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會議參會報告
- 注意事項
- 參會前
- 參會中
- 參會后
- 參會心得
注意事項
接下來的會議注意事項分為:(1)參會前,(2)參會中,(3)參會后
參會前
參會前,一般被邀請參加會議的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中了paper的,另一種是投poster的。接下來主要是說中了paper的情況,應該準備些什么。
- 準備好演講的PPT, 并預匯報至熟練脫稿. 特別是PPT的邏輯需要特別注意,要連貫,側重點要明確,演講時間根據大會組排的時間為準,控制好時間,不要超時,否則會延誤后面的人匯報。一定要在參會前準備好PPT和演講稿,不然參會中做PPT的話,會耽誤自己旅游時間;
- 準備2-3套稍微正式一點的衣服,一套開幕式穿,還要一套自己匯報的時候穿,人靠衣裳馬靠鞍,在大家都不認識你的前提下,你穿得整潔清爽,非常加分,大家也都愿意和你交談;
- 研究會議章程,查看注意事項,以及圈好自己感興趣的報告,查看時間,因為有些會議報告會開很多分會場,你感興趣的報告可能恰好在不同會場的同一時間,注意不要沖突了;
- 提前訂好會議住宿酒店,會議一般會有指定的住宿酒店,但是會比較貴,如果導師愿意報銷,那是最好的,因為指定的酒店一般也是會議的場地。如果導師不給報銷,注意不要訂太遠了,最好是10分鐘路程以內的,因為怕自己到時候忘記了帶什么東西,跑回去拿太浪費時間了;
- 會前可以做做參會點的旅游攻略,把該預定的門票定好,路線規劃好,時間安排好;
- 買往返車票,高鐵還是飛機票就看自己的情況吧,這個就不用多說了;
參會中
參會中指的是會議報道和參加會議的時候(開幕式+會議報告)
- 會議報道一般會有時間規定,大會組一般會要求你在開幕式前一天報道,具體看大會組的要求,這個會議報道的作用就是看參會人員現場有沒有來,一般報道的時候會給你發很多會議周邊,像我就是收到了印有大會logo的布袋,U盤,筆,像一本書一樣的大會章程,還有這幾天參加會議的餐券,從報道后就可以吃承辦方安排的自助餐了,每天的中午和晚飯都包,最后大會結束的時候吃的是晚宴,酒席的那種感覺;
- 開幕式一般是chair介紹大會以及會議的章程,然后邀請來的重要嘉賓做主題報告,介紹他們團隊的成果,分享知識,這個環節一般持續一天。
- 聽會議報告的時候可以帶好紙筆,隨時記入自己被激發的靈感,報告人的PPT也可以拍下來,作為記錄。因為有些時候報告人由于分享的報告部分內容還沒有發表成論文,所以不愿意分享PPT;
- 做會議報告,自己做報告的時候,查看好時間,最好是在你那個分會場開始的時候就到,因為我參加的會議章程上說是提前10分鐘到達會場就行,但是我提前20分鐘到的時候,分會場的chair之前在名單上寫我缺席,為啥呢,因為分會場經常會有報告人可能因為交通或者護照啥之類的沒法過來,就缺席了,缺席后可不就一直往后排,你的會議報告也就提前了,所以一定要提前到。此外準備的PPT要有兩種格式的,一種是普通的ppt, 另外是pdf, 這個是防止你ppt和大會電腦上的版本不兼容,當然如果你自己有電腦的話,自己帶電腦很方便,聽別人的報告的時候,你還可以打開電腦再熟悉熟悉自己的報告, 然后到自己做匯報的時候,把投影的線連到自己電腦上就行;
- 在做完會議報告后,可以對聽報告的人說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一般聽報告的人很少,有人來聽就應該感謝;
- 匯報完之后就是Q & A環節, 我參加的會議是2分鐘,不同會議可能不一樣,大家會就有疑問的地方問你,你照常回答就行,不要緊張,這也是幫你理清研究思路的過程,更有甚者,可能給你貢獻研究的idea;
- 總體過程的指導方針不要緊張,自信大方,尊重對方,與人為善,這個階段不僅是個人的形象,而且代表了自己學校的形象,加油!
