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商業評論/原創】
自AI大模型技術實現突破以來,即引發一場終端革命,關于下一個智能終端入口,或者說關于下一代計算平臺,市場有過很多“狼來了”的聲音,大家紛紛猜測,在智能手機之后,究竟誰有資格“繼承”這一身份地位。
數據不會說謊。
根據IDC、Counterpoint等機構數據,2025年全球AR+AI眼鏡出貨量預計達1451.8萬臺,同比增長42.5%。
在中國市場,IDC預測2025年中國智能眼鏡出貨量將突破290萬臺,同比增幅超121%;作為對比,今年二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了4%。
因此,在眾多處于競爭地位的終端形態中,AR眼鏡被視作AI大模型的最佳落地載體之一。
這一共識推動行業迅速升溫,自去年起,已有“百鏡大戰”之勢逐漸形成。
而在“百鏡大戰”中勝出的雷鳥創新等品牌都將參加今年的IFA(德國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
要知道,每年的IFA都是科技行業的風向標,匯聚全球消費電子企業,不僅是對行業趨勢的集中展示,更是洞察技術融合與市場變革的關鍵窗口。
2025年,是AR眼鏡各大玩家“破局之年”,想要進一步搶占消費者心智,強化龍頭地位,必須“搞波大的”。
有意思的是,就在9月5日IFA期間,AR眼鏡出貨量全球第一的品牌,雷鳥創新,官宣與擁有百年歷史的丹麥殿堂級音響Bang & Olufsen達成全球長期技術合作,B&O將為雷鳥旗下新品提供專業音頻調校能力“Audio by Bang & Olufsen”。
這可是消費級AR發展史上首次有頂級音頻品牌深度介入,Bang&Olufsen更是“音響界勞斯萊斯”的存在。
二者此刻攜手,意味著什么?
01 Bang&Olufsen,音響界勞斯萊斯是什么來頭?
在消費電子領域,若以“奢華”為尺度衡量音響品牌,丹麥的Bang & Olufsen(B&O)無疑是站在金字塔頂端的名字。
創立于1925年,B&O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史,幾乎等同于一部高端音響工業的設計美學與聲學技術演進史。
B&O的品牌地位建立于對兩個維度極致的追求:工業設計與聲學技術。
早在多數品牌仍執著于純技術性能時,B&O就確立了與外部設計師合作的模式,賦予設計師極高自由度,將產品視為“可聽的雕塑”。基于這種策略,品牌多款產品成為工業設計典范,被MoMA(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成為少數享有此殊榮的音響品牌。
在聲學領域,B&O同樣不以妥協著稱。
B&O產品采用頂級用料與精密聲學結構,目標客群聚焦高凈值用戶,因此在歐洲、北美及亞洲市場擁有極高的品牌忠誠度。
值得注意的是,B&O很早就意識到跨界合作是提升品牌價值與維持高端形象的關鍵路徑。
不僅為奧迪等豪華汽車品牌提供定制音響解決方案,也與法拉利、圣羅蘭、巴黎世家等奢侈品牌推出聯名產品,持續強化其“奢華符號”的屬性,被稱為“富豪家庭的音響標配”。
盡管定位高端,B&O并非固步自封。
從其近期戰略中可清晰看出,品牌正不斷調整業務重心來應對市場變化。根據2025財年Q4財報,B&O營收達6.8億丹麥克朗(約合6.5億元人民幣),超出市場預期,毛利率創下55.8% 的歷史新高,反映出強大的品牌溢價與成本控制能力。
為了更聚焦于消費電子及新興場景的聲學技術拓展,B&O曾做出重大戰略調整,將汽車音響業務出售給哈曼(Harman)。
如今,在品牌即將邁入百年之際,B&O選擇與雷鳥創新的合作,應該是對未來音頻技術應用場景的一次關鍵卡位。
AR眼鏡可能作為下一代計算平臺的關鍵形態,而其真正的體驗突破不單單依賴于視覺,而是多感官的虛實融合。傳統AR眼鏡音頻常被詬病為“能聽個響”,這正是B&O的機會所在。
正如流媒體改變了音樂的分發與消費方式,AR技術也將重塑聲音的呈現與交互形態。空間音頻、頭部追蹤、定向聲場等技術,將使聲音從“播放”演進為“塑造環境”。B&O必須進入這一新興硬件入口,才能確保其聲學技術在未來仍占據領導地位。
那么,都是AR眼鏡,B&O為何選擇了雷鳥創新?
02 音響貴族,為何選擇雷鳥創新?
