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教育已成為國家信息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今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從闡述信息技術教育的內涵和發展階段出發,分析了當前信息技術在教學應用中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模式;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800(2012)011017703
作者簡介:陶佳(1981-),女,碩士,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網絡與遠程教育、教育信息技術。
0 引言
經濟社會高度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只有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創新型人才,才能滿足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對人才的需求。傳統教育模式由于自身的不足,已難以承擔起這個重要使命,信息技術教育正是在此種形式下應運而生。
1 信息技術教育的定義及發展概況
信息技術教育是以培養學生信息能力,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為目標的教育。學校信息技術教育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信息技術課,即學生通過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理解和掌握信息科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二是指信息技術與其它課程的整合,即以信息技術促進其它課程的學習,將信息技術教育貫穿到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
信息技術教育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①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教師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階段,這個階段更多的是強調教師教的作用,忽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②學生利用計算機進行輔助學習階段,學生和教師還不能很好地進行交流;③利用網絡進行遠程教育階段,互聯網的發展與運用,徹底改變了傳統教育模式,它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使教育不受時空限制,有利于終身學習的實現和學習型社會的建立。
2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利弊
2.1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優勢
以多媒體和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教育領域也不例外。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顯示出其得天獨厚的優勢。
2.1.1 有利于知識的獲取和保持
信息技術教學使得在傳統教育模式下難以表述的內容或無法觀察到的現象能夠生動、形象、直觀地顯示出來,加深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有利于知識的獲取和保持。知識是通過外部刺激而獲取的,利用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了多感官的綜合刺激,而不是單一的外部刺激。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的視覺和聽覺是獲取信息的主要感官渠道,且通過多種感官獲取的信息比通過單一感官獲取的信息更益于保持。信息技術能看、能聽、能動手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刺激獲取信息,比單一地聽教師講課強得多。
2.1.2 使終身教育有了可能,有利于學習型社會的建立
網絡教育的覆蓋面廣、適應性強,能滿足不同特征和年齡階段的學習者的需要。網絡技術應用于教學后,學習可以不再局限于學校,學生上課不受教室、學校、地域、國家的限制,擁有網絡硬件并懂得基礎操作的人都可以選擇合適的地點,根據自身的特點使用網絡教育資源。“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將以終身教育的形式得到實現,人們可以隨時加入網絡學校的學習,教育將不再被劃分成幾段,它會自然地融入人們的生活,使學習型社會的建立成為可能,對提高全民素質極具意義。
2.1.3 交互性強,促進教學模式的轉變
利用信息技術交互性強的特點在教學中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傳統教學中,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等均由教師安排,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和接受。而信息技術教學可以幫助教師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如提問、課堂反饋而快速調出各種資料,進行現場分析和解答,以人機對話方式靈活地進行啟發式教學。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課堂教學變得靈活多樣,如演示型、討論型、游戲型等,既保證了教學的規范性、系統性、條理性,又不失自主性、多樣性和靈活性,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
2.2 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信息技術再先進也只是一種現代教學手段,并不是萬能的,也有其缺陷與不足之處。
(1)信息技術應用水平較低。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速度快,現代教育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各種教學工具和應用軟件層出不窮。目前仍有一些教師還未掌握信息技術基本技能,難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有效教學。有些學校未能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師、學生進行有效整合,只是生搬硬套,為了教育教學信息化而勉強使用,教師也有老“牛”拉車不堪重負之感,使得信息化教學質量和效益不高,遲滯了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
(2)“人灌”變“電灌”。信息技術教育要求創設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主體能動作用,使傳授知識和發展智能與素質培養統一起來。有些教師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外衣下,進行著傳統教學的翻版,教師依然是講解的中心,學生依然是被動的接受者。課堂上過度使用多媒體課件,五彩繽紛的多媒體信息包圍著學生,其琳瑯滿目程度令人頭昏目眩,學生課后回憶教學內容,除了多彩的畫面、優美的音樂外,實質性的課程內容所剩無幾,更談不上主動學習。這樣的信息技術教學,實質上是用“信息技術的葫蘆”賣“應試教育的酒”。在濃厚的傳統教學氛圍下,信息技術教學衍生出了新形式的滿堂灌,即“人灌”變成了“電灌”。
