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集《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請打開補充講表第一面,附表一、念佛攝心方便法。

我們前面講到修止,就是善取所緣境的相貌,然后心于所緣,專一安住;心于所緣,相續安住;達到心一境性的目的。

站在修學凈土的角度,他的所緣境是一個佛的功德相貌,因為凈土法門所強調的是一種感應道交。換句話說,你之所以能夠往生凈土,成就極樂世界的正報依報的功德,不是我們自己的力量所莊嚴的,不是你在娑婆世界,你持那么一點點的五戒,修行那么一點的布施,就足夠去莊嚴你未來那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神通的果報,不是的。

那么你到凈土以后,你有這么莊嚴的正報依報是怎么來的呢?是感應道交難思議,是你這一念信愿持名的心跟彌陀的大悲愿力感應道交,仰仗佛力的加被。所以說站在感應道交的角度,你一定要跟阿彌陀佛有一個感應的管道。

這當中有三個管道:第一個觀想;第二個觀像;第三個持名。

你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你觀想或者觀像或者持名,這當中執持名號是最簡易最穩當,不管你是在平常的佛堂的操作,不管你是臨命終時在加護病房,那個時候把佛號現出來,都是最簡易最穩當。 


651ecdda85acca97671d453f050b68f1.png


所以我們這個地方的念佛是單指憶念彌陀的名號的一個攝心方便。這個攝心方便,在《印祖文鈔》,它強調根據都攝六根,凈念相續的法門。這個都攝六根,印祖強調,一句彌陀念誦聽,成就一種專注的力量。那么這個一句彌陀,這個地方的彌陀,什么是彌陀?誰能夠代表彌陀?當然,要廣泛的說,《無量壽經》所說的這些依報正報的功德,就是彌陀。

這么廣大的境界,我怎么去善取所緣境的相貌呢?根本取不到,那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怎么辦呢?那么誰能夠代表彌陀?那么彌陀這個所緣境,我取不到,根本談不到相應,誰跟誰相應呢?所以這個時候《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的慈悲,要求我們執持名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就是以名號來代表阿彌陀佛,名以召德。

我們在念這句名號之前,印光大師他告訴我們說,你要先想一下,不要把佛號就這樣子念,你想一下,你想說:我是業障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愿,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是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

你說我在三界中流轉,我一點辦法都沒有,我非常不喜歡在三界里面一次一次的在那個地方漂來漂去的,生死疲勞,但是,我又出不去,怎么辦呢?誰能夠救拔我?阿彌陀佛能夠救拔你,阿彌陀佛是你不共的皈依,你除了憶念阿彌陀佛以外,你別無選擇。你這樣子觀想以后,一句彌陀名號,那是你專一的不共的皈依處。所以這個時候,你相信這句名號一定能夠救拔你。

你對這個名號有信心以后,你就可以去念誦聽,這當中共有三個操作方法:

第一個念從心起。

你得善取所緣境的相貌。這個所緣境,不是聽別人的聲音,你不能夠直接去聽別人的聲音,這個是會尋聲故流轉,向外攀緣。

這個所緣境的相貌要怎么產生呢?念從心起,你要從你的內心的深處,你那一念皈依的心,很真誠的生起念佛的一個作意,那這個時候還沒有相貌,但是內心當中作意要念佛,就是那個警覺,那個作意,你內心當中已經開始要念佛了。這個時候呢,這個念頭是從你內心的深處生起。

然后呢,誦:聲從口出。從你的嘴巴的讀誦,嘴巴的振動,創造一個聲相,不管這個聲相是大聲是小聲是金剛念,你一定要創造一個聲相,聲從口出,然后音從耳入,這個時候用這個耳根去取這個所緣境。我們這個所緣境,我們所皈依的這個彌陀的名號,它要透過這個念誦聽這三個程序,使令我們能夠善取所緣境的相貌,達到一個專注的力量。

這個善取所緣境主要有兩個地方是要注意的:

第一個,你這個所緣境,你只能夠聽你自己的聲音,不管在多少大眾當中,幾百個人念佛,別人的佛號只能夠當你的一個增上緣,你要成就這個奢摩他的止,要成就專注相續的三昧,你一定不可以去取別人的所緣境,因為你這樣子是心向外攀緣的,是擾動的。所以你一定要自己聽自己的聲音,這是第一點要注意的。

