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tloader及u-boot簡介
Bootloader代碼是芯片復位后進入操作系統之前執行的一段代碼,主要用于完成由硬件啟動到操作系統啟動的過渡,從而為操作系統提供基本的運行環境,如初始化CPU、堆棧、存儲器系統等。Bootloader 代碼與CPU 芯片的內核結構、具體型號、應用系統的配置及使用的操作系統等因素有關,其功能類似于PC機的BIOS程序。由于Bootloader和CPU及電路板的配置情況有關,因此不可能有通用的bootloader ,開發時需要用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移植。嵌入式Linux系統中常用的bootloader有armboot、redboot、blob、u-boot等,其中u-boot是當前比較流行,功能比較強大的bootloader,可以支持多種體系結構,但相對也比較復雜。Bootloader的實現依賴于CPU的體系結構,大多數bootloader都分為stage 1和stage2兩大部分。Bootloader的基本原理見參考文獻。u-boot是sourceforge網站上的一個開放源代碼的項目。它可對 PowerPC MPC5XX、MPC8XX、MPC82XX、 MPC7XX、MPC74XX、ARM(ARM7、ARM9、StrongARM、VxWorks、NetBSD、QNX、RTEMS、ARTOS、LynxOS等,主要用來開發嵌入式系統初始化代碼bootloader。軟件的主站點是[url]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u-boot[/url]。u-boot 最初是由denx的PPC-boot發展而來的,它對PowerPC系列處理器的支持最完善,對Linux操作系統的支持最好。源代碼開放的U-boot軟件項目經常更新。
?
?
?
u-boot系統啟動流程
大多數bootloader都分為stage1和stage2兩大部分,u-boot也不例外。依賴于CPU體系結構的代碼(如設備初始化代碼等)通常都放在stage1且可以用匯編語言來實現,而stage2則通常用C語言來實現,這樣可以實現復雜的功能,而且有更好的可讀性和移植性。
1 stage1 (start.s代碼結構)
u-boot的stage1代碼通常放在start.s文件中,它用匯編語言寫成,其主要代碼部分如下:
(1)定義入口。由于一個可執行的Image必須有一個入口點,并且只能有一個全局入口,通常這個入口放在ROM(Flash)的0x0地址,因此,必須通知編譯器以使其知道這個入口,該工作可通過修改連接器腳本來完成。
(2)設置異常向量。
(3)設置CPU的速度、時鐘頻率及中斷控制寄存器。
(4)初始化內存控制器 。
(5)將ROM中的程序復制到RAM中。
(6)初始化堆棧 。
(7)轉到RAM中執行,該工作可使用指令ldr pc來完成。
2 stage2 C語言代碼部分
lib_arm/board.c中的start_armboot是C語言開始的函數,也是整個啟動代碼中C語言的主函數,同時還是整個uboot(armboot)的主函數,該函數主要完成如下操作:
(1)調用一系列的初始化函數。
(2)初始化Flash設備。
(3)初始化系統內存分配函數。
(4)如果目標系統擁有NAND設備,則初始化NAND設備。
(5)如果目標系統有顯示設備,則初始化該類設備。
(6)初始化相關網絡設備,填寫IP、MAC地址等。
(7)進入命令循環(即整個boot的工作循環),接受用戶從串口輸入的命令,然后進行相應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