 有損 | 基于 DCT 變換,適合照片 | 網頁圖片、攝影 |
PNG | 無損 | 支持透明度,適合圖標 | 網頁設計、圖形編輯 | |
GIF | 無損 | 支持 256 色和動畫 | 簡單動圖、表情包 | |
視頻 | JPEG | 有損 | 基于 DCT 變換,適合照片 | 網頁圖片、攝影 |
PNG | 無損 | 支持透明度,適合圖標 | 網頁設計、圖形編輯 | |
GIF | 無損 | 支持 256 色和動畫 | 簡單動圖、表情包 |
(3)壓縮算法原理
熵編碼:消除數據冗余(如 Huffman 編碼)。
變換編碼:將數據轉換到頻域壓縮(如 DCT 用于 JPEG)。
預測編碼:利用相鄰數據相關性(如 MPEG 幀間壓縮)。
1.5 理解操作系統的定義、功能和分類,如 Windows、Linux 和 Mac 等
1.5.1 操作系統的定義
操作系統(OS)是計算機系統中的一種軟件,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程序模塊的集合,能夠有效地管理計算機系統的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合理地組織工作流程,并向用戶提供服務,使用戶方便地使用計算機,使整個計算機系統能夠高效的運行。
操作系統既是計算機系統資源的管理者,又是用戶與計算機硬件系統之間的接口。
1.5.2 操作系統的功能
功能 | 描述 | 示例 |
處理器管理 | 控制進程調度(如多任務切換),避免資源沖突。 | 分配 CPU 時間片給瀏覽器、音樂播放器等進程。 |
存儲管理 | 管理內存分配與回收(如虛擬內存技術)。 | Windows 的頁面文件、Linux 的 swap 分區。 |
設備管理 | 控制外部設備(如打印機、硬盤),通過驅動程序實現硬件交互。 | 安裝顯卡驅動以支持游戲運行。 |
文件管理 | 組織存儲數據,提供文件創建、刪除、讀寫等操作。 | NTFS(Windows)、EXT4(Linux)文件系統。 |
用戶接口 | 提供圖形界面(GUI)或命令行(CLI)供用戶操作。 | Windows 的桌面、Linux 的 Terminal。 |
1.5.3 操作系統的分類
(1)按照運行模式(操作系統的發展歷程)
(2)按照應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