第二個,要聽你當下的聲音。就是說,你前面的佛號念的怎么樣,過去了就過去了,覓之了不可得;下一個佛號還沒出現,也覓之了不可得,不要對下一個佛號充滿期待。那我干什么事呢?你只要注意當下這一句佛號就對了,你每一句佛號,你都注意你當下的這句佛號,把你當下的每一句佛號都念好。

我們所緣境有過去的佛號、未來的佛號、現在的佛號,那我這個善取所緣境是取哪一個佛號呢?取你現在、當下的這一句佛號,這叫做善取所緣境的相貌。取你自己的聲音,取你當下的聲音,這個叫一句彌陀念誦聽。

這樣子以后還做什么事呢?十句成片三三四。

這樣的專注它是一個點狀的,我們希望它點狀的運轉能夠變成一個片狀的,那怎么辦呢?印祖告訴我們,你可以把這個十句的佛號當做一個循環。這個循環的念誦過程呢,我們把它分成三個階段,三句三句四句,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這個是一片,十句成片三三四。

印祖把十句佛號分成三三四,這當中有兩個主要的用意:

第一個他容易調氣,就是你的氣息在調整的時候順暢,修止觀后面會講到,調身、調息、調心,你的氣息沒有調好,你的心靜不下來,就是你第一口氣念三聲,第二口氣再念三聲,第三口氣再念四聲,當然這是初學者。

其實你這個調氣調順暢以后,你就不要注意氣息了,注意第二個的主題就是韻調,印祖他提出這樣的十句成片,除了調氣以外,他要創造一個韻調。

在我們的眾生世界當中,有韻調的聲音,他容易攝心,容易把你的心攝住,不容易讓你的心跑出去。所以印祖的智慧和慈悲,他就是把十句佛號創造成一種固定的節奏、固定的韻調,使令我們內心當中去方便憶持這句佛號:三三四,三三四,三三四,一次一次的重復,你要是追頂念,沒頭沒尾的,你心就不容易相續了,只能夠專注,就不容易相續了,這是一個總原則。

我們也可以把這樣的原則落實到五點記數法。五點記數法主要是約靜坐。我們在靜坐的時候,當然剛開始是會出聲念,出聲念你也可以根據五點在地上運轉,或者你直接聽那個節奏也可以,但止靜的時候,這個止靜不是讓你睡覺,不是說讓你休息一下,止靜是要你自己心中念。

有一個老和尚說,他講一個譬喻很好,他說,出聲念就是煮這個大鍋菜,用大火去煮,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大聲念,對治粗重的妄想,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挾持這句佛號對付所有的妄想。剛開始當然治亂世用重典,難免。慢慢慢慢你的心靜下來,大聲就不適合了,就是說這個大鍋菜已經煮滾了,要轉成小火慢慢的燉,這個時候,你在你的心中不必靠地鐘的引導,也不必別人的拉拉隊,這個都不需要,你讓你的心中獨立的把佛號現出來,在寂靜當中一次次的三三四、三三四、三三四,就像小火燉那個菜一樣,把它燉爛。

所以我們在這個寂靜當中呢,你就必須要靠你心中的力量去運轉佛號。這個時候沒有大眾聲音的幫忙,也沒有地鐘的引導,這個就是看真功夫的時候。

那怎么辦呢?我們看下面有四個方法:

第一個安置地輪,令心下沉。

就是這五個點,你一定要安住在這個大地上,為什么呢?使令內心下沉。這個地方,我們說善取所緣境的相貌,我們念阿彌陀佛這個持名的法門,他的所緣境是一個聲音,聲音當然有相貌,但是聲音沒有處所,《楞嚴經》說,這個聲音是遍滿法界。沒有處所,我們到底到哪里去取呢?那就是隨便取。隨便取,那有些人就以耳朵,這個聲音就在耳朵當中,在耳朵里面取這個聲相,這個所緣境太高了,你念久以后頭痛上火。你這個心浮氣躁,這個佛號你就念不下去了,因為身安則道隆。你內心當中這個擾動以后,因為每一個人都喜歡安樂,這個擾動相是不隨順安樂的。

