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看到一條令人心酸的新聞,在國內某地鐵站內,一位57歲的大媽突發心臟病,被緊急救醒后,第一句話竟是請求工作人員不要打電話通知她遠在德國的兒子。
看完這條新聞,掌柜特別心酸,孤身一人在國內,生病了都無人照顧,快60歲的年紀,原本應是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卻還要為兒子擔憂著想。
就如一位網友說的:養兒防老已經成了世界上最愚蠢的事,中國父母太“無私”,把孩子培養的有出息,孩子遠赴異鄉,遠赴異國,一年甚至幾年才能見一面,孩子成家卻還要繼續為他們操心。
崔京浩有一首歌叫做《父親》,里面唱到:都說養兒能防老,可山高水遠他鄉留;都說養兒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張口。
時過境遷,“養兒防老”這句話真的成了最大的謊言。
01
“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只請了7天假”
劉燕舞教授曾在《農村老年人自殺的社會學研究》中,講過一件事。
一個留守老人病危,臨死前,想見兒子一面。
兒子聽聞后,請了一周喪假,回了老家。
本以為父親不久于人世,不料兩三天過去,父親遲遲沒斷氣的跡象。
兒子不悅地說道:“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還是把喪假算進來的。你這樣讓我怎么跟老板交待?”
老人心一寒,拿出一瓶農藥,一口悶了下去。
沒一會兒,老人死了。
兒子如愿所償。在7天內,辦完了喪事,然后帶上行李,離開了家。
“養兒防老,養老送終”這八個字令人心寒,然而這并不是孤例。
在距湖北武漢不到100公里的村莊里 ,一位69歲的老人林木文沐浴之后,換上一身干凈的衣服。
然后坐在堂屋中間,一邊在火盆里為自己燒紙錢,一邊喝下半瓶農藥。紙錢燒了一半,老人躺在地上不省人事。
村民猜測老人自殺的原因是與兒媳婦失和,他怕將來死了,孩子連紙錢都不給買。這樣死,還‘體面’些。
在這里,老人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比起親兒子,藥兒子(喝農藥)、繩兒子(上吊)、水兒子(投水)更可靠。”
在他們眼里,比起年老,他們更害怕生病;比起死亡,他們更怕給子女添麻煩。
02
養了4個兒子,卻死在出租屋
周老太養了4個兒子。中風以后,生活不能自理,在北京上海的兒子,她跟不去;留在家鄉的兒子,忙于處理自己人到中年的一地雞毛,無力照顧她。最后大家一起出錢,把她安置在出租屋里,每月花7000塊錢為她請護工。
周老太覺得自己晚景凄涼,白養這么多孩子,在臨死之前,她給4位兒子寫了一封“百字遺書”:
“兒子們,我老了,老到要看你們臉色生活”
“作為母親,我心存感激,感激你們對我的陪伴。之后,你們每一個人的臉色都越來越難看,仿佛你們進的是旅店,而里面那個眼巴巴看著你們的老太太,跟你們沒有半點關系。”
“我怕得罪你們任何一個人,雖然我不吃你們一口飯,不穿你們一件衣,甚至不花你們一分錢,但是你們陪伴了我,就是虧欠了你們。”
這封信戳中了無數兒女的心。
于丹曾說,如今兒女有錢了很容易做到給父母買車、買房,但是最難做到的就是陪伴。
子女盡孝,不止是物質的支撐,更重要的是精神的陪伴滋養,老年人的孤獨,往往在于年華老去、無人傾聽、無人陪伴、仿若被時代拋棄。
82歲的劉叔每天基本不著家,去江邊看別人下棋,在小區里坐著看野貓打仗,實在沒意思就隨便找個公交車坐到終點,再坐回來。
劉叔有三個孩子,可都不在他身邊,一個在外地,一個在國外,另一個身體不好,一年來探望不了他兩趟。
這個躲過了日軍轟炸機、挨過三年自然災害的老頭兒,卻被晚年孤獨牢牢捕獲。
有一次聽說記者要來家里采訪,老人特意去超市買了一大堆好菜,一定要留和孫女年齡相仿的記者吃頓飯。
面對記者的婉拒,老人喃喃自語道:“爺爺其實不餓,就是想桌子對面有個人一起吃飯。”
令人心酸和無奈。
03
趁父母健在,請多敬孝吧
記得一位作家說過,一個人最大的財富,就是父母健在。而他,很早父母就去世了,他說,我這輩子無論有多少錢,也只是一個窮人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最大的孝,就是陪伴。
我們總以為孝敬父母可以等等,等自己準備好了,再給父母一個交代。
卻不知人生充滿著意外,誰也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么。
自以為是的“再等等”,對于父母來說,是多么殘酷。
還記得前不久,柳巖在一個節目中提起生病的父親曾數度落淚,她說,如果親人健在的時候有什么都給他們吧,我不想讓他們覺得他們不配擁有這一切。
這一番話,戳中多少人?
早在之前,柳巖就在節目上透露父親病情非常嚴重,談到父親,她幾度哽咽,自己還沒有好好孝敬父親,父親就走了。
我們曾以為山高水遠,父母永遠是父母,永遠有著飽滿的愛,供我們吸吮,而事實上,父母在一天天老去……
04
有人算了一筆賬,這一生,你還有多少時間陪伴父母?
有個媒體,做過一個街頭采訪。
中國人的平均壽命,為75歲。一共是900個月。
記者拿出一張表格圖,上面劃了900個格子。這張圖,就是每個人的一生。
記者采訪第一個女孩,問道:“爸爸媽媽今年年紀多大了?”
女孩說:“67歲。”
“那你算一下,他們還剩多少個月?”
“活到75歲的話,還有8年,是96個月。”
然后,記者給了她一支彩筆,讓她劃出,那最后96個格子。
劃著劃著,女孩便泣不成聲。
她說:“沒想到會這樣,總覺得他們還年輕,還能活得更久。”
記者接著問:“那你平時多久回一次家呢?”
女孩說:“基本就一年回去一次,在家待一個禮拜左右。”
“就按一年一次,你算一下,還能陪父母多少個月?”
“竟然只有2個月。”
“那你用彩筆,劃出那2格。”
女孩眼淚再次撲簌撲簌地流了下來。
她怎會想到,這一生,和最親愛的父母相處時光,最多僅有2個月了。
而這2個格子,在這張密密麻麻的圖表里,又顯得那么微不足道。
巴勃羅·聶魯達說:“為什么我們花了那么多的時間長大卻只是為了分離?”
一年到頭,陪在父母身邊的日子屈指可數。
親情本是一場你把我養大,我陪你變老的輪回。可父母做到了把我們養大,我們卻在父母快速變老時,遠走他鄉。
別讓“養兒防老”成為世界謊言,趁父母尚在,常回家看看吧。
多一些陪伴,少一些遺憾。別讓父母孤獨老去死去。
靡音小丸子:不撕逼,不雞湯,一個走心的原創熱愛著,談八卦,寫情感,侃熱點,偶爾瞎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