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一個過程,在幼兒階段,如果爸媽不求速成,讓孩子能愉快地經歷各種建立新知的方式,打好基礎、享受學習,孩子才能終身保有學習的熱情。 日子過得飛快,整個世代仿佛在不斷地急速轉變,凡事講求速度。在教養孩子上,我們仿佛也以測驗為導向,凡事要求或希望在最短的時間中,可展現“成品”。學習過程,仿佛成了“drive-through”得來速——在這個窗口,訂下學習“成品”買單,在下個窗口立刻獲取學習的“成品”。
爸媽要先厘清孩子學習的目標
已經長大的孩子,我們希望他小考、月考得滿分,會考、學測或指考得高分。但是,為什么很多考高分的孩子,對知識的探討,卻感到全然無趣?我們到底要孩子學什么? 在孩子年幼時,我們為什么一定要他們臨摹學寫1234、ABCD,背誦九九乘法表?是為求將來孩子能得高分,上好大學?或是有其他的目標? 在我們自己求學的過程中,又有哪些技能是在我們日后人生路途上幫助最多、用處最大的? 在凡事講求快速效果的影響下,坊間出現了許多幼兒語文、寫作、數學速成班,但我們也在這樣的風潮下,造就了許多只會盲從指令,卻不知如何主動探索學習的“機器人”。常有孩子見了積木或新玩具,不知從何下手,缺乏挑戰困難的勇氣,更遑論發揮創意。
激蕩大腦學習過程很重要
事實上,學習是一種過程,在這過程中,我們的大腦吸收并重組知識,再建立更新的認知,而后,才能展現多元的“外在成品”。 比如說,當孩子在一遍又一遍地擺排積木時,除了發現積木一塊塊相連,變得好長,如同一條長橋,可連通飯廳、客廳,直到玄關,他也可能會發現,當長條的積木不夠用時,可以用兩個較短的積木來代替;如果看到旁邊和他一起玩的大人或同伴,將積木相疊,孩子會發現原來積木還有新的玩法。這么一來,3D立體的觀念就在孩子的腦中生根。 這樣的學習過程,對腦力的激蕩遠比坐在地板上,反復單調地練習記誦“三角形”、“正方形”的名稱,要來得有意義,也更具挑戰性。
與生活連結學習才會有意義
同樣地,要求孩子在畫滿格子或橫線的紙上,反復臨摹ABCD,如果孩子只是機器式地跟著某種特定的線條去畫線,在他的小腦袋中,覺得是“大人叫我畫這些線條,我也不知道畫這些線條做什么,但我畫完時,爸媽會很高興”。如此一來,孩子的學習只是為了迎合別人,而不是發于自己的喜好或需求,學習的過程就會很無趣、難以持久,大腦更無法從事更深層的研究。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孩子,一旦失去外在的督促,對書本上知識的尋求便戛然而止。因為文字所帶給他們的記憶,是如此地枯燥與無力。反之,大人如能慢慢引導孩子體會文字功能,并鼓勵孩子將自己的思緒,利用在環境中所看到的文字型體,自由的仿寫或畫在紙上,手、眼、腦不斷地揣摩,等時機成熟,孩子將會自然而然地學會寫字,更從而體驗文字之美,培養出對讀寫的興趣。 從具體到抽象思考無法速成 當我兒子小時侯,飛舞著小手,信心滿滿地大聲念1234,數著盤中的餅干,卻全然未察覺自己的小手少“碰”了幾塊餅干,我曾著急地皺起眉心嘀咕:“怎么連數數都不會呢?”然而,孩子如果不曾經歷多次數錯餅干或物品,他是無法體驗數數的真正意義;他不會知道,原來每個物品都要被“碰一下”,再配上一個數目,才是數數。 他要經過好多次的觀察、嘗試、比較,大腦在認知上才終于能明白:原來,最后一個數字代表了總合;每個數字后面,代表了不同的意義。這時,他才會覺得:原來數學是這么的有意思! 這段學習的過程,無法速成,大腦需要時間來準備好,接受高層的思考,否則,孩子只是被迫轉到低層次思考策略(如:背誦1234??)。
終身學習用熱情踏上知識旅程
如此,我們要問,被動式的學習、低層次的思考,是否只讓我們暫時制造出一張耀眼的成績單,卻全然無法培養出一個真正以學習來享受生命的人? 孩子的學習,絕不是單項的填鴨,更不是速成復制。學習是一個過程,在這過程中,孩子愉快地經歷各種建立新知的方式,進而能奠定日后學科上的基礎,更重要的是能終身享受學習,用熱情踏上這永無止境的知識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