有些老菩薩就是這樣,他一念佛頭就是痛,后來就不敢念佛了,就是他在取所緣境的時候,他就注意耳朵,他以為耳朵就是所緣境,其實聲音遍滿法界的,哪是耳朵。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在地上取所緣境,觀想聲相在地上,這個時候把這氣息往下降,一定是要讓心下沉,不要心浮氣躁,這樣子你的心才會越念越寂靜,越念越明了。這是第一個很重要。

智者大師他后面要講到所緣境,智者大師的意思,所緣境不能超過腰部,腰部以下。有一個一貫道的信徒,他很驕傲的告訴我,他的所緣境在這個眉尖。我說你這個在眉尖,你要念個三分鐘可以,你要念十分鐘半個小時,你會頭痛的。

這個眉尖當所緣境只能去對治,最好是不用。它是怎么回事呢?智者大師說,你念佛念到昏沉了,那你作意一下眉尖,對治一下,但是我看最好還是不要。昏沉的話對治方便很多,打開眼睛取光明相,這個所緣境一定不能在眉尖,否則你一定會得高血壓,這個是事實。

所以我們這個所緣境,后面會講到,越低越好,在大地是最好。因為你放在色身,有些人放在丹田,這個都會有問題,因為我們的心的力量不可思議,你集中在色身的某一個部分,他的血液的他的氣息就會集中在那個地方,所以產生一個局部的高溫,那不好。所以最好是放大地,離開我們的身心最好,最沒有破壞力。所以說這個所緣境放在大地是最安全的,大地真如理地,實際理地,這是第一個安置地輪,令心下沉。

第二個,所緣行相,清楚分明。

雖然我們今天剛開始操作的時候是依止這五個點的運轉,從外而內,那么這五個點它是在表達一種相對的位置,你的善取所緣境一定是取佛號的聲相。

是這樣子,我們剛開始,你對五點的操作會比較不熟悉,你這五個點不要太復雜,就是一個相對的位置就好,知道你的心在這五個點活動。那么這個心在地上活動,把你的心安住在大地上就好,心下沉。但是如果你已經熟念了以后,什么事情就是熟能生巧,你可以把這五個點變成五朵蓮花放大光明,極樂世界的蓮花是放光明的,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這個蓮花觀在凈土觀想當中是最重要的。

你看那個《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對依報的觀想:寶樹觀,寶樹八千由旬,寶樹上面有羅網,珍珠,寶樹觀。有樓閣的觀,有蓮花觀,這當中蓮花觀是最重要的,因為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不一定會來,也可能是阿彌陀佛來,也可能是觀世音菩薩來,但是蓮花一定會來,你看那個《觀經》九品,就明顯的講出,三輩九品,蓮花一定會現前,所以你也可以在操作五點的時候,觀想五朵蓮花,每一朵蓮花都是你在念過十聲以后表現一朵蓮花,十聲表現一朵蓮花,那最好是蓮花有光明,有光明能夠對治昏沉。

當然,你剛開始先要熟悉蓮花的相貌,你可以眼睛打開去取這個蓮花燈,把蓮花燈的相貌記下來,它是這樣的一種形狀,這樣的光明,然后你再把這樣的形狀光明在你心中顯出來,所有的所緣境都一定要它在心中顯現,才叫做所緣境。所以我們剛開始這個所緣境,我們可以單純一點依止佛號,慢慢慢慢的就得配合有蓮花燈的造作。

第三個寧可少念,不可草率。

這個觀念很多人一直不能建立起來。很多人念佛就喜歡貪多,我一天要念一萬聲佛號。這個是這樣子的,千念萬念就是臨終那一念,基本上我們跟彌陀感應道交,就是一念,一句佛號而已,當然這一句佛號是你平常在佛堂的栽培的訓練。那么這句佛號怎么樣使令他明確而堅固不可動搖,這跟你的專注有關系。

比如說,有些人他得到一種果報,罪障,不可樂果報,這個罪障現前的時候,他很難懺除,他八十八佛拜了好幾年,他的罪障依然存在,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他因地在造作這個罪業的時候,他的內心特別的堅固特別的明確,這個心力強這個果報體就堅固。