在消費電子領域,跨界合作常見,但頂級音響品牌與AR科技企業的深度聯姻卻意味深長。
B&O的選擇,建立在對合作伙伴市場地位的嚴格篩選中。
雷鳥創新并非新興玩家,而是連續三年半位居中國AR市場銷量第一的頭部企業。
根據CINNO Research國內消費級AI/AR市場報告,2025年上半年,雷鳥創新在AI/AR眼鏡銷量市場份額高達39%,呈現“斷崖式領先”。同年618促銷期間,雷鳥全周期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攀升至52%,銷量同比增長3.36倍,包攬京東、天貓XR行業雙平臺銷量冠軍。
根據Counterpoint 全球XR市場追蹤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雷鳥創新以39%的市場份額,首次登上全球第一。
選擇雷鳥創新的理由,或許還因為雙方“靈魂契合”。
B&O的核心訴求是聲學體驗的極致化,而雷鳥恰是AR行業中最早重視音頻技術、并持續投入的品牌之一。
早在2022年,雷鳥Air 1S就成為中國首款獲得中國電子音響行業協會“金耳朵優選”認證的眼鏡類產品,此后多代Air系列產品均延續這一認證。
況且,雷鳥在音頻領域的創新并非淺嘗輒止。
2023年,推出“相位消除技術”和“輕語模式”,通過DSP算法更新大幅降低漏音,解決AR眼鏡在公共場合的隱私痛點;2024年,Air 2s行業首發對稱式音頻結構設計,搭載4顆全頻揚聲器單元,實現0.7mm大沖程,帶來更強的解析力和低頻表現;2025年發布的V3眼鏡,采用3D結構堆疊技術平衡體積與音質,并與AAC聯合開發定制揚聲器,通過QQ音樂臻品音質2.0認證,音質表現對標千元級開放式耳機。
這些技術迭代表明,雷鳥早已將音頻視為與顯示、交互并列的核心體驗維度,與B&O“只做最好的產品”的理念高度契合。
其次,B&O青睞的不僅是雷鳥的音頻積累,更是其完整的技術架構與商業化能力。
雷鳥是業內唯一擁有核心光學全鏈路自研及量產能力的AR企業,其光波導設計、MicroLED光引擎均處于行業領先水平。
更重要的是,雷鳥展現了將技術轉化為市場爆款的能力。
Air系列通過持續迭代,將消費級AR眼鏡價格下探至2000元以內,大幅降低用戶門檻;而V3系列占據25年一季度AI拍攝眼鏡品類95%以上的份額,精準切中第一視角拍攝需求;同時,與阿里云、高通等企業合作,推動AI大模型與AR眼鏡的端側融合,實現“無需手機獨立運行”。
這種“技術-產品-市場”的正向循環,為B&O提供了規模化落地其聲學技術的可靠平臺。
可以說,B&O與雷鳥的合作,是音響貴族與AR領軍者基于互補優勢的戰略選擇。
03 強強聯合創造下一代計算平臺?
站在AR眼鏡“破局之年”的節點往回看,在AR眼鏡的競爭叢林中,視覺技術一直是焦點戰場——光波導、FOV視場角、屏幕亮度等參數占據著宣傳頁的顯要位置。然而,一個關鍵體驗維度長期被忽視:音頻。
直到百年聲學巨頭B&O與全球AR領軍品牌雷鳥創新宣布合作,行業才意識到,真正的沉浸感,是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交響。
對B&O而言,跨界AR是其布局下一代硬件入口的戰略必然,智能眼鏡正加速成為AI與空間計算技術的關鍵載體。
B&O需超越傳統家用與車載音響的邊界,將聲學技術植入新形態硬件,以確保在音頻消費場景變遷中保持領導力。
雷鳥作為連續三年中國市場第一的AR品牌,擁有成熟的硬件落地能力和用戶基礎,成為B&O探索“空間聲場”的理想伙伴。
對雷鳥而言,B&O的聲學賦能是其實現差異化競爭、拉升品牌定位的關鍵一步。
盡管雷鳥早已重視音頻體驗,但與B&O的合作將一次性補齊音頻短板,使產品從“參數領先”躍升至“體驗完整”。
更重要的是,B&O的奢華基因為雷鳥提供了品牌向上的跳板,推動AR眼鏡從“極客玩具”轉向“高端生活方式產品”。
雙方合作的影響力將遠超產品本身,為AR行業帶來多重變革。
首先,競爭維度升級。從“光學參數比拼”轉向“綜合體驗競爭”。音頻成為與視覺并重的核心體驗維度,技術壁壘從單一顯示技術擴展到聲學、AI交互與生態整合。
其次,生態拓展加速。隨著B&O的品牌號召力,可能吸引更多高端開發者與內容創作者關注AR生態,推動優質視聽內容誕生,與B&O的合作有望打開高端消費市場與跨界應用場景。
此外,消費市場或將認知重塑。通過將AR眼鏡與“奢華聲學體驗”綁定,加速破圈滲透,消費者對AR眼鏡的價值感知,從科技配件轉向高端生活方式工具,而高端化體驗升級將進一步刺激市場增長。
實際上,下一代計算平臺的競爭,本質上是人類感官體驗數字化競賽。
正如雷鳥創新CEO李宏偉曾言:“它不是在替代手機,而是在創造人類與數字世界交互的新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