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頻分復用
將信道分為多個頻帶, 用戶得到某個頻帶后,在通信的過程中, 自始至終都都占用這個信道.即頻分復用中, 所有用戶同時占用不同頻帶的信道
2. 時分信道
將時間劃分為一段一段的等長時分復用幀, 每個用戶在不同時間占用相同的數據幀
3. CSMA/CD 載波監聽多點接入/碰撞檢測
(1)多點接入
多個計算機以多點接入的方式連接到一根線上
(2)載波監聽
用電子技術檢測總線上有沒有其他計算機發送來的數據信號
(3)碰撞檢測
就是計算機邊發送數據邊檢測信道上的信號
當幾個站點同時向總線上發送數據的時候, 此時總線上的電壓波動會變大, 當電壓的擺動超過了電壓的最大值之后, 站點就會認為信號發生沖突. 此時總線上的數據就會發生錯誤, 此時兩個站點就會放棄發送本次數據,在等一個合適的時間另發送數據
4. 以太網
(1) 傳播時延對載波監聽的影響
使用 CSMA/CD 的以太網不能進行全雙工通信, 只能進行半雙工通信. 每個站點發送數據之后的一小段時間內, 存在遭遇碰撞的問題, 在 2t 的時間以內都有可能會有發生沖突. 發送的不確定性使得整個以太網的平均通信量源小于以太網的最高數據率.
(2)爭用期
兩倍的端到端的返回時間就是爭用期. 以太網為 51.2 us, 在爭用期內可以發送 512bit , 即 54 字節的數據. 以太網在發送數據的時候, 如果前 64 個字節不會發生沖突, 則以后的數據也一定不會發生沖突. 同時以太網規定, 最短幀長是 64 字節, 凡是小于 64 字節的數據都是無效幀
(3)以太網的網線長度
以太網的長度不能超過100米
5. 二進制置數退避算法
(1)確定爭用期
一般爭用期是 2t
(2)定義參數 k
k = Min[重傳次數, 10]
(3)確定退避算法
在上面確定出 k 值, 然后從整數 [0, 1, …, (2 ^ k - 1) ], 中隨機的選出來一個等待的時間記為 r, 此時 r 就是退避時間, 就是等待 r 時間長就將數據再次傳出. 當重復傳送數據的次數為 16 時仍然不能成功, 此時就將這個數據幀丟棄, 向上級進行報告.
6. 定義
只要滿足 CSMA/CD 機制的就叫做以太網
(1) 以太網和數據鏈路層的兩個子層
以太網提供的服務不可靠, 即最大努力的交付. 不負責糾錯, 由傳輸層進行糾錯
(2) 集線器的特點
集線器工作在物理層, 發送的數據不安全
(3) 以太網的信道利用率
爭用時間為 2t, 幀長為 L, 發送速率為 C, 則發送時間就是 L / C. a = 單程發送數據時間t / 幀的發送時間 T0(a = t / t0). 其中 a 越小代表 t 越小, 即一有碰撞就可以立即檢測出來, 當 a 越大的時候, 就證明 t 越大, 即就是 信道利用率越低
(4) 以太網信道利用率最大值
T0 / (T0 + t) = 1 / (1 + a)
(5) MAC層的硬件地址
網卡芯片上的地址就叫 MAC 地址.
適配器檢查 MAC 地址
網卡能夠接受的數據幀是 單播, 廣播, 多播數據幀. 幀間時間間隔是 9.6 us
7. 以太網的擴展
(1) 物理層上的擴展
通過用集線器將若干個局域網相連, 但是這樣會增加碰撞域, 信道利用率降低
(2) 數據鏈路層上的擴展
(3) 網橋作用
根據幀的源 AMC 地址和目標 MAC 地址將數據幀從源主機發送到目標主機. 可以隔離沖突
(4)交換機
可以進行存儲轉發, 可以避免沖突. 用交換機連的往是全雙工的通信, 具有安全性端口帶寬獨享, 可以自學 MAC 地址表, 轉發數據是根據 MAC 地址表學習.
(5) 高速以太網
速率達到 100 Mb/s 的以太網就叫做高速以太網, 采用星型拓撲結構, CSMA/CD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