(3)過分依賴信息技術,缺乏情感交流。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作為傳遞教學內容的媒介和載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教師將自己的觀點、思想付諸于圖像、文字、動畫等形式,通過媒介傳遞給學生,而教師的態度、情緒、感情卻在傳輸中所剩無幾,這會導致師生關系的淡化和情感交流的匱乏。事實上,教學是一個互動過程,師生間不僅需要知識交流,更需要情感交流。信息技術教學的這種情感缺乏和示范效應的喪失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4)盲目使用,認識不到位。部分教師將信息技術教學盲目化,不論什么課程、什么內容都使用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在某些方面比其它教學手段有優勢,是教學手段的一種選擇,是對教學過程的一種補充。不管信息技術發展到什么水平,都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的課堂教學手段,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 問題解決對策
3.1 轉變教學觀念,培養信息時代的師生
加強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教師對信息技術技能的掌握程度已成為判定其能否作為信息時代合格教師的重要標準。教育職能部門應加大培訓力度,將信息技術基本技能的掌握作為教師資格考試內容的一部分,以此來促進教師提高自身素質。大、中專師范院校應加大師范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即加強對未來教師的培訓。
“一流的教育必須有一流的教師支撐”,信息技術教育不只要求教師掌握信息技術技能,更重要的是深刻理解現代教育本質。信息技術的運用不等于信息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方法、教學理論還沒有照搬照套的例子,教師要積極探索,將優秀的教育理論與現代教育技術相整合,尋求有助于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理論。以既能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又能充分發揮其教學評價、監督控制、師生情感交流功能的優勢,將新的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完美結合。
加強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教會學生甄別垃圾與有用信息,提高他們的免疫判斷力。同時,有必要開展一定的心理輔導工作,以教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避免網上沉溺現象的發生。
3.2 積極探索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現代化教學手段要有現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與之相配合,否則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樹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具有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動作用,教師的“教”最終要通過學生的認識活動來實現,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信息技術教學切忌不顧學生的反應而“滿堂灌”,因為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也為“滿堂灌”提供了條件。
信息技術教學中師生雙向交流十分重要。教師不能只顧自己埋頭苦講,要察言觀色,注意學生的反應,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可適時地提問質疑,可以組織課堂討論,還可以讓學生上臺操作演示,讓他們也能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信息技術教學要盡可能利用不同途徑來啟發學生的思維,把學生從書本的苦役中解脫出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只要能時時想到學生,并結合課程的特點,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教學的優勢,就能使課堂教學有聲有色。
3.3 多種教學方法相互補充,揚長避短
雖然信息技術與眾多其它教學方法相比,有著獨特的優點,但是對于總的學習目標和全體學生來說,不存在一種普遍優于其它手段的教學方法。最優教學方法的選擇往往是針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情境和學生的特點而定的。提倡信息技術教學,決不是要否定其它教學方法,而是應相互補充、取長補短。
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可以輔之以傳統手段。操作性比較強,或需要展示大量圖表,或要展示實驗過程的課程,使用多媒體教學十分有利,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同時,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形體語言對學生的感染作用。
3.4 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削弱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教學中,教師應以富有人格魅力和情趣的講解,通過師生間的情緒相互感染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這樣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并對學生心理產生正面效應,這是任何形式的電子媒體所不能替代的。
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不但不能削弱,而且還應進一步加強,否則會出現“學生看了很多、聽了很多,卻不知要學什么”的事與愿違的現象。即使到了利用信息技術能夠進行自動化教學的時候,教師的作用也絲毫不能減弱,教師要用更多的精力來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支持創新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深層次問題。
4 結語
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教育改革提供了可靠的支持。誠然,信息技術教育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有待改進與完善。應逐步健全信息技術教育機制,加大投入,解決信息技術教育現存問題,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教育的優勢,促進教育最優化。
參考文獻:
[1]什么是信息技術教育[DB/OL].http:///xhlp584211/blog/p_45/,2007.
[2]李春民,章承林.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湖北生態職業技術學院報,2006(2).
[3]程艷林,龐燕,詹健.網絡教育的利弊分析及對策探討[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4(6).
[4]丁愛萍.多媒體教學利弊談[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2).
[5]李桂霞.網絡教育的利弊分析[J].情報科學,2002(7).
[6]趙輝.淺談多媒體教學的利弊及其對策[J].科技文匯,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