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中國最想發展的科技產品是什么?那必須是芯片,特別是2018年中興事件、2019年華為事件之后,國內的芯片產業就徹底地火爆了起來。
按照數據顯示,截止至2020年10月份,國內已經有27萬家芯片企業,2020年這一年就新增了5萬多家,說是全民造芯也不為過。
當然,芯片是一個門檻高,周期長,技術要求高,資金需求大的行業,很難有所謂的彎道超車,甚至需要幾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才會有成果。
所以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國產CPU最強的還是那些努力了好多年的企業們,新進入的企業們暫時還沒有太大的成果呈現出來,影響的更多的是之后的五年、十年,甚至更久遠的時間。
所以目前說國產CPU(CPU主要指電腦芯片),主要還是指現在的6大品牌,分別是華為鯤鵬、飛騰、申威、龍芯、兆芯、海光。
那么這6大品牌的芯片目前表現如何?一張圖就能夠讓大家看出這6大品牌的實力。如上圖所示,從工藝來看,華為鯤鵬最強,2019年就達到了7nm,而龍芯、申威相對落后一些,還是在28nm。
而從性能來看,由于架構的不同,所以也不好直接對比,畢竟有些采用的是ARM架構,有些是X86,還有MIPS、alpha架構,簡單指令集,復雜指令集,還真不好說,不過總體來講,與國外頂尖CPU,還是有差距的。
而有意思的是,這6大品牌,形成了3大路線,這三大路線也是當前CPU界最典型的3大路線,偏偏國內都能夠找到原型。
第一條是IP內核授權模式,兆芯、海光就是這一種,基于X86授權來開發自己的芯片,速度快,成本低,自主可控性稍差一些。
第二條就是指令集架構授權模式,飛騰、華為就是這一種,基于ARM授權開發自己的芯片。而第三條路則是授權+自主研制的模式,主要是龍芯、申威,早期使用國外的指令集授權,后來自己開發,完全自主可控,但是難度最大。
當然,由于國產CPU都還在路上,都沒有到達終點,且大家也各有側重點,所以并不能說哪一個品牌就最好,哪一種路線最好,只要能夠為中國芯做貢獻,就都是大家應該支持的。
只希望這6大中國芯,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能夠發展更為迅速,努力地追上國外頂尖水平,提高自給率,那才是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