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新寵——淺談Prompt的前世今生
轉自:NLP新寵——淺談Prompt的前世今生
作者:閔映乾,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碩士,目前研究方向為自然語言處理。
導讀:本文的目標是對近期火爆異常的Prompt相關研究作一些追溯和展望,內容主要參考論文《Pre-train, Prompt, and Predict: A Systematic Survey of Prompting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并摻雜了筆者的一些個人見解。另外,封面及文中使用的圖片均截取自該論文,轉載請注明出處。各位知乎er如果有什么問題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討論,歡迎經常交流!
本文的內容框架:
一、Prompt的產生和興起
二、什么是Prompt
三、Prompt的設計方法
四、Prompt面臨的挑戰
一、Prompt的產生和興起
近幾年來,有關預訓練語言模型(PLM)的研究比比皆是,自然語言處理(NLP)也借著這股春風獲得了長足發展。尤其是在2017-2019年間,研究者們的重心逐漸從傳統task-specific的有監督模式轉移到預訓練上。基于預訓練語言模型的研究思路通常是**“pre-train, fine-tune”**,即將PLM應用到下游任務上,在預訓練階段和微調階段根據下游任務設計訓練對象并對PLM本體進行調整。
隨著PLM體量的不斷增大,對其進行fine-tune的硬件要求、數據需求和實際代價也在不斷上漲。除此之外,豐富多樣的下游任務也使得預訓練和微調階段的設計變得繁瑣復雜,因此研究者們希望探索出更小巧輕量、更普適高效的方法,Prompt就是一個沿著此方向的嘗試。
融入了Prompt的新模式大致可以歸納成”pre-train, prompt, and predict“,在該模式中,下游任務被重新調整成類似預訓練任務的形式。例如,通常的預訓練任務有Masked Language Model, 在文本情感分類任務中,對于 “I love this movie.” 這句輸入,可以在后面加上prompt “The movie is ___” 這樣的形式,然后讓PLM用表示情感的答案填空如 “great”、“fantastic” 等等,最后再將該答案轉化成情感分類的標簽,這樣以來,通過選取合適的prompt,我們可以控制模型預測輸出,從而一個完全無監督訓練的PLM可以被用來解決各種各樣的下游任務。
因此,合適的prompt對于模型的效果至關重要。大量研究表明,prompt的微小差別,可能會造成效果的巨大差異。研究者們就如何設計prompt做出了各種各樣的努力——自然語言背景知識的融合、自動生成prompt的搜索、不再拘泥于語言形式的prompt探索等等,筆者將會在第三節進行進一步討論。
二、什么是Prompt
Prompt剛剛出現的時候,還沒有被叫做Prompt,是研究者們為了下游任務設計出來的一種輸入形式或模板,它能夠幫助PLM“回憶”起自己在預訓練時“學習”到的東西,因此后來慢慢地被叫做Prompt了。
對于輸入的文本 xxx,有函數 fprompt(x)f_{prompt}(x)fprompt?(x),將 xxx 轉化成 prompt 的形式 x′x′x′,即:
x′=fprompt(x)x'=f_{prompt}(x) x′=fprompt?(x)
該函數通常會進行兩步操作:
- 使用一個模板,模板通常為一段自然語言,并且包含有兩個空位置:用于填輸入 xxx 的位置 [X][X][X] 和用于生成答案文本 zzz 的位置 [Z][Z][Z].
- 把輸入 xxx 填到 [X][X][X] 的位置。
還用前文提到的例子。在文本情感分類的任務中,假設輸入是 x=x=x= ‘I Love this movie.’,使用的模板是 " [X][X][X] Overall, it was a [Z][Z][Z] movie."。那么得到的 x′x′x′ 就應該是 “I love this movie. Overall it was a [Z][Z][Z] movie.”
