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X 語法的轉化過程 (了解)
演示 : babel中文網試一試 let h1 =
- JSX 僅僅是createElement() 方法的語法糖 (簡化語法)
- JSX 語法 被 @babel/preset-react 插件編譯為 createElement() 方法
- React 元素:是一個對象,用來描述你希望在屏幕上看到的內容
- React 元素 最后 被
ReactDOM.render(<Child/>,document.getElementById('root'))
渲染顯示到頁面
[外鏈圖片轉存失敗,源站可能有防盜鏈機制,建議將圖片保存下來直接上傳(img-9hqEG5rw-1596329786917)(C:/Users/wangyu123/Desktop/新建文件夾/面試題/md-imgs/jsx.png)]
- 演示:
render () {const el = <h1 className='greeting'>Hello JSX</h1>console.log(el);return el
}react更新機制
簡化 : 虛擬DOM
然后呢??
1. jsx => 虛擬DOM => 真實的DOM
2. jsx數據發生變化 => 新的虛擬DOM
3. 新的虛擬DOM 和 舊的虛擬DOM對比 => 通過Diff算法找到有差異的地方 => 更新1步驟的真實的DOM
組件更新機制
- setState 的兩個作用
- 修改state
- 重新調用render , 更新組件(UI)
- 過程 : 父組件重新渲染時, 也會重新染當前組件子樹
[外鏈圖片轉存失敗,源站可能有防盜鏈機制,建議將圖片保存下來直接上傳(img-l4SpZboe-1596329786920)(C:/Users/wangyu123/Desktop/新建文件夾/面試題/md-imgs/更新機制.png)]
演示代碼 :
- App > P1+P2> C1+C2
//2. 類組件
class App extends React.Component {state = {}render() {return (<div style={{ background:'pink', display:'flex' }}><P1></P1><P2></P2></div>)}
}
class P1 extends React.Component {render() {return (<div style={{ background:'red',flex:1 }}><p>P1</p></div>)}
}
class P2 extends React.Component {state = {name :'zs'}render() {return (<div style={{ background: 'skyblue',flex:1 }}><p onClick={this.handle}>P2- { this.state.name }</p><C1></C1><C2></C2></div>)}handle = () => { this.setState({name : 'ls'})}
}
class C1 extends React.Component {render () {console.log('child1 更新了');return (<div style={{background:'yellow' }}><p>child1</p></div>)}
}
class C2 extends React.Component {render () {console.log('child2 更新了');return (<div style={{background:'lime' }}><p>child2</p></div>)}
}
- 這樣效果是出來了,但是它確實有很嚴重的性能問題, 因為子組件都沒有任何變化,如果重新渲染,那么就會重新調用render() 渲染頁面, 有損性能
- 所以需要進行處理 組件性能優化
組件性能優化
優化1: 減輕 state
- 原則 : state 中 只存儲跟組件渲染相關的數據 (比如 : count / 列表數據 等)
- 不用做渲染的數據 不要放在 state 中, (比如 定時器 id )
// 定時器的 timerId 就 不需要放到state 中,, 只是用來清除 定時器, 和渲染無關componentDidMount() {// timerId存儲到this中,而不是state中this.timerId = setInterval(() => {}, 2000)}componentWillUnmount() {clearInterval(this.timerId) }
優化2 : 避免不必要的重新渲染
- 組件更新機制 : 父組件更新會引起子組件也被更新
- 問題 : 子組件沒有任何變化時, 也會重新渲染
- 如何避免不必要的重新渲染呢 ?
