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來自某教學網站的高一物理力學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1.1.1]
第一章? 力
1.1 力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知道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能正確找出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
⑵
知道力是有方向的量;知道力的國際單位是N(牛頓);會用彈簧秤測量力的大小。
⑶ 會畫力的圖示。
⑷
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體發生形變,改變物體的靜止或勻速運動狀態。
⑸
初步知道力的名稱可按力的性質來命名或按力的作用效果來命名。
2.能力目標
⑴
通過力的圖示,體會用形象描述抽象的物理概念(量)的方法。
⑵
通過指明受力物和施力物來體會如何挖掘“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的內涵。
二、重點、難點分析
⑴
“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準確把握這一力的初步概念,是本節的重點內容。力的物質性體現在:沒有脫離物體的力存在,一個孤立的物體也不存在力的作用,即有受力物體必有施力物體。在這里,不宜提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也不宜舉沿斜面下滑的物體不受下滑力的例子。
⑵
力的圖示是本節的難點,應通過一定的練習來把握。雖然把物體“用一個點代表”,也不要過早地提出“質點”的概念。
三、教具
磁鐵、小鐵塊、細線;彈簧秤、鉤碼(學生用,2人一組);刻度尺、圓規。
有條件地可利用投影設備,并準備相應的作力的圖示的投影片或實物投影圖。
四、主要教學過程
⑴ 引入課題
我們在初中學習了力學知識、熱學知識、電磁學知識和光的知識,到高中還要進一步學習這些知識。上節課已經提到,無論從內容要求、學習方法和能力要求都要深化。
我們初中所學力和運動、功和能都屬于力學知識,其中力和物體運動的關系又是重點和基礎。無論是力和運動的關系,還是功和能和關系,都是研究力的作用效果,因此準確把握力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第一章就討論力。
⑵ 教學過程設計
一、力
提問:什么是力?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演示:用細線使放在桌上的鉤碼上升。
引導答出:細線對鉤碼施加了力。
演示:磁鐵吸引鐵塊。
引導答出:磁鐵對鐵塊施加了作用力。
提問:再舉出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的實例,要求說出哪個物體對哪個物體施加了力。
(對學生舉出的目前不好說明的實例,不要過多分析,可指明以后會涉及。)
小結:力是一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
這里指出了力的物質性,沒有脫離物體而存在的力,一個孤立的物體不會存在力的作用。也就是說,有受力物體,一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力的作用。力是不能離開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而獨立存在的。
當我們研究某一個物體受力時,有時不一定指明施力物體,但施力物體一定存在。(例如說物體受重力,其施力物體是地球)
提問: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來測量?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什么?符號是什么?
提問:僅說一個力多大(是多少N)能不能完整地表達了這個力?
引導學生答出力是有方向的物理量。(力的作用點)
2.力的大小和方向
(1)力的大小用彈簧秤來測量。單位是N(牛)。
(2)力是有方向的物理量。
提問:物體受的重力方向是____;水里的船受到的浮力方向是____。
(3)力的圖示。為了形象地表達一個力,可以用一條帶箭頭的線段(有向線段)來表示:線段的長短表示力的大小;
箭頭指向表示力的方向;
箭尾(或箭頭)常畫在力的作用點上(在有些問題中為了方便,常把物體用一個點代表)。
例1
(教師做):卡車對拖車的牽引力F的大小是2000N,方向水平向右,作出力F的圖示。
步驟:選一標度(依題而定其大小):如用1cm長的線段表示500N的力。
從力F的作用點O向右水平畫一線段四倍于標度(4cm),然后畫上箭頭(圖1):
例2
(學生做):作出下列力的圖示:(可同時出三個題,全班分三組,每組做一個題,并分別選一個學生在黑板上做。)①物體受250N的重力。
②用細線拴一個物體,并用400N的力豎直上提物體。
③水平向左踢足球,用力大小為1000N。
答案:
說明:①選不同標度(單位),力的圖示線段的長短可不同;
②標度的選取要有利于作圖示。
提問:上述三例的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分別是什么?
提問:回憶初中所學過的知識。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3.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體發生形變;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可利用已有的彈簧秤等演示,總結上述兩方面效果。)
今后我們將定量地研究力的作用效果。
小結: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常稱為力的三要素。力的圖示是形象地表述一個力的方法,不要忘記定標度。力的圖示要正確反映力的三要素。
提問:說出不同力的名稱。
(學生邊答,教師邊在黑板寫出,并有意識地分成兩類:按性質命名的力和按效果命名的力。)
總結:
4.力的分類
按性質命名的力: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力、磁力,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壓力、支持力、動力、阻力等。
(浮力、向心力都是按效果命名的力,而且是合力,不宜過多說明。)
不同效果的力可以是同一種性質的力。如繩子的拉力、車輪的壓力、路面的支持力,實際上都是彈力。
按效果命名的同一名稱的力,可能是不同性質的力,如動力、重力、彈力、摩擦力、電力、磁力都可以是動力。
上述關于力的分類,還要在不斷學習中擴展并深化。
在力學范圍內,接力的性質劃分,常見的有重力、彈力和摩擦力。為了學好力學,首先要從產生、方向及作用效果上認清這三種力。下面幾節就分別在復習初中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介紹這三種力。
(三)課堂小結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大小、方向和作用力是力的三個要素。
要會力的圖示,它體現物理學的研究方法。
要會從性質和效果兩個方面區分力。
(四)作業
p.9:練習一(1)
(五)板書(建議)
在這份教案中明確給出了課堂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具體內容見上面教案)
這為學生對重點的掌握作了一個準備。使學生們可以對課堂內容做一個初步的了解。
所謂教學策略,是在教學目標確定以后,根據已定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的特征,有針對性地選擇與組合相關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技術,形成的具有效率意義的特定的教學方案。
在教學過程中,該份教案為課堂準備采用了如下的的教學策略:⑴
引入課題
⑵ 教學過程設計
......
教案的設計者在課程的準備過程中考慮了各種問題,有針對性地選擇與組合相關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技術,比如采用投影設備等,這為學生了解課程內容作了很好的演示。有助與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在教學媒體方面,該教案采用了磁鐵、小鐵塊、細線;彈簧秤、鉤碼刻度尺、圓規等普通的教學儀器,并相應采用了投影設備等視覺媒體。有助與教學目標的完成。
但該教案仍然存在著較大的不足。比如在教學媒體的采用方面,沒有采用最新的聽覺以及視聽覺媒體,比如計算機等多媒體,沒有通過這些來輔助教學。盡管這份教案的設計比較完善,但這些媒體的運用的缺乏,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