在實際的研究中,prompts應該有空位置來填充答案,這個位置一般在句中或者句末。如果在句中,一般稱這種prompt為cloze prompt;如果在句末,一般稱這種prompt為 prefix prompt。[X][X][X] 和 [Z][Z][Z] 的位置以及數量都可能對結果造成影響,因此可以根據需要靈活調整。
另外,上面的例子中 prompts 都是有意義的自然語言,但實際上其形式并不一定要拘泥于自然語言。現有相關研究使用虛擬單詞甚至直接使用向量作為 prompt ,筆者將會在第三節講到。
下一步會進行答案搜索,顧名思義就是LM尋找填在[Z]處可以使得分數最高的文本 z^\hat{z}z^ 。最后是答案映射。有時LM填充的文本并非任務需要的最終形式,因此要將此文本映射到最終的輸出 y^\hat{y}y^?。例如,在文本情感分類任務中,“excellent”, “great”, “wonderful” 等詞都對應一個種類 “++”,這時需要將詞語映射到標簽再輸出。
三、Prompt的設計
Prompt大致可以從下面三個角度進行設計:
- Prompt的形狀
- 手工設計模板
- 自動學習模板
Prompt的形狀
Prompt 的形狀主要指的是 [X][X][X] 和 [Z][Z][Z] 的位置和數量。上文提到cloze prompt和prefix prompt的區別,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選擇哪一種主要取決于任務的形式和模型的類別。cloze prompts 和 Masked Language Model 的訓練方式非常類似,因此對于使用MLM的任務來說 cloze prompts 更加合適;對于生成任務來說,或者使用自回歸LM解決的任務,prefix prompts就會更加合適;Full text reconstruction models 較為通用,因此兩種 prompt 均適用。另外,對于文本對的分類,prompt 模板通常要給輸入預留兩個空,[X1][X_1][X1?] 和 [X2][X_2][X2?]。
手工設計模板
Prompt最開始就是從手工設計模板開始的。手工設計一般基于人類的自然語言知識,力求得到語義流暢且高效的模板。例如,Petroni等人在著名的LAMA數據集中為知識探針任務手工設計了cloze templates;Brown等人為問答、翻譯和探針等任務設計了prefix templates。手工設計模板的好處是較為直觀,但缺點是需要很多實驗、經驗以及語言專業知識,代價較大。
自動學習模板
為了解決手工設計模板的缺點,許多研究開始探究如何自動學習到合適的模板。自動學習的模板又可以分為離散(Discrete Prompts)和連續(Continuous Prompts)兩大類。離散的主要包括 Prompt Mining, Prompt Paraphrasing, Gradient-based Search, Prompt Generation 和 Prompt Scoring;連續的則主要包括Prefix Tuning, Tuning Initialized with Discrete Prompts 和 Hard-Soft Prompt Hybrid Tuning。
離散Prompts
自動生成離散Prompts指的是自動生成由自然語言的詞組成的 Prompt,因此其搜索空間是離散的。目前大致可以分成下面幾個方法:
- Prompt Mining. 該方法需要一個大的文本庫支持,例如 Wikipedia。給定輸入 xxx 和輸出 yyy,要找到 xxx 和 yyy 之間的中間詞或者依賴路徑,然后選取出現頻繁的中間詞或依賴路徑作為模板,即“ [X][X][X] middle words [Z][Z][Z] ”。
- Prompt Paraphrasing. Paraphrasing-based 方法是基于釋義的,主要采用現有的種子 prompts (例如手動構造),并將其轉述成一組其他候選 prompts,然后選擇一個在目標任務上達到最好效果的。一般的做法有:將提示符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然后再翻譯回來;使用同義或近義短語來替換等。
- Gradient-based Search. 梯度下降搜索的方法是在單詞候選集里選擇詞并組合成 prompt,利用梯度下降的方式不斷嘗試組合,從而達到讓 PLM 生成需要的詞的目的。
- Prompt Generation. 既然 Prompt 也是一段文本,那是否可以用文本生成的方式來生成 Prompt 呢?該類方法就是將標準的自然語言生成的模型用于生成prompts 了。例如,Gao 等人將 T5 引入了模板搜索的過程,讓 T5 生成模板詞;Ben-David 等人提出了一種域自適應算法,訓練 T5 為每個輸入生成一種唯一的域相關特征,然后把輸入和特征連接起來組成模板再用到下游任務中。
- Prompt Scoring. Davison 等人在研究知識圖譜補全任務的時候為三元組輸入(頭實體,關系,尾實體)設計了一種模板。首先人工制造一組模板候選,然后把相應的 [X][X][X] 和 [Z][Z][Z] 都填上成為 prompts,并使用一個雙向 LM 給這些 prompts 打分,最后選取其中的高分 prompt。
連續Prompts
既然構造 Prompt 的初衷是能夠找到一個合適的方法,讓 PLM 更“聽話”地得出我們想要的結果,那就不必把 prompt 的形式拘泥于人類可以理解的自然語言了,只要機器可以理解就好了。因此,還有一些方法探索連續型 prompts——直接作用到模型的 embedding 空間。連續型 prompts 去掉了兩個約束條件:
- 模板中詞語的 embedding 可以是整個自然語言的 embedding,不再只是有限的一些 embedding。
- 模板的參數不再直接取PLM的參數,而是有自己獨立的參數,可以通過下游任務的訓練數據進行調整。
目前的連續 prompts 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下面幾種:
-
Prefix Tuning. Prefix Tuning 最開始由 Li 等人提出,是一種在輸入前添加一串連續的向量的方法,該方法保持 PLM 的參數不動,僅訓練合適的前綴(prefix)。它的形式化定義是,在給定一個可訓練的前綴矩陣 M?M_\phiM?? 和一個固定的參數化為 θ\thetaθ 的 PLM 的對數似然目標上進行優化,即:
max??log?P(y∣x;θ;?)=max??∑yilog?P(yi∣h<i;θ,?)\max_{\phi}\log P(\mathbf{y|x};\theta;\phi)=\max_\phi\sum_{y_i}\log P(y_i|h_{<i};\theta,\phi) ?max?logP(y∣x;θ;?)=?max?yi?∑?logP(yi?∣h<i?;θ,?)
