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給“苦逼”的IT人系列1:IT人的“錢”景以及收入的兩道坎
雖然IT工作五花八門,而且年紀有老有少,但IT人的收入總體還是比較有規律的,很明顯的可以看出有兩道坎,分別是10W,和30W,當然,我說的是年薪,是RMB,不包含任何跟銷售相關的提成,也就是純打工者的收入,而且是北上廣深這些一些城市的水平,二三線城市請自己調整。
第一道坎,10萬。
10萬是個很高的數字嗎? 對很多其它行業是的,但對IT業來說,還真不是(拜托,不要跟我扯什么富二代,壟斷行業,公務員啥的,沒那個本事沒那個命就現實點,像個男人,別盡學祥林嫂)。只要不是太差,不管工作類別,IT人做個幾年時間,10W年薪是很容易達到的。
什么? 你在北上廣工作10年了還沒到? 那你要好好反省了,不客氣的說,職業發展是失敗的,前景是黯淡的。如果你不幸是這個狀態,也不要問我怎么辦,要么承擔自我放任的后果,認命算了,要么徹底打倒自己,開始徹底否定之否定的痛苦過程。
突破10W年薪,可以在北上廣過上什么生活呢?
買房就暫時不要考慮了,不過也僅此而已。
10W年薪已經足夠讓你隔三差五下下館子,KK歌,買買時髦的電子產品,比如iphone單反啥的,每年還可以旅游一下,錢少的就國內游,錢多的就海外游。
總之,10W和20W年薪生活品質已經沒啥質的區別了。10W收入買不起房,20W買房也夠嗆。20W能買車,10W也可以。都可以下館子,都不敢吃山珍海味。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IT人抱怨苦逼卻沒啥動力的原因。絕大多數IT人的年薪是超過了這個水平的,生活穩定而小滋潤,使勁向上折騰生活也不會有本質的提升,當然就只會網上打打嘴炮了。
如果你沒到這個水平,要么是資歷還不夠,要么是實力太差,要么是運氣悲劇到極點。總之,慢慢熬吧。
下一個坎,30W。
如果你運氣不是太差,自我稍微有點方向感,而且往那個方向付出稍微一點點努力,那么運氣差的10年左右,運氣好實力強點的5到10年,做到leader或者manager級別問題不大,年薪自然可以達到20-30W。
而突破30W就比較困難了。
為什么?
首先,現代的企業架構都比較扁平,IT又是比較前衛的行業。簡單點說,基層管理就是兩個級別,普通員工和經理,leader介于兩者之間,暫時可以忽略掉。經理以上,往往就是Director,或者資深經理的級別了,那個級別的收入根據企業性質、行業等不同,在跨國企業,中國人的話,一般在70W - 200W之間。
知道為什么難了么? 因為從30W到70W的跨度太大,很少有中間的職位。
這是個很殘酷的現實,不管你怎么努力,只有極少數的人有往上走的機會。
其次,要跨過30W這個檔次,對個人的能力會有非常高的全面的要求,不管是技術,管理,溝通,銷售,外語等等等。比如,你既要像高級咨詢顧問一樣,有非常強的分析能力和總結能力,能看出問題,總結成邏輯清晰的材料,而且要能當著一群不同背景的高管,很有可能是老外,所以要用英語侃侃而談,去解釋自己的方案,化解他們的挑戰,打擊他們的挑釁。而工作中,要時刻像條狗一樣,擁有敏銳的嗅覺,能發掘出潛在的機會,嗅到空氣中隱藏的危險和不安。還要擁有強健的身體和心臟,因為你將不得不隨時應付各種突然的變化,巨大的風險和壓力,身體和心臟不好的話,還是死了這條心吧。當然,你還必須要有足夠的奉獻精神,因為你不得不花很多時間在出差的路上,就算不出差,往往還要應付不同時區的會議,手機24小時開機,和家庭聚少離多,加班到深夜或者半夜是家常便飯,而加班補貼是不要指望的。。。
所以,根據我和很多高管以及資深獵頭的交流,上面這個級別的工作機會是很多的,但能勝任或者愿意勝任的人實在太少,企業是求才若渴啊。如果你覺得自由有這樣的能力,能夠承受相應的付出,那恭喜你,你的前途+錢途是光明的。
