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問,孩子一旦聽到不同聲音,就沮喪,一旦有難的事情,就逃避,怎么辦?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問一個問題“你給孩子玩穿紐扣游戲,是一開始給孩子玩容易穿的紐扣好呢?還是給孩子穿比較難穿的紐扣好呢?”這個問題你們先思考一下,如果這個問題想通了,對于這個家長的提問你們就知道怎么回答了。
我們很多家長的回答是“先容易的,穿過后及時肯定,然后稍微難的,鼓勵挑戰,成功后再肯定,失敗后我說是比之前的難,然后自己示范如何操作,她觀察,接著再動手嘗試下。”
這個回答看上去面面俱到,那我想問下,如果難的問題,孩子怎么也學不會,你會怎么辦?大概就是“今天算了吧,明天再試試。”怕孩子一開始沒有信心,怕孩子沮喪,所以就總是由簡單的開始,一開始有些事情(比如穿紐扣,搭積木這種不太重要的事情)太難就不讓孩子堅持了,但是到了作業上,孩子一遇到困難,選擇逃避,家長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那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處理這類的問題呢?
我們先從穿紐扣開始,是先易后難呢還是先難后易呢?這個問題我們要反過來思考一下,如果我們先把難題拋給孩子,孩子一定會覺得受到了挫折,然后我們稍微降一點難度給他,孩子就會覺得沒有這么困難了,反而有信心去把這件事情完成,愿意去思考,當孩子把稍微簡單一點的問題完成了,再告訴他這個只比之前的事情簡單了一點,那么他再去做最難的那件事情,也就有了信心。
受到挫折之后再樹立信心好呢?還是先樹立信心再受到挫折好?家長們可以自己去思考一下,再回頭來想一下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