其中 h<i=[h<i(1);…;h<i(n)]h_{<i}=[h_{<i}^{(1)};\dots;h_{<i}^{(n)}]h<i?=[h<i(1)?;…;h<i(n)?] 指的是所有神經網絡層在第 iii 個時間步的連接。如果對應的時間步在前綴??中,即 hiisM?[i]h_i\ \ is\ \ M_{\phi}^{[i]}hi???is??M?[i]? . 則它可以直接從前綴矩陣中復制過來;否則需要使用 PLM 進行計算。
類似地,Lester 等人在輸入序列前面加上特殊的 token 來組成一個模板,然后直接調整這些 token 的 embedding。 和上面的 Prefix Tuning 的方法相比,他們的方法相對來說參數較少,因為沒有在每一層網絡中引入額外的參數。 -
Tuing Initialized with Discrete Prompts. 這類方法中連續 prompts 是用已有的 prompts 初始化的,已有的 prompts 可以是手工設計的,也可以是之前搜索發現的離散 prompts。Zhong 等人先用一個離散 prompt 搜索方法定義了一個模板,然后基于該模板初始化虛擬的 token,最后微調這些 token 的embedding 以提高準確率。
-
Hard-Soft Prompt Hybrid Tuning. 這類方法可以說是手工設計和自動學習的結合,它通常不單純使用可學習的 prompt 模板,而是在手工設計的模板中插入一些可學習的 embedding。Liu 等人提出了“P-Tuning”方法,通過在 input embedding 中插入可訓練的變量來學習連續的 prompts。并且,該方法使用 BiLSTM 的輸出來表示 prompt embeddings,以便讓 prompt tokens 之間有一定的交互。P-tuning 還引入了任務相關的 anchor tokens(例如關系提取中的“capital”)來進一步提高效果,這些 anchor tokens 不參與后續的調優。Han等人提出了 Prompt Tunning with Rules(PTR)方法,使用手工指定的子模板按照邏輯規則組裝成完整的模板。為了增強生成的模板的表示能力,該方法還插入了幾個虛擬 token,這些虛擬 token 的 embeddings 可以和 PLM 的參數一起被調整,PTR 的模板 token 既有實際 token 也有虛擬 token 。實驗結果證明了該方法在關系分類任務中的有效性。
四、Prompt的挑戰與展望
盡管Prompt相關研究搞得如火如荼,但目前仍存在許多問題,值得研究者們去探索。
- Prompt的設計問題。目前使用 Prompt 的工作大多集中于分類任務和生成任務,其它任務則較少,因為如何有效地將預訓練任務和 prompt 聯系起來還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另外,模板和答案的聯系也函待解決。模型的表現同時依賴于使用的模板和答案的轉化,如何同時搜索或者學習出兩者聯合的最好效果仍然很具挑戰性。
- Prompt的理論分析和可解釋性。盡管 Prompt 方法在很多情況下都取得了成功,但是目前 prompt-based learning 的理論分析和保證還很少,使得人們很難了解 Prompt 為什么能達到好的效果,又為什么在自然語言中意義相近的 Prompt 有時效果卻相差很大。
- Prompt在PLM debias方面的應用。由于 PLM 在預訓練過程中見過了大量的人類世界的自然語言,所以很自然地受到了影響。拿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可能不太恰當,比如說訓練語料中有很多的 "The capital of China is “Beijing.”,導致模型認為下次看到 “capital” 的時候都會預測出 “Beijing”,而不是著重看到底是哪個國家的首都。在應用的過程中,Prompt 還暴露了 PLM 學習到的很多其它 bias,比如種族歧視、恐怖主義、性別對立等等。已有相關研究關注是否可以利用 Prompt 來對這些 bias 進行修正,但還處在比較初級的階段,這也會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方向。
五、引用
[1] Liu P, Yuan W, Fu J, et al. Pre-train, Prompt, and Predict: A Systematic Survey of Prompting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J]. arXiv preprint arXiv:2107.13586,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