有些人業障現前的時候很脆弱,拜了幾部八十八佛,業障好了,就是說他因地造作的時候內心不是很堅固,別人的邀請,他那個時候,在不敢、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情況之下,依稀仿佛的、含糊籠統的去做了,心力薄弱,這個果報也就脆弱。

從這樣的緣起來觀察,我們怎么能夠達到臨終的正念,那一念明確而堅定的念頭現前,那就是要專注,而不是數目多。

所以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在信愿之有無,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淺深,他并沒有說在持名之多少。就是說,你這句佛號在心中運轉的時候,它是不是非常的明了寂靜,非常的清楚的顯現,而不是含糊籠統的這樣隨口溜過,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注意。

就是說,你在安排定課,你一定要去考量你自己的時間,你有多少時間你就念多少佛號,面對現實。但是你要好好的把這句佛號念好,不一定要跟別人比較,自己的功夫自己清楚。這個地方的觀念大家一定要突破,不要被這個數目所障礙,這個會耽誤你一生的,為了求數目多,隨口溜過,到臨命終的時候,每一句佛號都是沒有力量,這個時候你后悔來不及了。

所以說修行一定是要面對現實,你一天當中有多少時間,你就好好的、很真實的念幾句佛號,把每一句佛號都念的如此的踏實、如此的明確,每一句佛號都念到內心的深處。

這是第三個觀念,寧可少念,不可草率,這句話是弘一大師說的。

第四, 先依記數,再求圓融。

你一定要有定課,你不要說你一天當中我的心不離佛,我們凡夫懈怠的心力是很厲害的,你每天當中給自己一個目標,我今天念六片,清楚分明,一個點十聲,五個點就是五十聲,六片三百聲,清楚分明,就不錯了。從六片到八片到十片,我覺得一個人一堂課能夠念十片念清楚分明,就不錯了。就是說,你給自己一個目標,這個修禪定,修止跟觀,你一定是不要好高騖遠,一步一步的往前走,讓自己能夠接受的范圍,讓自己對這個修行有歡喜心,所以你一開始先定一個能夠接受的數目,讓自己慢慢進步,剛開始有個計數。

那這個是五點計數操作的四個原則。

最后我們做一個總結:

一句彌陀法中王,無邊妙義廣含藏;

十念往生成正覺,不在世間論短長。

就著一個往生的因緣來說,這一句佛號是法寶中的王,它是你的根本所依。

這意思是這樣子的,就著業障消除,福慧增長,每一位佛菩薩的功德都是平等平等的。就著業障消除,福慧增長的角度,念地藏王菩薩,念觀世音菩薩,念阿彌陀佛,功德是一樣的,但是,就著跟彌陀的本愿感應道交這樣一個因緣來觀察,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最直接的,從這個因緣角度來說,那一句彌陀是法中王;站在你要往生的因緣這個角度來觀察的話,所有的法寶當中名號是最殊勝的。

它是怎么殊勝法呢?無邊妙義廣含藏,名以召德,這句佛號的聲相,它總持阿彌陀佛所有的依正二報的功德。

十念往生成正覺,不在世間論短長。我們透過平常的一次一次的對佛號的專一安住,相續安住,達到臨終的十念相續,那么就能夠往生凈土,往生凈土當然就成就佛道了,就不退轉了。

不在世間論短長,你這樣子的成就跟世間人這樣的一種雜染塵勞的境界,那就不一樣了。這世上的事情,都是無常敗壞的,不在世間論短長,這個論,就是爭,不必要跟世間這個暫時的因緣去論短長。

我們在剛開始念佛的時候,我們在一念的散亂心當中,要把佛號的念力栽培起來,你剛開始要找一個你精神最好的時間,你一天當中這個時候,你的色身的境況最好,你心情最愉快,然后這個時候,在你的雜亂心當中,去拜佛去靜坐,去強迫自己在心中創造一個佛號的相續的力量。

