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S Sensor基礎知識
曝光時間以行長為單位; PCLK以Hz為單位;
行長以周期數為單位,幀長以行長數為單位;其中周期數就是頻率
T 周期以ms為單位;
f 頻率以Hz為單位;
f = 1 / T;
Vsync = Dummy Line = VTotal = VTS?= V_Size + V_Blank? ?// 幀長;??? 不占用曝光時間,但是會影響幀率(FPS)
Hsync =?Dummy Pixel = HTotal = HTS?= H_Size + H_Blank // 行長;??? 會增加曝光時間,會影響幀率(FPS)
FPS = PCLK / (VTS * HTS )// 計算FPS
T_Row = HTS / PCLK? // INT_Time 等于 1 的時候,此公式表示一行的曝光時間。
Exp = T_Row * INT_Time?// INT_Time 積分時間(曝光時間寄存器)
- 計算FPS可以通過修改 V_Total, H_Total 或者 降低 PCLK頻率(當HTS or VTS降低到極限之后,需要通過降低PCLK來達到降FPS的目的) 達到降幀的目的。
- Ob = Black Level 暗電流
- AE 主要控制Sensor Exp & Gain 這兩種寄存器
- Sensor自帶ISP,Mirror,Flip,WDR不做多的講解
補充:
integration? time 積分時間
當光源周期與integration time成整數倍時才不會產生flicker
integration time即積分時間是以行為單位表示曝光時間(exposure time)的,比如說INT TIM為159,就是指sensor曝光時間為159行,
兩者所代表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表示sensor的曝光時間,但是integration time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即以行為單位,而每行所占的絕對時間與pclk的時鐘頻率和每一行包含多少pclk(即行長)有關;而exposure time則是指sensor曝光的絕對時間,兩者換算的關系如下:
exposure time = integration time x 行長 /pclk 頻率
光源周期應該理解為光源能量周期,是交流電周期的兩倍(如交流電頻率為50hz,則光源能量周期為0.01s),步長所占絕對時間與光源能量周期相等。
flicker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逐行復位積分產生的,即幀內flicker,顯示時圖像出現明暗行交替的現象,主要是因為一幀內不同行雖然int tim 一致,但是因為積分起始位置不一樣,且室內人工光源的發光強度與交流電的頻率呈周期關系,導致不同行的受光量不一致,從而產生這種明暗行交替的現象,而且如果一幀所占時間不為光源能量周期的整數倍,可觀察到flicker不穩定,明暗行的相對位置不斷是變化的,就好像暗行在不斷向上移動一樣,如果能保證一幀所占絕對時間為光源能量周期的整數倍,filiker就可以穩定下來;
另一種情況是整幀復位積分方式產生的,即視頻瀏覽時,幀間閃爍,即不同幀明暗不一致,目前其消除方法是通過調節glb gain值來改善
GLB GAIN就是全局增益,是調節圖像的整體亮度的GAIN值,而R/B/G GAIN是AWB中用到的概念,針對三原色分別進行調節,是為了調整色偏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