- 解決方式 : 使用 鉤子函數` shouldComponentUpdate(nextProps, nextState)
- nextProps : 最新的屬性
- nextState : 最新的狀態
- 場景 : 比較更新前后的 state 或者 props 是否相同, 來決定是否 更新組件
- 作用 : 通過返回值 決定該組件是否需要重新渲染, 返回true ,表示重新渲染, false 表示不重新渲染
- 觸發時機 : 更新階段的鉤子函數, 組件重新渲染 前 執行
- 順序 : shouldComponentUpdate() ==> render() ==> componentDidMount()
- 演示 : 點擊父組件的計算器的數據count
// 演示1 : 子組件里 通過 shouldComponentUpdate() { return true or false } - true-更新- false-不更新// 演示2 : 獲取 父傳過來的屬性, 奇數更新,偶數不更新, shouldComponentUpdate(nextProps,nextState)- nextProps : 最新的屬性- nextState : 最新的狀態- if(nextState.count % 2 == 0) {return false }else { return true}// 演示3 : 就一個組件里有number 值, 點擊產生隨機值, 比較前后生成的隨機值是否一致,不一致就更細, 一致就不需要更新
// count : Math.floor(Math.random()*3)shouldComponentUpdate(nextProps,nextState) {// 上一個的值 最新的值console.log(this.state.count === nextState.count)// 本次的 nextState.number// 上一次的 this.state.number// 或者 通過 if..else..判斷 return this.state.count !== nextState.count}
優化3 : 純組件 - PureComponent
- 純組件
- 作用 : 自動實現了 shouldComponentUpdate() 鉤子函數, 不需要再手動對比更新前后的props 或者 state , 來阻止不必要的更新了
- 原理 : PureComponent 內部, 會別對比更新前后的props 以及更新前后的state , 只要有一個不同, 就會讓組件更新, 只有在兩者都相同的情況下, 才會阻止組件更新
class Hello extends React.PureComponent {}
// 把那個方法 shouldComponentUpdate() 刪除掉, 已經 PureComponent已經封裝好了
PureComponent 內部原理
參考 : API Reference => React => React.PureComponent
-
PureComponent
-
說明 : PureComponent 內部會比較更新前后的 props 和 state 分別進行淺對比
-
對于簡單/值類型來說, 比較兩個值是否相同 (直接賦值即可, 沒有坑)
// 將 React.Component 替換為: React.PureComponent
class Hello extends React.PureComponent {state = {// number 就是一個普通的值類型的數據number: 0}handleClick = () => {const newNumber = Math.floor(Math.random() * 3)console.log(newNum);// 對于 值類型 來說,沒有任何坑,直接使用即可// 更新前的 number:0// 更新后的 number:2// PureComponent 內部會進行如下對比:// 更新前的number === 更新后的number// 如果這兩個值相同,內部,相當于在 shouldComponentUpdate 鉤子函數中返回 false ,阻止組件更新。// 如果這兩個值不同,內部,相當于在 shouldComponentUpdate 鉤子函數中返回 true ,更新組件。this.setState({number: newNumber})}render() {return (<div><h1>隨機數:{this.state.number}</h1><button onClick={this.handleClick}>隨機生成</button></div>)}
}
- 對于引用類型來說, 只比較對象的引用(地址) 是否相同
- 造成的結果 : 對象里 的數據變化,不更新
const { obj } = this.statelet newNum = Math.floor(Math.random() * 3)
console.log(newNum);// 雖然value 值 也可以從 react-dev-tools 里調試 value值確實都變了,但是 obj 一直沒有變
obj.value = newNumthis.setState({obj
})
- 正確做法 : 根據現有狀態生成一個新對象, 然后再更新狀態
const newObj = {...this.state.obj} // 創建一個新對象
newObj.value = Math.floor(Math.random() * 3)
this.setState({obj: newObj
})
- 正確做法說明:
- 在 PureComponent 中 使用引用類型 的狀態時, 應該每次都創建一個新的狀態, 而不是直接修改當前狀態
- 因為PureComponent 是淺對比, 所以,如果直接修改當前對象中的屬性, 會造成: 對象中的值變了, 但是引用地址沒有改變, 而導致組件不會被更新, 這樣的話就出現bug了
- 注意 , 在 React 中, ( 不管是PureComponent 還是 Component ) , 都不要直接修改引用類型的狀態值, 而是要創建一個新的狀態, 修改新的狀態,然后再更新
在 React 組件 中更新應用類型的狀態
- 文檔 : 不可變數據的力量
- 注意 : 對于引用類型的狀態來說, 應該創建新的狀態, 而不要直接修改當前狀態
- 原則 : 狀態不可變!!! 數據不要變, 直接創建新的
- 對象狀態 :
// 對象
state = {obj : {value : 123}
}//ES5
// 新加 之前的值 修改內容
const newObj = Object.assign( {}, this.state.obj, {value : '新的值'} )
this.setState({obj:newObj
})
// es6
this.setState({obj : {...this.state.obj, value: '新的值'}
})
- 數組狀態
// 數組:
state = {list: ['a', 'b']
}// ES5:
this.setState({list: this.state.list.concat([ 'c' ]) // ['a', 'b', 'c']
})// ES6:
this.setState({list: [...this.state.list, 'c']
})// 刪除數組元素:[].filter()
虛擬DOM的真正價值
- 虛擬 DOM 的真正價值從來都不是性能。
- 真正的價值:虛擬DOM 能夠讓 React 擺脫瀏覽器的限制(束縛)。也就是,只要能夠運行JS代碼的地方,就能夠運行 React。
- 跨平臺
- JSX => 虛擬DOM => react-dom => DOM 元素=> 瀏覽器
- JSX => 虛擬DOM => React-Native => ios和安卓的元素 => 移動混合開發
- JSX => 虛擬DOM => 工具 => VR
React 組件
(state, props) => UI
路由基礎
路由介紹
- 路由 : 就是一套映射規則, 是url中
哈希值
與展示視圖
之間的一種對應關系 - 為什么要學習路由 ?