---------------------------------------------------------------
學過統計學或者做過質量管理的人都知道什么是3西格瑪,類似的,99.73的IT人都屬于或者很快將屬于10W-30W這個范疇。作為一個IT從業者,你應該感到很慶幸,這是個性價比很高、機會很多的行業和階段。
送給“苦逼”的IT人系列2:要事第一,關于人生計劃以及時間管理
當我處于自我否定之否定的那個苦逼階段時,只知道死看書,沒意識到其實一些簡單的方法論就可以讓自己得到非常大的提高。后來才發現,其實,哪怕一些非常professional的高級人士,他們的工具箱中的絕大多數工具其實都是非常簡單的,只不過他們知道這些工具,相信這些工具,然后在恰當的時候能運用這些工具而已。
這些工具,是絕大多數人都聽說過,但卻不屑于去應用。
有意思的是,哪怕是麥肯錫的顧問,其實也是靠這些簡單的東西解決問題的。
其中,要事第一,就是第一個原則。
其實,要事第一是一本書的名字,英文名叫做First Thing First。這本書是當年一個IT高層推薦的,讀了后,確實很有啟發。
它表面上看是一種時間管理方法,其實實質是一種思考方法。
簡單的說,我們可以把每天要做的事情,按照緊迫性和重要性兩個維度,分成4類:重要而緊迫的,重要而不緊迫的,不重要而緊迫的,不重要且不緊迫的。
如果把每天自己的時間安排和做的事情,分別放到這4個分類中,就可以看出很多東西了。
比如,你每天80%的時間都屬于重要而緊迫的。 表面看上去你很充實,其實,你的生活缺乏計劃性,總是被突如其來的變化弄得狼狽不堪。當然,如果你的多數時間都在干不重要且不緊迫的事情,那真的很悲哀,你在揮霍自己的生命(當然,除非你認為揮霍生命就是生命的意義,不開玩笑,真的有人這樣認為的)。
比較好的狀態,是多數時間,都用來出來重要而不緊迫的事情。
而要事第一的意義絕不至于以上內容,更深刻的含義是,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情?你有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
那點工資對自己就真的那么重要嗎?房子是否就是自己所有的幸福?。。。。
如果你想清楚了這個問題,要事第一可以很好的幫你把這個目標變為現實的行動。
送給“苦逼”的IT人系列3:多久跳一次槽?用一個朋友的例子告訴你,為什么你沒有圈子。
發現很多人沒看懂或者沒看完我在說什么,補充下說明。
某些看貼的朋友,認為我的意思是一份工作必須干滿2年,還以為我的意思是技術不重要,圈子是一切。
我為這些朋友的理解力和耐心感到悲哀。請先花兩分鐘時間看完文中寫到的跳槽前提吧。
---------------------------------------------------------------------
?
論壇里經常看到跳槽的帖子,總體感覺只能是一聲嘆息。
那些1年一跳甚至1年N跳的朋友,請記住,如果你沒有自己創業的打算的話,你們現在的選擇,會成為你們將來職業發展的致命傷。
跟很多開發經理,架構師,產品經理等朋友聊過,招人最大的感觸就是,絕大多數IT人都說不清楚自己是做什么的。
為什么這點特別重要?
因為如果你講不清楚自己是做什么的,或者說不清楚自己為什么跳槽,很有可能就是,
1. 你過去幾年就是打醬油的。
2. 你是個沒有思考能力的人。
3. 你缺乏基本的表述能力。
4. 你是個隨心所欲的人,缺乏對工作的尊重。
。。。
從面試者的角度,他們只能這樣猜測。是不是很觸目驚心。
這里我給個建議,一份工作,最好能做2年時間。如果你無法做到,一定要想清楚原因,而且能說服別人。
為什么是2年?
