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滴滴“崩了”一夜后,剛過去不到一周時間,互聯網“崩了”連續劇又迎來了續集。
就在剛剛,也是晚間時分,網友曝出騰訊視頻崩了,不能追劇了。接著,騰訊視頻官方便現身回應,坐實了傳聞。
還是同樣的味道:致歉,表態雙連擊,宣稱正在加緊修復,各項功能都在逐漸恢復中,要用戶耐心等待。
稍微留心一點就會發現,近些日子互聯網公司似乎患上了某種魔怔,頻頻因“崩了”上熱搜。
語雀崩完阿里崩,阿里崩完滴滴崩,滴滴崩完騰訊崩…頗有一種互不相讓,競相比“崩”的味道。
惹得吃瓜群眾現在茶余飯后的話題,都變成了“你猜下一個崩的會是誰?”
這不由得叫人生疑:“崩了”連續劇在過去那些年,是極其罕見的。按說技術發展,它是越來越進步,穩定性可靠性越來越好,問題應該越來越少才對。那現實情況為何卻是每況愈下,越來越糟呢?
有一種比較流行的分析指出,一切或許要從這幾年轟轟烈烈的“降本增效”說起,直白點說,裁員或是導致惡果頻現的最直接原因。
所以,有網友直言不諱地發問:裁員浪潮還要繼續嗎?并暗示,裁員大潮中,錯誤的優先拿中年人當“成本”開刀,是本系列連續劇的罪魁禍首。
35歲裁員危機也頻頻出現,惹得人心惶惶。
近年來,受經濟大環境下行以及業績增長壓力的影響,一些公司一而再再而三在“降本增效”的口號掩護下開“猿”節流。
而老板們在盤算裁員對象時,往往先從所謂的“非營收部門”、“純支出部門”開刀,像互聯網公司,保障系統穩定運行的運維團隊通常就被視作負擔而被優先裁掉。
還有一種分析認為,裁員過后,留在崗位上的技術人員缺乏過硬實戰經驗,也是故障發生后遲遲無法恢復的重要原因。
以上分析又回到了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傳統軟件開發對人過度依賴。裁“猿”不斷,而實際上目前軟件開發行業人才短缺現象嚴重;開發人員能力參差不齊,企業想要打造自己成熟的開發團隊難上加難。因此,企業需要改變傳統開發模式,借助標準化的軟件開發工具解決人的供需問題、能力問題。飛算SoFlu軟件機器人是一款能夠通過與人協同,自動完成軟件前端開發、后端開發、測試、運維的軟件機器人。它改變了原來手工編碼的作業模式,通過可視化拖拽方式以及參數配置就能實現等同于編寫復雜代碼的業務邏輯,在設計業務邏輯時就完成了微服務應用開發,實現“軟件開發,十倍提效”。
降低開發成本
配置即開發、所見即所得。平臺提供可視化的開發環境、豐富的開發組件及多種案例模板,降低了應用軟件的開發難度,用戶無需從零開始,節省大量重復開發工作量。還可以通過模板和預設樣式等方式,加速開發流程。開發人員可以選擇現有的模板或預設樣式,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修改和定制,快速創建符合要求的接口。作為飛算SoFlu軟件機器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FuncGPT(慧函數)也是一大特色功能,它支持所有類型函數創建,通過自然語言描述Java函數需求,實時生成高質量、高可讀性的Java函數代碼。生成代碼可直接復制到IDEA,或一鍵導入Java全自動開發工具函數庫。
為開發者提供全棧式全流程軟件開發的最佳體驗。通過AI工具賦能,開發人員也可以解放自己,從重復造輪子的工作中解脫出來,站在更高的角度深入思考問題,從“程序員”變成“架構師”,從“寫代碼”變成“設計程序”,徹底釋放每個開發者的創新潛能。
打破溝通隔閡
傳統的軟件定制開發環節中,需求方往往會提一大堆業務流程、數據收錄、界面設計等要求。經驗豐富的技術員能理解甲方的業務流程,用正確的邏輯完成開發。而欠缺業務經驗的技術員則照著“單子”來開發,這種粗暴的方式往往也埋下了不少系統邏輯不自洽、出bug、流程不通等隱患。技術方不懂業務怎么運轉,需求方不懂系統語言和邏輯,雙方存在認知和溝通隔閡。
提高應用實施、漏洞排查和修復效率
也是因為可視化、交互化、簡潔的平臺界面,應用開發者能更高效地實施開發,不用對著滿滿一屏幕的黑底白碼埋頭苦干。同樣地,排查及修復bug的效率也因信息簡化了而更容易提高效率。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曾表示:“從軟件工程的角度考察,飛算SoFlu軟件機器人的價值在于通過標準化、自動化的流程,代替大量重復繁瑣的底層手工作業,降低了從開發、測試到運維的門檻,將敏捷管理制度落地,把技術經驗沉淀在企業,形成良性循環復用,從而全面提升企業IT生產力,幫助企業做到降本增效,達到提升軟件開發效率,提升軟件業創新速度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