- 現代的前端應用大多都是 SPA(單頁應用程序),也就是只有一個 HTML 頁面的應用程序。
- 因為它的用戶體驗更好、對服務器的壓力更小,所以更受歡迎。
- 為了有效的使用單個頁面來管理原來多頁面的功能,前端路由 應運而生。
- 使用React路由簡單來說,就是配置 路徑 和 組件(配對)
spa缺點1. 學習成本大 學習路由2. 不利于SEO
基本使用
- 安裝 :
yarn add react-router-dom
// 1 導入路由中的三個組件
import { BrowerRouter , Link, Route } from 'react-router-dom'const Hello = () => {// 2 使用 BrowerRouter 組件包裹整個應用(才能使用路由)return (<BrowerRouter><div><h1>React路由的基本使用:</h1>{/* 3 使用 Link 組件,創建一個導航菜單(路由入口) */}<Link to="/first">頁面一</Link>{/* 4 使用 Route 組件,配置路由規則以及要展示的組件(路由出口) */}<Route path="/first" component={First} /></div></BrowerRouter>)
}
常用組件的使用介紹
- 引入的三個組件
// HashRouter => 哈希模式 => 帶 # => 修改的是 location.hash
import { HashRouter , Link, Route } from 'react-router-dom' //帶#
// BrowserRouter => history模式 => 不帶 # => 修改的是 location.pathname
import { BrowserRouter , Link, Route } from 'react-router-dom' //不帶#
- BrowserRouter 組件 : 使用 Router 組件包裹整個應用 (才能使用路由)
- Link 組件 : 創建一個導航菜單 (路由入口)
- 最終會生成一個a標簽, 通過 to 屬性指定 pathname(history /) 或 hash(哈希模式 #)
- Route 組件 : 用來配置路由規則和要展示的組件 (路由出口)
- path : 配置路由規則
- component : 指定當前路由 規則匹配時要展示的組件
- Route 組件放在哪, 組件內容就展示在哪, 并且每一個路由都是一個單獨的Route組件
路由的執行過程
- 當點擊 Link 的時候,就會修改瀏覽器中的 pathname
- 只要 瀏覽器地址欄中的 pathname 發生改變,React 路由就會監聽到這個改變
- React 路由監聽到 pathname 改變后,就會遍歷所有 Route 組件,分別使用 Route 組件中的 path 路由規則,與當前的 瀏覽器地址欄中的pathname進行匹配
- 只要匹配成功,就會把當前 Route 對應的組件,展示在頁面中
- 注意:匹配時,不是找到第一個匹配的路由就停下來了。而是: 所有的 Route 都會進行匹配,只要匹配就會展示該組件。
- 也就是說:在一個頁面中,可以有多個 Route 同時被匹配
使用 Switch 組件 ,匹配一個
{/* Switch 只會讓 組件顯示出來一個 */}
<Switch><Route path="/one" component={One}></Route><Route path="/two" component={Three}></Route><Route path="/two" component={Two}></Route>
</Switch>
編程式導航
-
改變入口的三種方式 :
-
手動輸入
-
聲明式導航 : (html)
- 編程式導航 : 通過js代碼來實現的跳轉/返回 (js)
-
編程式導航 :
-
可以通過props 拿到 跳轉和返回的方法
-
正常的組件, 打印 props => 默認是 一個空對象 {}
-
凡是參與
路由匹配
出來的組件 , 路由都會給他們傳入三個屬性 history, location, match -
history : (主要用來編程式導航)
- push() 跳轉到另外一個頁面 push(path,state)
- goBack() 返回上一個頁面
- replace() 跳轉到另外一個頁面
-
location : (位置路徑的)
-
pathname : 路徑
- state : 通過跳轉傳遞的數據
-
match : 獲取參數
- params : 可以拿到動態路由里的參數 params : {id : 123}
* - push() 跳轉到另外一個頁面* - goBack() 返回上一個頁面* - replace() 跳轉到另外一個頁面** - push 和 replace 區別* - push() 跳轉 - 記錄訪問的歷史 (可逆)* - replace() 跳轉 - 不記錄訪問的歷史 (不可逆)* One : <button onClick={this.jump}>跳轉到two</button> 演示* Two : <button onClick={this.back}>返回到One</button> 返回
備
HashRouter 傳參的方式和 BrowserRouter 傳參的方式不一樣this.props.history.push({pathname: '/pay',state: {name: 'zs'}})
默認路由 - 根路徑 /
- 默認路由地址為:
/
- 默認路由在進入頁面的時候,就會自動匹配
{/* / 表示默認路由規則 */}
<Route path="/" component={Home} />
匹配模式
問題:當 Link組件的 to 屬性值為 “/login”時,為什么 默認路由
/
也被匹配成功?
