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載redis包(此處可到官網查看,有相應的命令)
wget http://download.redis.io/releases/redis-5.0.3.tar.gz
2、解壓之后,并進行make編譯
- tar xzf redis-5.0.3.tar.gz -C /usr/local/
- cd /usr/local/redis-5.0.3/
- make
- 如果出現如上問題,則說明需要安裝gcc環境,如果gcc環境正常基本是不會有這個問題的
- 如果出現如上問題,則需要執行 make MALLOC=libc 命令
3、安裝
- 執行命令make install
- 至此,redis安裝成功,然后進入部署階段
4、部署
- 后臺啟動redis服務
a),首先編輯conf文件,將daemonize值改為yes(后臺運行)
b),再次啟動redis,并指定配置文件 -
啟動客戶端,檢測redis是否能用
5、本地客戶端連接
- 修改config文件
a),bind字段默認為: bind 127.0.0.1 這樣只能本機訪問redis,若允許遠程主機訪問,可注釋掉bind行 或者 將bind 127.0.0.1改為: bind 0.0.0.0
b),protected-mode 改成no - 設置密碼
- 重啟redis
- 連接客戶端
另附一些配置文件說明
daemonize yes #以后臺daemon方式運行redis
pidfile "/var/run/redis.pid" #redis以后臺運行,默認pid文件路徑/var/run/redis.pid
port 6379 #默認端口
bind 127.0.0.1 #默認綁定本機所有ip地址,為了安全,可以只監聽內網ip
timeout 300 #客戶端超時設置,單位為秒
loglevel verbose #設置日志級別,支持四個級別:debug、notice、verbose、warning
logfile stdout #日志記錄方式,默認為標準輸出,logs不寫文件,輸出到空設備/deb/null
logfile "/usr/local/logs/redis/redis.log" #可以指定日志文件路徑
databases 16 #開啟數據庫的數量
save 900 1
save 300 10
save 60 10000
創建本地數據庫快照,格式:save * *
900秒內,執行1次寫操作
300秒內,執行10次寫操作
60秒內,執行10000次寫操作
rdbcompression yes #啟用數據庫lzf壓縮,也可以設置為no
dbfilename dump.rdb #本地快照數據庫名稱
dir "/usr/local/redis/var/" #本地快照數據庫存放目錄
requirepass 123456 #設置redis數據庫連接密碼
maxclients 10000 #同一時間最大客戶端連接數,0為無限制
maxmemory 1024MB #設定redis最大使用內存,值要小于物理內存,必須設置
appendonly yes #開啟日志記錄,相當于MySQL的binlog
appendfilename "appendonly.aof" #日志文件名,注意:不是目錄路徑
appendfsync everysec #每秒執行同步,還有兩個參數always、no一般設置為everysec,相當于MySQL事物日志的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