就是說,你剛開始的時候,是在一個沒有煩惱的情況之下去栽培佛號的力量。你不能夠說,一開始你在靜中都沒有基礎,你只是在煩惱活動的時候在念佛,念不起來的。

所以一開始佛號要在心中生根,他一定是要找一個寂靜處,找一個非常適合的地方,甚至于我鼓勵大家把佛堂弄的莊嚴一點,裝上冷氣都沒關系,讓自己在最身心調和的狀態之下,然后在心中建立佛號的力量。但是,這當中要達到臨終的正念要有一個標準,徹悟祖師講出一個標準:

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行要務。

徹悟大師把這個念佛劃出一個標準,說你平常是在沒有煩惱的時候栽培佛號,那么你要經過什么考驗才知道你臨終有把握呢?以折服現行煩惱,你平常從佛堂里面出來,或者去上班或者去做什么事,我們這一念心跟境界一接觸,就會有煩惱活動了,老毛病老習慣又現前,這個時候要把你在佛堂所訓練的法寶現出來,轉念念佛,不能念要他念,不能轉要他轉,妄想不能斷,要他斷。那么你能夠挾持佛號的力量去截斷你的煩惱,你的功夫就有點把握了,這是第一個標準。

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在栽培佛號的時候,你不能在煩惱的時候栽培,你一定會失敗,剛開始獨處空閑,但是這個佛號的歷練一定是在動中歷練,使令它增上。所以這個地方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平常的修行跟一個遇緣對境的考驗,兩個地方是不一樣的。

這個是講到修止的一個方法,有一個目標,有一個定課,一天一天的進步。

我們再翻回到講義第四面,修觀。 


41d63c9d1aacad329dd03210c519c9bf.png


前面的止是一種念力,成就一種念力,來安住我們的內心,但是這樣的安住,只是做了一半,因為雖然心中的昏沉掉舉都消滅了,內心當中能夠寧靜不動,但是這心中的無量無邊的顛倒都是存在的,就是在這一念不動的心當中,還攝持著很多很多的愚癡跟顛倒,所以我們進一步要修觀。

那么修觀的體性我們也解釋一下,先看第一段:

觀:又凡揀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諸善妙慧,悉皆攝為毗缽舍那品。

——《菩提道次第略論》

前面的止,它是一種無分別的狀態,對于所緣境的一種無分別的專一安住,相續安住。那么這個觀呢,它是揀擇,要分別,去觀察、思惟。要揀擇、觀察什么呢?如所有性跟盡所有性,觀察兩個處所。

第一個,是如。這個如指的是一個真諦理,這個如就是不變,這個真空的體性,二空的真如是不變的。你造了罪業,你的身心世界,還是我空法空;你造了善業,你的身心世界,有善業的功能,但是還是我空法空。這種真諦的道理,不會隨你因緣的造作而有變化,叫作如所有性,你去觀察空性的道理。

這個盡所有性,是一種世俗諦的差別,各式各樣的差別,有雜染的因果,有清凈的因果,有各式各樣的差別相貌,這個是講到因地。那么果證的相貌,是諸善妙慧,跟這個善法相應的智慧;成就這樣一種無漏的智慧,叫做毗缽舍那品。

我們再看下一段比較詳細的說明:

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舍離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毗缽舍那。

——《解深密經》

我們修觀的一個條件呢,是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止。就是說,他講出了我們修觀是在一種身心輕安的基礎之下修觀的,而不是在一種粗重的擾動的相貌下修觀。所以我們進入佛堂,一定不是馬上坐下去,一定是先拜佛,由粗而細,先修止,這拜佛當然也包括贊嘆,身禮拜口贊嘆,拜完以后繞佛再靜坐,靜坐以后再修觀,他這個修觀是依止身心輕安做基礎,這個是講修觀的依止。

第二個修觀的方法,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這個時候就是如,如就是就著善思惟法,這個善思惟法就是說你曾經學習過的這些佛法。

這個觀,他要依止傳承,不是你自己在那個地方胡思亂想。我們說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一定是一個清凈的傳承,佛陀、歷代祖師,他們走過的一條能夠走的道,這條道是通往涅槃的道路,他走的很對了,他知道可修性,我們跟著這個道路一步一步往前走,而不是說我要到山上去,我自己拿著鐮刀開出一條道路,不是這樣子的。

