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有風險
今天下午15點,團隊成員D向他的主管Z反饋他測試的項目有風險:項目在測試周期內,但在用例評審時發現有一處功能邏輯有爭議,需要產品經理跟業務方確認,可能出現的情況有:
1 不變更需求,功能邏輯按現有實現處理;
2 需求變更,功能邏輯對應地進行改動,會產生新的開發工作量和測試工作量。
目前進展是已經提醒產品經理跟業務方確認,但催了兩次依然沒有最終結論。
主管Z意識到D的反饋略晚,但依然提醒該同學應該將現有的影響、可能出現的風險盡早同步給相關方(產品經理、研發同學、相關測試同學以及他們的主管)。
為了確保信息傳達一致,最好的形式是在聊天軟件里將事情描述清楚,然后 @對應的人。于是D把Z拉進了該項目的溝通群。
進入溝通群后,Z翻看了群成員和該項目的聊天記錄,很快發現了幾個現象:
群成員:這個群里有該項目的產品經理、研發人員和測試人員,但除Z之外,沒有產品經理和研發人員的主管在群里。
事項跟進:D同學昨天和今天上午均提醒產品經理要跟業務方確認,產品經理回應已經在跟進,但遲遲沒有確定下來,并計劃明天上午再進行溝通。
風險周知:D在群內更多強調了當前是測試階段,需求確定不下來是不合理的、有風險的,但并沒有提及風險點究竟是什么,是只影響當前項目上線延遲,還是影響多個需求上線延遲。
如上,Z認為有如下問題:
群成員:一線同學在日常項目溝通時傾向于只拉具體對接的同事進群,覺得沒有必要拉主管。
不拉主管,優點是自己做得不足的地方,主管看不到,心理壓力小;缺點是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主管也看不到,而且主管不知道做得不好的地方是什么,他都不知道應該如何輔導你。
所以,Z認為不拉主管進群的缺點更明顯。
且這個項目已經出現了風險,理應將這些風險同步給各方主管,所以群里沒有主管是非常不可取的。
事項推進:推動他人跟進的事項,建議定一個deadline,否則,只要當事人說在跟進中,其他人就只好等著,等多久完全憑個人感覺。
定deadline的好處是給彼此一個時限、一個契機,解決了更好,沒有解決可能就需要問題上升了,因為超出時限未解決,通常不是需要再給更多的時間,而是問題超出了當事人的能力范圍,需要引入更大的力量了。
風險周知:如果項目沒有提測,作為QA,可以提醒大家有風險;但項目已經在測試周期了,這個階段QA是主導角色,應該對時間更加敏感,對項目的風險更加警覺。
應該非常醒目地把明確的風險和影響進行周知,比如該項目如果需求變更,需要新增多少開發工作量和測試工作量,進而對后續項目的影響是什么,等等。
當前項目的風險如何應對
基于上述的問題,Z進行了如下動作:
把產品經理和研發人員的主管拉入群內;
針對當前的情況,請研發同學和測試同學分別輸出了確定性的風險和影響;
@了產品經理和研發人員的主管,請他們特別關注該問題。@具體的產品同學:什么時間能給出結論,以便確定該項目的后續事項,進而降低項目風險。
3分鐘后,產品經理的主管群內回復:我們討論一下回復。
兩個小時后,產品經理給出了結論,具體不贅述,大體結論是需要進行產品變更,產品經理的主管隨即回復:給大家添麻煩了,這次改動產品側按流程進行需求變更,請技術同學評估改動影響和風險。
接著,研發同學和測試同學分別給出了工作量評估、項目上線時間和對后續需求的影響和對策。
此時,Z單獨跟D同學聊天:看,這就是同步主管后的響應速度和態度。D同學反饋:解決好快!!!后面遇到此類問題,我知道該怎么做了。
以后項目的風險如何規避
該項目上線后,應該盡快組織一次三方復盤,收集各方在本次項目中的痛點和癢點,并討論出解決方案,避免后續項目出現此類問題。
思考:何時是理想的風險反饋時間點?
在上述案例中,當前項目出現風險時,在什么時間點反饋,更為理想呢?
我認為,剛發現風險時就應該反饋風險,在本案例中是需求評審時,那么在需求評審結束后,可以對當前情況進行說明,識別可能產生的風險,并周知到相關方及其主管。
其次,需求提測時,如果風險還在,也需要再特殊說明一次。
因為提測后就進入了測試周期,這個階段是上線前最后一個階段,此時出現風險極大概率會導致項目上線延期,進行相關方周知一是報備風險,
二是給到協同方一定的壓力,促使協同方盡快把需求確定下來。
行動吧,在路上總比一直觀望的要好,未來的你肯定會感謝現在拼搏的自己!如果想學習提升找不到資料,沒人答疑解惑時,請及時加入群: 1007119548,里面有各種測試開發資料和技術可以一起交流哦。
最后:?下方這份完整的軟件測試視頻教程已經整理上傳完成,需要的朋友們可以自行領取?【保證100%免費】
軟件測試面試文檔
我們學習必然是為了找到高薪的工作,下面這些面試題是來自阿里、騰訊、字節等一線互聯網大廠最新的面試資料,并且有字節大佬給出了權威的解答,刷完這一套面試資料相信大家都能找到滿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