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陸首群
談到華為自研鴻蒙內核和操作系統,從華為透漏出來的信息來看,有點自相矛盾、撲朔迷離!我曾說過: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這里有技術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一開始(大概是 2016 年左右),華為的說法:其自研的首款操作系統是搭載物聯網(IoT)的(這時要求操作系統小型化、實時性、響應快,采用微內核), 連任正非都堅持這個說法。
當時我就看出來,華為自研的操作系統其技術思路是仿效谷歌 Fuchsia 操作系統:微內核、跨平臺的,華為叫微內核、多場景(加上分布式),后來(2019 年 3 月 10 日)余承東接受德國媒體 WELT 采訪時的談話證實了這一點。Fuchsia 開發周期計劃是 2015~2020,華為起步晚一些,是 2016~2019(有意提前半年)。開始時 Fuchsia 搭載的硬件終端是 IoT,后來(2018)便把重點轉向智能手機和桌面 PC,但這樣的重負載給采用微內核帶來很大困擾,而華為操作系統搭載的終端也從 IoT 變成多場景:1+8+N,實際上華為主攻的終端其重點應轉向智能手機。
下面來談談華為的鴻蒙內核或鴻蒙操作系統:2020 年 4 月 18 日,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說:“鴻蒙是一個內核的名字,不是操作系統”。這就是說:有鴻蒙內核(或者鴻蒙內核就是微內核),沒有鴻蒙操作系統。徐直軍同時說:“鴻蒙是基于 Linux 內核源內碼開發的”,這就不能自圓其說了!如果理解為:鴻蒙操作系統(也可以是)基于 Linux 內核源代碼開發的,這就可以說通了,但這時說明鴻蒙操作系統還是有的。
2019 年 9 月 10 日華為發布鴻蒙 1.0(操作系統),定義為多內核(或混合內核),即Linux 宏內核,鴻蒙微內核,LiteOS 的內核。
對華為發布鴻蒙 1.0 時這段話是否可理解為:
有鴻蒙內核,也有鴻蒙操作系統;
鴻蒙操作系統 1.0 版本是一個多內核的操作系統;
直到 2019 年 9 月 10 日,華為在開發含有微內核的操作系統沒有把握時,華為定義鴻蒙操作系統為多內核操作系統,這時啟動含有 Linux 宏內核的(鴻蒙)操作系統是比較有把握的,如此可避免鴻蒙操作系統配置微內核久呼不出的冏境!而徐直軍隨后所說的“鴻蒙(操作系統)是基于 Linux(宏)內核源代碼開發的”也可理解了。
在鴻蒙 1.0 發布時,華為并提出 1+8+N 多場景應用,即以鴻蒙操作系統搭載 1+8+N 硬件終端設備運行,這里 1——手機,8——智慧屏、音響、眼鏡、手表、車載、耳機、平板、PC,N——外設。
下面我們重點關注的是 1——手機:
2020 年 4 月 18 日華為發布鴻蒙 2.0(操作系統),決定加快搭載智能手機的鴻蒙操作系統的開發步伐,華為計劃在 2021 年下半年推出鴻蒙操作系統及其配套的新款智能手機;并決定以開發含有 Linux 宏內核的鴻蒙操作系統為主,以開發含有鴻蒙微內核的鴻蒙操作系統為副,提出具體計劃進度:
2020 年 12 月 16 日,完成(含 Linux 宏內核的)鴻蒙操作系統 2.0 beta 測試版;
2021 年 2 月 22 日,完成鴻蒙操作系統 2.0 正式版本;
2021 年 4 月,正式上線;
2021 年 3 月 31 日完成鴻蒙操作系統 3.0 版本(完成最后一次測試),提供較完善的鴻蒙操作系統版本。與此同時,2020 年 11 月,自行設計微內核(微內核高調唱了 4 年,拖到這時才設計,說明采用微內核方案遭遇到了很大困擾);
2021 年 2 月,微內核初步測試成功 ;
2021 年 4 月,微內核完成全面測試 。
這里我還要談一件事:2019 年 7 月,我與 Linux 創始人 Linus Torvalds 舉行“爐邊談話”時,專門討論 Fuchsia 的微內核問題,即便谷歌的 Fuchsia 已開發時久, Linus 與 Greg Kroah 兩位 Linux 基金會的 Fellow 一致認為,Fuchsia 的微內核還很不成熟,存在的技術問題也不小,完善起來還需化極大力氣和很長時間。
這次討論可供華為借鑒參考,好在華為的肖然也參加了這次討論。
4月20日晚八點,歡迎來到CSDN悅讀時間直播間,與四位大咖一起探索UNIX傳奇往事的啟示,圍觀《UNIX傳奇》新書發布會!
此內容由騰訊新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