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有一個比較常見的需求,就是需要判斷一個元素是否在集合中。
例如以下場景:
給定一個IP黑名單庫,檢查指定IP是否在黑名單中?
在接收郵件的時候,判斷一個郵箱地址是否為垃圾郵件?
在文字處理軟件中,檢查一個英文單詞是否拼寫正確?
遇到這種問題,通常直覺會告訴我們,應該使用集合這種數據結構來實現。例如,先將IP黑名單庫的所有IP全部存儲到一個集合中,然后再拿指定的IP到該集合中檢查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則說明該IP命中黑名單。
通過一段Java代碼,來模擬IP黑名單庫的存儲和檢查。
public class IPBlackLi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et<String> set = new HashSet<>();
set.add("192.168.1.1");
set.add("192.168.1.2");
set.add("192.168.1.4");
System.out.println(set.contains("192.168.1.1"));
System.out.println(set.contains("192.168.1.2"));
System.out.println(set.contains("192.168.1.3"));
System.out.println(set.contains("192.168.1.4"));
}
}
執行結果:
true
true
false
true
集合的內部,通常是使用散列表來實現。其優點是查詢非常高效,缺點是比較耗費存儲空間。
一般在數據量比較小的時候,我們會使用集合來進行存儲。以空間換時間,在占用空間較小的情況下,同時又能提高查詢效率。
但是,當存儲的數據量比較大的時候,耗費大量空間將會成為問題。因為這些數據通常會存儲到進程內存中,以加快查詢效率。而機器的內存通常都是有限的,要盡可能高效的使用。
另一方面,散列表在空間和效率上是需要做平衡的。存儲相同數量的元素,如果散列表容量越小,出現沖突的概率就越高,用于解決沖突的時間將會花費更多,從而影響性能。
而布隆過濾器(Bloom Filter)的產生,能夠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能夠以更少的內存來存儲數據,另一方面能夠實現非常高效的查詢性能。
布隆過濾器(Bloom Filter)
布隆過濾器(Bloom Filter)是一個數據結構,由布隆(Burton Howard Bloom)于1970年提出的。它實際上是一個很長的二進制向量和一系列隨機映射函數。
布隆過濾器可以用于高效的檢索一個元素是否在一個集合中。它的優點是空間效率和查詢時間都遠遠優于一般的算法,缺點是有一定的誤識別率,而且難以刪除(一般不支持,需要額外的實現)。
布隆過濾器之所以高效,因為它是一個概率數據結構,它能確認元素肯定不在集合中,或者元素可能在集合中。之所以說是可能,是因為它有一定的誤識別率,使得無法100%確定元素一定在集合中。
基本原理
布隆過濾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不復雜,大致如下:
首先,建立一個二進制向量,并將所有位設置為0。
然后,選定K個散列函數,用于對元素進行K次散列,計算向量的位下標。
添加元素
當添加一個元素到集合中時,通過K個散列函數分別作用于元素,生成K個值作為下標,并對向量的相應位設置為1。
檢查元素
如果要檢查一個元素是否存在集合中,用同樣的散列方法,生成K個下標,并檢查向量的相應位是否全部是1。如果全為1,則該元素很可能在集合中;否則(只要有1個或以上的位為0),該元素肯定不在集合中。
這就是布隆過濾器的基本思想。
一個簡單的例子
假設有一個布隆過濾器,容量是15位,使用2個哈希函數。
添加一個字符串a,2次哈希得到下標為4和10,將4和10對應的位由0標記為1。
然后添加一個字符串b,2次哈希得到下標為11和11,將11對應的位由0標記為1。
再添加一個字符串c,2次哈希得到下標為11和12,將11和12對應的位由0標記為1。