參會后
參會后就是晚宴階段了,你可以選擇和之前參會中的認識的老師和同學坐一起,這也是再增進感情的好階段。你也可以再問問桌上其他之前不認識的人現在在做什么,再說說自己在做啥。如果你的研究有啥不順的,大家也可以一起討論討論,幫你出出主意。吃完后大家可以互相加個微信,然后一起合照留念啥的,非常有紀念意義。
一般參會完的第二天會有free activatity活動,有的時候主辦方會安排大家去景點逛逛,當然也有可能是自己自由活動的時間。我參加的會議是自己安排活動,第二天的時候就和晚宴階段認識的小伙伴們一起出去逛景點了,玩得非常開心。
參會心得
參加會議是認識同方向或者不同方向的優秀青年們的一個好機會,也是詢問各個學校老師(有些老師會陪自己的學生來)關于他們學校的postdoc職位要求和職業規劃的好場景,接下來將寫下覺得對我而言非常重要的兩個老師的建議:
- 北京大學的老師A,這邊不方便透入人家的名字,問了一下去北大做博后的條件,(1) 需要有好文章,至少要有A類的會議 (CVPR, AAAI, ICML之類的) 和期刊,期刊影響因子得有10以上,這種情況下才有可能有面試機會, (2) 北大做博后的話,最近有個計劃叫博雅計劃, 待遇也是非常好的那種,但是競爭非常激烈,他們組里有博士同學申請了,盡管有8,9篇A會和期刊(不全是一作),但是依舊被刷下來了;
- 圣路易斯的老師B,和我分享了在美國拿到tenure professor的歷程,和國內的教職途徑不太一樣,這部分信息也感覺極大的幫助了自己對未來的規劃。接下來我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個過程:
“Postdoc / Assitant Professor -> Associate Professor -> Tenure Professor”.
(a)博士第一步是申請 Postdoc或者Assitant Professor (助理教授)。Postdoc是側重研究的,但也要輔助教學,Postdoc一般是大的課題組,那種很有錢的,要做項目的會招人,在美國差不多5w刀一年,還會幫忙交養老保險,美國男性一般是67歲左右退休。Assitant Professor是側重教學的,但也要做科研。Assitant Professor一般是學校可能擴招,老師不夠,想招人講課,這個是需要你有教學經驗,比如博士期間有幫老師當助教,批改作業,當然英文要好。教授還提到了Adjunct Professor,但是具體的一直沒搞清,沒聽懂,哈哈哈。
(b) Associate Professor 就是國內說的副教授了,這個是自己投簡歷,然后一般是要學術委員會on-site面試的職位。
(c.) Tenure Professor 這個職位競爭比較激烈,一般200多個人競爭一個職位,但是美國和中國又不一樣,中國是面試完之后留下幾個人,你們繼續卷,非升即走,但美國是一個蘿卜一個坑,你面試上了就只有你自己在tenure professor職位上,但是有6年的考核期,前兩年沒做出成果沒什么事情,但是第三年往后就會有人來提醒你了,如果你在這期間真的沒做出什么東西,大部分人會在第5年的時候離開,去尋找下一個崗位。
Summary: 拿到Tenure Professor之后就很爽了,大學不能輕易辭退你,就算你之后什么成果也沒有,也不能讓你走,然后每5年可以修1年的學術假期,本學校發半年的工資,這個時候你可以去其他學校當兼職教授,拿一年的工資,也不用教課,沒有學術壓力,真的是爽歪歪,當時聽得非常羨慕。
最后一句話送給堅持看到這里的小伙伴: 有機會多出去看看,你不知道命運的齒輪從哪一刻開始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