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為CSDN俱樂部的同學們做了一個講座《微博開發、云平臺及一個微博應用開發的簡單方案》。已經用屏幕錄相機記錄下來了,不想講完一邊和同學聊著,一邊收拾,直接關機,教室中帶有保護卡的電腦自然不給面子,錄相文件就此完蛋。
講座中,難免要對同學們的學習做些指導。按照預先的準備,要講如何在校積累開發經驗,突然冒出了批評某些官員“屁股決定腦袋”的觀點,也就將屁股和開發經驗放在一起發揮了一下。
當講到了為什么可以嘗試微博應用開發,我講了三點:好玩、就業、創業,提綱如下: 
和同學們分析如何達到職位的要求。其中,最令人糾結的可能就是“兩年以上開發經驗”的問題。聽到過不少同學的抱怨:“用人單位招應屆畢業生,還要開發經驗,坑的什么爹?”同學們的這種聲音,似乎有道理。但細思量,這是一種典型的屁股決定論:屁股坐在大學校園中,還能有開發經驗?
我接觸過不少的同學,他們真的是在校時就擁有了開發經驗的。在校期間,利用可以支配的時間,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同學們完全可以開展課外的學習。學IT相關專業的,這種課外學習,一定是要結合實際,要奔著開發而去的,開發經驗由此而來。其實,由于在校期間能夠自由選擇,開發經驗所涉及的領域、層次可以更廣些,多變些,隨著自己的興趣走。這個定在校園中的腚,在開發經驗積累中還是有其優勢的。
開發要面向實際,面向生產一線,身在校園中,這一點如何做到?放在其他行業可能真是障礙。但在IT界,我們有的是優勢。放眼整個行業,開源、共享、開放平臺、外包,種種不受地域、時間、身份的機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的面前。例如,Web開發、移動應用,門檻不是很高,同學們完全可以借助各種資源將自己的課外學習安排的有聲有色,由做案例教程中的應用開始,到做出屬于自己(最好是一個小的團隊)的作品來。甚至,在不少場合,開發出的應用可以直接在互聯網中發布,實現贏利的。這種模式在多年前似乎是個奇跡,但在網絡發達的今天,在這樣一個開放的世界中,應該是一個自然的事情了。
注意到一些公司(尤其是大公司)的表述,要的是“開發經驗”,而不是“工作經驗”。沒有講開發應該是在哪兒開發的,為什么我們自己都不能接受在校園中積累開發經驗的觀點呢?當你在求職面試時,將自己在互聯網中已經運行良好的作品呈現給用人單位,誰還會在乎這是幾年的開發經驗呢?當看到兩年、三年的表述時,也千萬不要掰著手指數自己幾年了。有人開發了十年也就那水平,而有人一個月就能牛起來。人和人不一樣,不承認不行。此語可能引出一些人的消極,看人家某某某,牛,我就不行。何不換種思維想問題:他能做,我為何不能?我現在不能,他能了,區別何在?我的應對方法何在?我沒有方法,是否觀察并仿效他,逐漸找到自己的節奏和方法?Everyone can cook. (《料理鼠王》中的名言,我喜歡。)不在乎能不能,只在于做不做。在校學習期間,同學們也正好處在一個可塑性非常強的時期,我給自己改變的機會,要傾力實施這個改變。
實際用人單位,尤其是企業,真沒有把“兩年以上開發經驗”太放在心上,似乎更在乎有個借口,將那些讀了幾年死書的人擋在門外。請看大量招聘要求中的最后一條:歡迎優秀應屆畢業生加入。應屆畢業生有的是優勢,只在于你是否優秀。這個優秀也并非是門門功課90分以上。具體標準,不言自明。
反觀有些人,在校沒有投入開發經驗的積累,出了校門做了些雜事。如果真的不愿從事開發或者有機會做其他事情也倒罷了,只是有些人等來了兩年,卻沒有積累上經驗。大家想想,在“兩年以上開發經驗”中,是“兩年”重要,還是“開發經驗”重要?