- 默認情況下,React 路由是: 模糊匹配模式
- 模糊匹配:只要 pathname 以 path 開頭就會匹配成功
- path 代表Route組件的path屬性
- pathname 代表Link組件的to屬性(也就是url中 location.pathname)
- 精確匹配:只有當 path 和 pathname 完全匹配時才會展示該路由
- 解決辦法 : 給 Route 組件添加 exact 屬性,讓其變為精確匹配模式
// 添加 exact 之后, 此時,該組件只能匹配 pathname=“/” 這一種情況
<Route exact path="/" component=... />// 再演示 : /one/two/three
重定向
- 需求 :
使用 重定向 '/' => '/one'
- 方式1 : render-props
<Route exact path='/'render={ () => {return <Redirect to='/one' />}
}></Route>
- 方式2 - children
<Route exact path='/'><Redirect to='/one' />
</Route>
路由兩種模式的說明
哈希模式
1. 訪問路徑 : http://localhost:8080/#/one http://localhost:8080/#/two2. 服務器接收到的 (服務器是不會 接收 # 后面的內容的)3. 不管訪問的路徑是什么樣的 http://localhost:8080 ==> 服務器返回的默認 的就是 index.html4. 后面的 /one 和 /two 由路由來使用, 根據路由匹配規則找到對應的組件顯示
5. 哈希模式 不管是 開發階段還是發布階段,都是沒有問題的
history 模式
1. 訪問路徑 : http://localhost:8080/one http://localhost:8080/two2. 服務器接收到的 http://localhost:8080/one 和 http://localhost:8080/two但是,/one 和 /two 這個路徑是不需要服務器端做任何處理的。
3. http://localhost:8080/getNewshttp://localhost:8080/detail 它們都是 接口地址 , 后面遇到 類似 /one 和 /two 都會以為是接口 是要返回數據的呢?
3. 所以,應該在服務器端添加一個路由配置,直接返回 SPA 的 index.html 頁面就行啦。
4. 類似處理app.get('/getNews', (req,res) => {// 根據 res 返回 對應的數據res.json { ..... }})app.get('/detail', (req,res) => {// 根據 res 返回 對應的數據res.json { ..... }})// 最后 額外再多加一個, 專門用來返回 index.htmlapp.use('*', (req,res) => {res.sendFile('index.html')})
總結 :
history模式 :
- 開發階段 : webpack腳手架已經處理好了,
- 發布階段 : 服務器是公司的服務器, 可能就會報錯
- 我們要做的就是`告訴后臺`,我們使用的 是 history模式,讓他專門處理一下,就可以了
- 如果后臺不給處理,或者處理不好, 我們就使用 `哈希模式`
類似 /one 和 /two 都會以為是接口 是要返回數據的呢?
3. 所以,應該在服務器端添加一個路由配置,直接返回 SPA 的 index.html 頁面就行啦。
4. 類似處理
app.get(’/getNews’, (req,res) => {
// 根據 res 返回 對應的數據
res.json { … }
})
app.get(’/detail’, (req,res) => {
// 根據 res 返回 對應的數據
res.json { … }
})
// 最后 額外再多加一個, 專門用來返回 index.html
app.use('*', (req,res) => {res.sendFile('index.html')
})
#### 總結 : ```js
history模式 :
- 開發階段 : webpack腳手架已經處理好了,
- 發布階段 : 服務器是公司的服務器, 可能就會報錯
- 我們要做的就是`告訴后臺`,我們使用的 是 history模式,讓他專門處理一下,就可以了
- 如果后臺不給處理,或者處理不好, 我們就使用 `哈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