最后,添加一個字符串sam,2次哈希得到下標為0和7,將0和7對應的位由0標記為1。
上面,我們添加了4個字符串,每個字符串分別進行2次哈希,對應的2個位標記為1,最終被標記為1的共有6位而不是8位。
這說明,不同的元素,哈希后得到的位置是可能出現重疊的。如果元素越多,出現重疊的概率會更高。如果有2個元素出現重疊的位置,我們是無法判斷任一元素一定在集合中的。
如果要檢查一下元素是否存在集合中,只需要以相同的方法,進行2次哈希,將得到的2個下標在布隆過濾器中的相應位進行查找。如果對應的2位不是全部為1,則該元素肯定不在集合中。如果對應的2位全部為1,則說明該元素可能在集合中,也可能不存在。
例如,檢查字符串b是否存在集合中,哈希得到的2個下標都為11。檢查發現,11對應的位為1。但是,這并不能說明b一定在集合中。這是因為,字符串c哈希后的下標也包含11,有可能只是字符串c在集合中,而b卻不存在,這就是造成了誤識別,也稱為假陽性。
再檢查字符串foo,哈希得到的下標分別為8和13,對應的位都為0。因此,字符串foo肯定不在集合中。
數學原理
布隆過濾器背后的數學原理是:
兩個完全隨機的數字相沖突的概率很小,因此可以在很小的誤識別率條件下,用很少的空間存儲大量信息。
解決誤識別率的2種方法
白名單
解決誤識別率的常見方法,是建立一個較小的白名單,用來存儲那些可能被誤識別的數據。
以垃圾郵件過濾為例。假設我們有一個垃圾郵件庫,用于在接收郵件的時候過濾掉垃圾郵件。
這時可以先將這個垃圾郵件庫存儲到布隆過濾器中,當接收到郵件的時候,可以先通過布隆過濾器高效的過濾出大部分正常郵件。
而對于少部分命中(可能為)垃圾郵件的,其中有一部分可能為正常郵件。
再創建一個白名單庫,當在布隆過濾器中判斷可能為垃圾郵件時,通過查詢白名單來確認是否為正常郵件。
對于沒在白名單中的郵件,默認會被移動到垃圾箱。通過人工識別的方式,當發現垃圾箱中存在正常郵件的時候,將其移入白名單。
回源確認
很多時候,使用布隆過濾器是為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攔截掉大量數據不在集合中的場景。
例如:
Google Bigtable,Apache HBase以及Apache Cassandra和PostgreSQL 使用Bloom過濾器來減少對不存在的行或列的磁盤查找。避免進行昂貴的磁盤查找,可大大提高數據庫查詢操作的性能。
在谷歌瀏覽器用于使用布隆過濾器來識別惡意URL的網頁瀏覽器。首先會針對本地Bloom過濾器檢查所有URL,只有在Bloom過濾器返回肯定結果的情況下,才對執行的URL進行全面檢查(如果該結果也返回肯定結果,則用戶會發出警告)。
攔截掉大量非IP黑名單請求,對于少量可能在黑名單中的IP,再查詢一次黑名單庫。
這是布隆過濾器非常典型的應用場景,先過濾掉大部分請求,然后只處理少量不明確的請求。
這個方法,和白名單庫的區別是,不需要再另外建立一套庫來處理,而是使用本來就已經存在的數據和邏輯。
例如Google Bigtable查詢數據行本來就是需要查的,只不過使用布隆過濾器攔截掉了大部分不必要的請求。而IP是否為黑名單也是需要查詢的,同樣是先使用布隆過濾器來攔截掉大部分IP。
而上面垃圾郵件的處理,對于可能為垃圾郵件的情況,不是通過完整的垃圾郵件庫再查詢一次進行確認,而是用增加白名單來進行判斷的方式。因為通常來說,白名單庫會更小,便于緩存。
這里所說的回源,實際上是對可能被誤識別的請求,最后要回到數據源頭或邏輯確認一次。
參考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loom_filt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loom_filter
https://zh.wikipedia.org/zh-cn/布隆過濾器
https://llimllib.github.io/bloomfilter-tutorial
https://www.geeksforgeeks.org/bloom-filter-in-java-with-examples/
《數學之美》
題圖:wikipedia.org極客教程:996geek.com個人博客:binarylife.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