所以最重要的是盡快地投入,將自己的課外時間個性化地安排起來。如果做起來了,大學里有的是機會;反之,日子也就這樣一天天地度過。
屁股坐在了大學校園里,培養方案中規定的課程是要學的,非富的課余生活也是要的,對IT學生,開發經驗也是可以積累的。只是需要同學們有一顆不斷求變的心,抓住有利于你健康發展的機會。
這么說來,屁股在哪的問題,對開發經驗并無決定性的意義。
講座中,難免要對同學們的學習做些指導。按照預先的準備,要講如何在校積累開發經驗,突然冒出了批評某些官員“屁股決定腦袋”的觀點,也就將屁股和開發經驗放在一起發揮了一下。
當講到了為什么可以嘗試微博應用開發,我講了三點:好玩、就業、創業,提綱如下:

和同學們分析如何達到職位的要求。其中,最令人糾結的可能就是“兩年以上開發經驗”的問題。聽到過不少同學的抱怨:“用人單位招應屆畢業生,還要開發經驗,坑的什么爹?”同學們的這種聲音,似乎有道理。但細思量,這是一種典型的屁股決定論:屁股坐在大學校園中,還能有開發經驗?
我接觸過不少的同學,他們真的是在校時就擁有了開發經驗的。在校期間,利用可以支配的時間,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同學們完全可以開展課外的學習。學IT相關專業的,這種課外學習,一定是要結合實際,要奔著開發而去的,開發經驗由此而來。其實,由于在校期間能夠自由選擇,開發經驗所涉及的領域、層次可以更廣些,多變些,隨著自己的興趣走。這個定在校園中的腚,在開發經驗積累中還是有其優勢的。
開發要面向實際,面向生產一線,身在校園中,這一點如何做到?放在其他行業可能真是障礙。但在IT界,我們有的是優勢。放眼整個行業,開源、共享、開放平臺、外包,種種不受地域、時間、身份的機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的面前。例如,Web開發、移動應用,門檻不是很高,同學們完全可以借助各種資源將自己的課外學習安排的有聲有色,由做案例教程中的應用開始,到做出屬于自己(最好是一個小的團隊)的作品來。甚至,在不少場合,開發出的應用可以直接在互聯網中發布,實現贏利的。這種模式在多年前似乎是個奇跡,但在網絡發達的今天,在這樣一個開放的世界中,應該是一個自然的事情了。
注意到一些公司(尤其是大公司)的表述,要的是“開發經驗”,而不是“工作經驗”。沒有講開發應該是在哪兒開發的,為什么我們自己都不能接受在校園中積累開發經驗的觀點呢?當你在求職面試時,將自己在互聯網中已經運行良好的作品呈現給用人單位,誰還會在乎這是幾年的開發經驗呢?當看到兩年、三年的表述時,也千萬不要掰著手指數自己幾年了。有人開發了十年也就那水平,而有人一個月就能牛起來。人和人不一樣,不承認不行。此語可能引出一些人的消極,看人家某某某,牛,我就不行。何不換種思維想問題:他能做,我為何不能?我現在不能,他能了,區別何在?我的應對方法何在?我沒有方法,是否觀察并仿效他,逐漸找到自己的節奏和方法?Everyone can cook. (《料理鼠王》中的名言,我喜歡。)不在乎能不能,只在于做不做。在校學習期間,同學們也正好處在一個可塑性非常強的時期,我給自己改變的機會,要傾力實施這個改變。
實際用人單位,尤其是企業,真沒有把“兩年以上開發經驗”太放在心上,似乎更在乎有個借口,將那些讀了幾年死書的人擋在門外。請看大量招聘要求中的最后一條:歡迎優秀應屆畢業生加入。應屆畢業生有的是優勢,只在于你是否優秀。這個優秀也并非是門門功課90分以上。具體標準,不言自明。
反觀有些人,在校沒有投入開發經驗的積累,出了校門做了些雜事。如果真的不愿從事開發或者有機會做其他事情也倒罷了,只是有些人等來了兩年,卻沒有積累上經驗。大家想想,在“兩年以上開發經驗”中,是“兩年”重要,還是“開發經驗”重要?
所以最重要的是盡快地投入,將自己的課外時間個性化地安排起來。如果做起來了,大學里有的是機會;反之,日子也就這樣一天天地度過。
屁股坐在了大學校園里,培養方案中規定的課程是要學的,非富的課余生活也是要的,對IT學生,開發經驗也是可以積累的。只是需要同學們有一顆不斷求變的心,抓住有利于你健康發展的機會。
這么說來,屁股在哪的問題,對開發經驗并無決定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