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日,音樂行業掀起了一陣關于一支名為“The Velvet Sundown”(天鵝絨落日)樂隊的新聞熱潮。原因何在?這支樂隊很可能并非真正的樂隊,其音樂也或許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共識認為,這幾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本文將探討圍繞這支“樂隊”的爭議,反思其可能帶來的影響,并探討音樂等創意行業可采取哪些措施,以減緩AI生成內容在主流流媒體平臺持續爆火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關于樂隊及近期的質疑
The Velvet Sundown被介紹為一支融合迷幻和另類流行風格的樂隊,于2025年初在Spotify平臺亮相,僅僅幾周時間便積累了40萬至65萬的月活聽眾。截至本文撰寫時,該樂隊已發行兩張專輯——《Floating on Echoes》和《Dust and Silence》。令許多人感到詫異甚至懷疑的是,這兩張專輯發布時間僅相隔十五天,第三張專輯則定于7月14日上線。
那么,為什么The Velvet Sundown會因被認為是AI生成樂隊而爭議不斷?
有趣的是,盡管目前所有關于樂隊成員的照片看起來也像是AI作品,The Velvet Sundown在其X(前身為Twitter)賬號上堅決否認他們是AI生成的,聲稱樂隊四名成員都是真實存在的人,他們的作品也同樣真實。然而,這些說法很快就被質疑并被逐步揭穿。
就在本文撰寫前的幾個小時,一位樂隊發言人承認,這一切實際上是一場“藝術惡作劇”,他們的音樂是通過Suno——一款AI音樂生成工具——創作的。發言人表示:
“這只是營銷,是一種‘釣魚’……有時候,虛假的東西比真實的還更有影響力。”
在這一揭示公布之前,根據多方來源、調查和推測,業界早已幾乎一致認為該樂隊是由AI創造的。回頭看,有很多明顯的線索。
或許最明顯的線索就是網絡上那些“成員”照片:他們的造型極為相似,皮膚過于光滑,五官特征也和典型的AI生成頭像非常吻合。坦率地說(作者個人觀點),很難不察覺照片中的四位男子并不是真實存在:只需看看彈吉他那只手的手指就能發現問題。
更可疑的是,關于這支樂隊完全沒有任何真實的“人類痕跡”:沒有接受媒體采訪的記錄、沒有演出、沒有與成員相關的社交媒體賬號,甚至沒有公開露面的痕跡。盡管網上有許多他們“外出”活動的“照片”,甚至看起來還在“巡演”。
值得注意的是,像Deezer這樣會對上傳曲目進行嚴格分析的平臺,已經將樂隊的部分曲目標記為“可能為AI生成”。其他檢測工具如Ircam Amplify分析后顯示,13首歌中有10首被判定為100%概率為AI生成,另有一首為98%,同時也指出Suno為生成工具。
AI生成音樂的潛在影響與后果
在承認通過AI生成內容進行“釣魚”和營銷以吸引大眾關注后,我們不禁要停下來思考,AI工具在當今音樂產業中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像本文所述這樣的項目能夠在Spotify等平臺迅速走紅,說明“人類創作”和“人工智能創作”之間的界限已經大大模糊,這不僅讓人質疑真實作品的價值,甚至可能對真正的音樂人和樂隊造成負面影響。
從經濟層面來看,如果此類事件再次發生,AI有可能在主流流媒體平臺上大規模泛濫,填滿歌單,扭曲數據指標,并影響真實(人類)藝術家的收入。同時,公眾也可能因此對自己所聽到的音樂產生不信任感,甚至影響到藝術家與聽眾之間的關系——因為大家會懷疑自己聽到的到底是真實藝術創作,還是機器算法的產物。
當然,AI在創意產業中的應用也不全是負面:如果在遵循堅實倫理標準的前提下,AI可以成為作曲、試驗和協作的有力工具。流媒體平臺必須在任何完全或部分由AI生成的曲目上強制標注“AI創作”標簽。此外,還需采用更好的方法提升創作者的可追溯性,比如引入稅務或個人身份信息,以及更嚴密的認證手段。另一個保護人類藝術家的重要措施,是為傳統創作者設立法律地位,包括針對合成內容的不正當競爭補償。
最后,以下是部分地區正在采取的監管措施示例:
- 歐盟
:正在討論《人工智能法案》,其中包括要求聲明文化內容(包括音樂)是否使用了生成式AI。
- 美國
:發起了“Human Artistry Campaign”,要求在AI生成作品中使用真實藝術家聲音和風格時必須具備透明度和獲得同意。
結論
截至目前,The Velvet Sundown 毫無疑問并不是真正的樂隊,而是一個借助AI技術制造的藝術項目,旨在挑戰藝術、真實與音樂消費的邊界。其創作者最近已承認這是一場“藝術惡作劇”,而這一案例也為我們帶來了嚴肅的討論:對于非人類直接創作的音樂作品,我們應該賦予怎樣的價值?音樂產業和平臺又該如何應對類似AI生成內容?AI的“返場”已然登臺,但我們會為此喝彩,還是發出質疑?
最終,The Velvet Sundown 這支虛擬樂隊,似乎真正彈奏出了爭議的“正確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