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如何精準定義和測量“城市”成為關鍵問題。不同國家和機構采用不同的標準,導致全球城市化水平的統計結果存在較大差異。同時,由于數據來源分散、標準不統一,獲取一套完整、可比的全球城市邊界數據并不容易。
本次我們為大家分享的是基于2020年聯合國城市化程度框架的全球城市邊界數據集!本套數據采用全球統一定義,劃定了 222 種情境下的 2020 年全球統一城市邊界(GloPPRUA),為精準測量全球城市化水平提供了科學依據。
該成果由清華大學龍瀛教授團隊研究完成,并于2024年6月21日發表在《iScience》期刊上,論文題為 Rethinking the country-level percentage of population residing in urban area with a global harmonized urban definition. 作者包括李文越、張業成、李夢醒、龍瀛。數據集結合五個全球人口數據集、六種城市總人口閾值和五種城市人口密度閾值,提供 222 種情境下的全球城市邊界,并附帶用于計算這些數據的GIS模型構建器,一并分享給大家!
大家可以在公眾號回復關鍵詞 639 免費獲取該數據!無需轉發文章,直接獲取!以下為數據的詳細介紹:
01 數據預覽
這是一套包含222種情景下的全球城市邊界數據,這里以數據集內的“POPuncons_1km_reclass1500final_country10000.shp”為例進行預覽展示。該情景為,數據集:WorldPOP Uncons,閾值設置:人口密度大于1500人/平方公里、人口規模大于10000人。
如圖所示的紅色區域表示的是基于WorldPOP Uncons數據集統計,將一個高密度的網格單元集群中至少有10000名居民且每平方公里超過1500名居民的區域定義為城市區域,而生成的全球城市邊界數據。另外還將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做了放大處理。
另外,這套數據還提供了用于計算這些數據的 GIS 模型構建器,下圖展示了部分工具箱的技術流程圖。
02 數據說明
該數據集包含了五個全球人口數據集、六個城市總人口閾值和五個城市人口密度閾值這些配置下的222種情景下的全球城市邊界,詳細配置如下:
該論文將城市區域定義為人口集聚程度較高的地區,即通過相互關聯的高人口密度網格單元進行一定規模的定居。(注:經濟和生活方式的標準不包括在城市的定義中,因為這些很難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協調。)
例如:文件內容包含的數據之一“GHS_1km_reclass200final_country1000.shp”表示的情景是:基于GHSpop 54全球人口數據集的統計,在將人口密度閾值設置為200、人口規模閾值設置為1000的情境下,獲得的全球城市邊界結果。即單個網格(1km×1km)的人口密度在200人以上,且相鄰格網聚集人口規模達到1000人以上的,確定為城市(另有詳細計算統計方法可見配套的GIS模型構建器)。
03 數據詳情
數據來源:
該數據來源于figshare網站:https://figshare.com/articles/dataset/GloPPRUA-Global_harmonized_urban_definition_boundary_extent/28248101?file=52589888
數據格式:
Shp
數據年份:
2020年
地理坐標系:
GCS_WGS_1984
數據大小:
1.47GB(壓縮包)/17.9GB(解壓縮后)
空間范圍:
全球
數據引用:
Li, Wenyue; Zhang, Yecheng; Li, Mengxing; Long, Ying (2025). GloPPRUA-Global Harmonized Urban Definition. figshare. Dataset. https://doi.org/10.6084/m9.figshare.28248101.v3
論文引用:
Li W, Zhang Y, Li M, Long Y. Rethinking the country-level percentage of population residing in urban area with a global harmonized urban definition. iScience. 2024 May 27;27(6):110125. doi: 10.1016/j.isci.2024.110125. PMID: 38904069; PMCID: PMC11186970.
如有數據使用需求請按照官方平臺的要求進行引用,更多數據詳情可以查看官網獲悉!
03 數據獲取
如有數據需求,歡迎點擊下方名片鏈接,關注我們并咨詢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