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即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是一個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購買的消費品和服務項目價格水平變動情況的宏觀經濟指標。它是在特定時段內度量一組代表性消費商品及服務項目的價格水平隨時間而變動的相對數,通常用于度量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
CPI的計算方法是:CPI = (報告期內一籃子商品和服務的價格總額 / 基期內同等商品和服務的價格總額)x 100。CPI的同比漲幅是衡量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CPI漲幅超過3%被視為通貨膨脹,超過5%則被視為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
CPI的用途廣泛,包括衡量通貨膨脹水平、調整工資和物價以保證居民的實際收入和生活水平不受通貨膨脹的影響,以及監測經濟運行情況等。此外,CPI還可以用于國民經濟核算、契約指數化調整、反映貨幣購買力變動以及反映對職工實際工資的影響。
然而,CPI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能反映一籃子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變動情況,而不能反映所有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變動情況。同時,CPI的計算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不能反映質量變化對價格的影響。
舉個例子來說明CPI的計算方法:
假設我們的CPI籃子中只有兩種商品:蘋果和西瓜。2019年,每個蘋果的價格是5元,每個西瓜的價格是10元。假設我們購買了100個蘋果和50個西瓜,那么2019年這個籃子的總價值是5元/個100個 + 10元/個50個 = 1000元。
到了2020年,蘋果的價格上漲到了6元/個,而西瓜的價格保持不變,仍然是10元/個。如果我們再次購買相同數量和種類的商品,那么2020年這個籃子的總價值就是6元/個100個 + 10元/個50個 = 1100元。
那么,以2019年為基期,2020年的CPI就是(2020年籃子的總價值 / 2019年籃子的總價值)* 100 = (1100元 / 1000元)* 100 = 110。
所以,從2019年到2020年,CPI上漲了10%,這意味著我們的消費籃子在一年內價格上漲了10%。這就是CPI的基本計算方法。當然,實際的CPI計算會涉及更多的商品和服務項目,并且會定期進行權重調整以反映消費習慣的變化。
import pandas as pd
?
# 假設你有一個DataFrame,其中包含商品名稱、基期價格和當前價格
data = {
'商品名稱': ['蘋果', '香蕉', '橙子', '牛奶', '面包'],
'基期價格': [5, 2, 3, 4, 2.5],
'當前價格': [6, 2.5, 3.5, 4.5, 3]
}
?
df = pd.DataFrame(data)
?
# 計算每個商品的價格變化
df['價格變化'] = df['當前價格'] / df['基期價格']
?
# 計算CPI
# 假設所有商品的權重相等,這里簡單地對價格變化取平均
# 在實際應用中,你可能需要基于每個商品在消費籃子中的權重來進行加權平均
cpi = df['價格變化'].mean() * 100
?
print(f"CPI: {cpi}%")
CPI: 118.833333333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