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主頁:@大數據蟒行探索者
一、研究背景及國內外研究現狀
1.研究背景
根據1982年老齡問題世界大會聯合國制定的標準,如果一個國家中超過65歲的老人占全國總人口的7%以上,或者超過60歲的老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0%以上,那么這個國家將被定義為“老齡化社會”[1]。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口結構的改變,中國也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此外,像法國、英國、日本這樣的多個國家也已經步入了人口老齡化的時代。人口老齡化已經變成了全球各國都必須正視的核心議題。智慧養老的方式將逐漸成為一個必然的發展方向,確保老年人群體能夠得到足夠的照顧、醫療服務、娛樂和教育[2]。
2015年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的目標任務。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衛計委聯合發布的《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指出,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生態環境和生活方式不斷變化,健康、養老資源供給不足,信息技術應用水平較低,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養老日益增長的需求。要充分利用“大云物移”等智慧養老技術,促進實現個人、家庭、社區、機構與養老資源的有效對接和優化配置,推動養老服務智慧化升級,提升健康養老服務質量效率水平[3]。
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老年人口的數量和規模均呈現出顯著的攀升態勢,進一步凸顯了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嚴峻性[4]。“老齡化先于富裕化”的社會挑戰愈發顯著。面對不斷增長和多樣化的養老需求,傳統的家庭和機構養老方式已經暴露出其固有的不足。目前提供的養老服務與老年人群的真實需求之間有著明顯的不匹配,導致供需關系未能達到和諧的平衡。針對這一情況,智慧養老這一方式應運而生,并被視為緩解老齡化社會壓力的有效策略。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老齡化進程的加速,智慧養老系統應運而生。一方面,人口老齡化帶來了養老需求的急劇增長,傳統養老模式面臨巨大壓力。另一方面,科技的不斷進步,如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為智慧養老提供了技術支持。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可以有效地解決養老服務中的供應不足和服務效率低下的問題,同時,人們對養老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期望能夠獲得更加便捷、高效、個性化的養老服務。在這樣的背景下,智慧養老系統以其智能化、信息化的特點,成為解決養老問題的新途徑。
2.國內研究現狀
智慧養老在我國的早期階段是以“數字化養老”的形式出現的,后來學術界提出建議,將“數字化養老”改為了“信息化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