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臨床心理工作已有十三、四年(至一九九五年),真的有很多話想跟父母們敞開心扉的談談。 忙碌的現代社會,讓我窺探到了許許多多的杰出角色,他們偷取家庭時間去換取自己的功成名就,他們的心隨著公司的企劃案四處流浪,孩子的心也在這一刻隨著父母的漠不關心而四處飄搖。 于是串連成我的臨床心理診療中,一個又一個的小小患者,他們以咬指甲、拔頭發、攻擊、哭鬧、尿床、發抖、生氣、不做功課、自閉、沉默、頑皮、不合作來引發父母的注意。
在此之前,孩子當然試過很多“良性”的方法,只是瞎忙的父母們,并不清楚孩子的“變調行為”,代表著“求援”。 父母忘記了,一個學齡前后的孩子,并沒有三十多歲的你那般的杰出有智慧,可以輕而易舉的尋覓出一套足以跨越障礙的法寶。
當他以撒嬌、討好、極力表現,都無法見效時,他便很容易以另一種方式尋找答案。 打自己臉頰的孩子如果得到父母“特別”的關愛,孩子便自然而然的“明白”,原來這才是好方法。要讓父母憂心如焚的關心自己,就必須好好的,猛力的捶打自己小小、紅潤的臉頰。 之后,他們成為十足的“偷父母時間”的小寶貝。 這樣的事實讓我很想告訴父母們一句忠言:當你選擇扮演父母這個角色時,就必須懂得,每個人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是公平的,成天忙碌忘了從小給予“關愛眼神”的父母,孩子長大之后必須花上加倍的時間“歸給孩子”。
這一點,孩子是從不妥協的,他們以問題孩子、問題青少年的形態出現,要求父母“重新”投以再一次的溫存。 因為教孩子不是“投機”的“投資事業”,百分之十的成本就想兌換百分之九十的利潤,孩子不會讓父母的詭計得逞的。 這樣的反思,希望提醒父母少賺一些錢,未來有的是創造更大的利潤空間的機會,但是孩子的青春卻是一去永不復返,不要等到孩子成了“問題小孩”時,才想到以往的錯,以及如何彌補。 你不喜歡問題的孩子,也別忘了孩子同樣不喜歡分心的父母。當你竭力偷孩子的童年時間時,孩子已經在悄悄反擊,伺機為你創造更多的心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