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堪稱論述所有偉大成就來源的書中最讓我覺得激動人心、非常棒的一本書。
什么成就了一個那些所謂的天才?刻意練習!偉大的成就不是因為所謂天生的基因,也不是所謂簡單的埋頭苦干。而是需要長時間有針對性的刻意提高自己某個方面能力的艱苦卓絕的訓練!這與“一萬小時定律”或者“十年定律”是基本吻合的。
老虎伍茲在一個賽季里面可能只會面對兩三次沙坑求,如果他只有這幾次打沙坑球的機會,那他肯定沒辦法擊出如此優美的球。事實上,他為了打出如此優美的沙坑球,做了大量枯燥、有針對性的訓練。
?
刻意練習首先是專注和集中,這與絕大多數盲目擊球或者做不經意的練習有很大的區別,這是它成為“刻意”的原因。刻意練習不斷尋求在動作和績效上令人不滿意的某些元素,然后盡最大努力改善他們,所以它讓一個人的心智得到非常大得鍛煉。
拉斯洛和克拉拉在三個女兒(波爾加姐妹)身上進行的國際象棋的訓練的實驗闡述了刻意練習的原則:當積累到非凡的程度時,他就必然會產生非凡的成就。
本杰明 富蘭克林在為了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時,首先找出幾個明顯比自己的文章好很多的作品,比如《旁觀者》spectator,在每個句子下都寫下剪短的注釋,幾天后他拿出哪些筆記,嘗試用自己的話去表達每個句子。寫完后又將其與最初的文章比較,發現一些錯誤,然后改正他們。 當他注意到其中的一個問題是他的詞匯的時候,他又用詩歌的方式重新改寫了《旁觀者》的一些文章,然后在他忘記他們的時候,又把詩歌改寫成散文,最后把自己寫的東西與原文一一比較。
富蘭克林通過找到一些比他寫的好得多的文章,從而創造了自己的老師。這非常符合刻意練習的基本核心。他并沒有坐在那里、沒完沒了地寫文章來讓自己成為一個好作家。相反,就像一個頂尖運動員或者音樂家一樣,他針對自己的薄弱環節,反復訓練來提高自己。
富蘭克林改進寫作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他的勤奮。理論上,每個人都可以模仿他的方法,效果也非常好。但是沒有人這樣做,甚至正在練習寫作的學生也沒這樣。富蘭克林當時不是學生,他正在他兄弟開班的印刷廠里當學徒,繁重的工作讓他幾乎沒有空閑的時間。早上上班前他開始練習寫作,下班后他繼續練習,在周日當印刷廠沒人的時候他也繼續練習。作為一個清教徒,他知道禮拜天應該去教堂,但是他認為沒有時間,所以沒有去那里。
很少人做的好,大多數人根本不做,你開始的越早越好。
乘數效應:在某些領域的一個小小的優勢可以點燃一系列時間的發生,創造巨大優勢。-----有點像滾雪球,雪球會越來越大;但是如果沒有最初的那個小雪團,就永遠不會有后來的大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