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Pandas.lreshape
函數解析與實戰教程
摘要
本教程旨在提供一份關于Pandas庫中 pandas.lreshape
函數的全面使用教程和分析。lreshape
是一個用于數據重塑(Data Reshaping)的工具,具體而言,它擅長將“寬格式”(Wide Format)數據轉換為“長格式”(Long Format)數據。盡管在Pandas社區中,melt
和 wide_to_long
函數更廣為人知,但 lreshape
在特定場景下提供了一種獨特且高效的解決方案。本報告將詳細剖析其功能定位、參數設計、實際應用案例,并將其與主流的重塑函數進行對比分析。
1. lreshape
的核心功能與定位
在數據分析中,數據常常以兩種主要格式存在:
- 寬格式 (Wide Format): 每個觀測單元(如一個病人、一次實驗)占據一行,而該單元的多個觀測值或變量則分布在不同的列中。例如,一個病人在不同時間的體溫記錄可能會表示為
temp_t1
,temp_t2
,temp_t3
等列。 - 長格式 (Long Format): 每個觀測單元的每一次觀測都占據一行。在上面的例子中,長格式數據會將所有體溫記錄放在一列(如
temperature
),并用另一列(如time
)來標識每次觀測的時間點。
pandas.lreshape
的核心功能就是實現從寬格式到長格式的轉換 。它被認為是 DataFrame.pivot
操作的廣義逆過程 即將已透視(pivoted)的寬數據還原為更規范化的長數據格式。
2. 函數簽名與參數詳解
根據Pandas的API設計,lreshape
函數的簽名為:
pandas.lreshape(data, groups, dropna=True)
下面我們對每個參數進行詳細解析。
2.1 data
- 類型:
pandas.DataFrame
- 說明: 這是必需的參數,代表你希望進行重塑的原始寬格式數據框 。所有未在
groups
參數中指定的列,通常被視為標識符列(Identifier Columns),它們會在轉換過程中被保留并復制到相應的行中。
2.2 groups
- 類型:
dict
(字典) - 說明: 這是
lreshape
函數最核心、最關鍵的參數。它定義了如何將寬格式的列“折疊”或“融合”成長格式的新列 。- 字典的鍵 (Keys): 字符串,代表在最終生成的長格式DataFrame中新列的名稱。
- 字典的值 (Values): 列表(List of strings),該列表包含了原始寬格式DataFrame中需要被組合在一起的列名。
- 工作機制:
lreshape
會遍歷groups
字典。對于字典中的每一對鍵值,它會把值(列名列表)中指定的列的數據“堆疊”起來,形成一個新的Series,并以鍵作為這個新Series(即新列)的名稱。這個過程會對字典中所有的鍵值對并行執行。
2.3 dropna
- 類型:
bool
(布爾值) - 默認值:
True
- 說明: 這個參數控制如何處理在重塑過程中產生的缺失值(
NaN
)。寬格式數據在轉換為長格式時,由于結構不對稱,很容易產生包含NaN
的行 。dropna=True
(默認): 如果轉換后的某一行數據中,由groups
生成的新列全部為NaN
,那么這一整行將被丟棄。這是為了得到一個更“干凈”的結果。dropna=False
:lreshape
會保留所有轉換后生成的行,即使這些行中由groups
生成的新列值均為NaN
。這在需要完整保留所有觀測組合(即使是空組合)的場景下非常有用。
3. 實戰案例深度解析
為了更好地理解 lreshape
的工作方式,我們通過幾個循序漸進的例子來進行說明。
首先,我們創建一個模擬的寬格式數據集,代表不同受試者在兩次訪問中的心率(hr)和體溫(temp)測量結果。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創建一個寬格式的DataFrame
data_wide = pd.DataFrame({'subject': ['A', 'B', 'C'],'visit': [1, 1, 2],'hr_t1':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