原因很多,
從技術角度,任何IT行業,如果沒有從事2年或2年以上時間,很難說對這個領域有所了解。
從人際關系拓展的角度,沒有2年時間,你很難和該建立關系的人培養起深厚的感情,如果一直如此,圈子自然無法擴大。
而因為以上原因,2年已經成為很多公司的HR和招聘經理判斷候選人是否有職業規劃的基本指標。
既然從事一份工作,就一定要把這份工作的價值最大化。
技術上就不說了,就說一個擴大圈子的例子吧。
一個80后的朋友,外地人,大專學歷。
來上海后,在一個專門做外包的公司,被派駐到一個NB的外資公司做helpdesk。
大家都知道,helpdesk收入其實都不高,發展空間也不大。
而這個朋友,在這個公司做了3年,做到什么程度了呢?
第二年,把自己同樣為大專學歷的女朋友弄到這個公司做前臺,半年后轉為市場部正式員工。
本人在第三年轉為這個公司IT部的正式員工。
現在在上海也有兩套房子,一部小車,雖然談不上高薪,但生活也過得有滋有味。
這就是圈子的力量。
如果沒有2年的時間,你怎么能和接觸到的上司,客戶,客戶的朋友,同事的朋友,關系深化到這種程度?
沒有時間的積累,你怎么能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沒有這種關系,有機會的時候,別人為什么要給你?
所以,當你想跳槽的時候,請思考一下,你從這份工作得到了些什么?你的工作表現是否在平均水平之上?你是否能講清楚你到底做了哪些事情以及你從事的工作方方面面的情況?你是否通過這份工作,認識了一幫真正的朋友?
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很遺憾,你過去那份工作是白做了。
更悲劇的是,非常可能,你不管如何跳槽,也無法得到本質的提升。
-----------------------------------------------------------
送給“苦逼”的IT人系列4:關于voice out以及on the table
這里還是講的如何升職,如果沒這個打算,或者真的是絕頂高人,就不用浪費時間了。
voice out的目的是讓別人對你有印象、知道你的想法,而on the table是指對自己及自己從事的工作要有發言權。
不管是在國企,歐美,還是日本公司,想要升職的話,這兩點都是基本要素,雖然叫法不太一樣。
中國人一般都比較含蓄,特別是面對職位比自己高的人的時候。
經常看到,開會的時候,上級問這個問題大家怎么看,大陸的同事一片沉默,只有歐美或者港澳臺的同事哇啦一片。
偶爾高層來訪,往往要一起吃頓飯,經常看到大陸的同事遠遠的躲在一個角落的桌上自娛自樂。
咱們可以外語不好,可以不想升官發財,但起碼要讓別人知道你做了哪些事情,你確實有自己的心得吧。如果想升職的話,至少要讓上級知道你的名字吧。
現在的社會是很公平的,既然想升職,就要面對競爭。要面對競爭,就要能發出自己的聲音,那就voice out吧。
默默無聞是升職的第一殺手,因為這往往意味著缺乏基本的表達能力,沒有進取心。
記住,我們并不能總是期待自己的上級是伯樂式的存在,
其實,voice out只是最基本的,從個人發展的角度來說,還遠遠不夠。
要求稍微高一點的話,不僅僅要發出聲音,而且要能發出讓人眼前一亮的聲音。而這種能力需要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有深刻的理解,平常經常性的思考和總結,沒有扎實的積累,是很難做到的。以后會專門講一下這個話題。
接下來說說on the table。
On the table的起源很形象。大公司經常各個部門開會,其中有些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所在的部門長期沒人參加這樣的會議,那這個部門就危險了。
所以on the table可以有很多潛臺詞,比如擠進核心決策層,能夠有決定權,可以給自己定價。。。。這完全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
比如,從個人角度來說,你的部門有什么重要決定的話,部門老大會跟你討論一下,那恭喜你,你可以說on the table了。
這兩點只是拋磚引玉,關鍵是希望大家面對競爭能有一份競爭的心態,不要指望別人,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當有了主動的心態后,自然能體會到這兩點的精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