就是說,你修習這個觀,一定要遵循祖師大德的指導,就是如所善思惟法內,你曾經在沒有修習之前,都已經把這樣的法好好學習過。

這個時候,三摩地所行影像,就在這個寂靜的心當中,把你這個法義的影像表達出來。這個影像,是相對于本質來說的,比如我們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佛陀給我們講了一個很真實的活在我們現實環境的一個相貌,這是一個本質境,但是這個本質境,我們凡夫的妄想無明給遮住了,我們不能去親證這樣的境界,那我們怎么樣去觀察這樣的相貌呢?我們根本看不到,我們看到的世間都是常態的。

這個時候,佛陀告訴我們依止這個文字的義理,去引導我們:哦,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世間是那么的無常,那么的脆弱,你現在的財富,你的眷屬,你的地位,隨時都在破壞的,隨時都有破壞的情況。那么從這樣一種國土危脆文字上的引導,我們會對這樣的一個義理生起一種影像,雖然它不是本質,但是它可以隨順這樣的本質。什么叫影像?假借文字所生起的理解,這個叫做影像。對于這樣的影像,我們做三件事情:

第一個觀察。在這個地方深入的去觀察這個無常相,無常故苦,苦即無我。

通過觀察以后,我們會產生一種勝解,深刻強大勢力的理解,因為我們是在一個寂靜的心當中去觀察,所以這樣的理解你會很深刻,叫勝解。

第三個,舍離心相。這個時候再把這個觀的相貌舍掉,再重新開始;再觀察、勝解,然后再舍離心相。當然你觀過幾次以后,你的心會擾動,然后再恢復到修止,內心當中再重新調整一下,把這個擾動的心再調整,使令它變成寧靜而住,然后再觀察勝解,再舍離心相。這是一個修觀的方法。

第三個講觀的種類:

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

我們就在這樣一種寂靜的三摩地當中,把影像現出來,對影像的觀察了解以后,這當中有四個相貌:

第一個,能正思擇。這個思擇是觀真諦理,一種空觀,這個是屬于空觀所收攝。

最極思擇,是觀這個十法界的差別,這個是假觀。

周遍尋思,周遍伺察:周遍尋思是一個很粗的觀察,粗分的觀察,就是大塊的觀察,剛開始都是大塊的觀察。周遍伺察就是微細的很深入的觀察。尋思是粗的觀察,伺察是細的觀察。

到前面都是指因地的修學,這以下講到果地的功德。果地的功德有四個:

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

這個慧是一個體性,觀的體性。前面的止的體性是一個念心所,百法里面那個念心所,心于所緣明記不忘,你對這個佛號一次又一次的專一相續安住,不要把佛號給丟掉了,這叫做念。這個觀的體性是一個抉擇,這是慧心所。

這個慧心所所表現出來的功德,第一個是忍,透過你的寂靜的觀察以后,你對于這個道理開始隨順忍可了,你過去認為生命是恒常存在的,我根本就不會面臨死亡。那么這個時候你的思想有變化了,你會隨順這樣的真理,忍可這樣的真理。

第二個是樂,這個樂就是歡喜,這個法都是有功德的。我們內心跟真理相應的時候,寂靜的內心當中有很廣大的法喜出現,這個時候你對佛陀會生起很強大的感恩的心,說無量劫來,我一路的顛倒,我現在才知道生命的真相,真是感激佛陀,人間長夜宇宙暗淡,誰啟以光明?誰能告訴我生命的光明是什么?生命的真相是什么?這個時候,你的內心當中會有種感覺,朝聞道夕死可已,我現在死亡都值得,你明白這個道理以后,現在死亡都無所謂了,這一趟人生值得,內心當中生起很大的歡喜。

若見若觀,這個觀,它是一個比量,借相推度,你還得依止文字才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就是對這個影像的理解叫觀。那么這個見,他不必假借文字,圣人的智慧,直接親證真理,不必靠文字顯現影像,直接去觀察生命無常苦無我的真相。那當然這個見,就是圣人的境界了,轉凡成圣了;這個觀還是在因地的操作。

這個修觀事實上有四種功德,以慧為總相,所表現出來的若忍、若樂、若見若觀,這個叫做毗缽舍呢?這是一個觀的體性。 


3e6132df2fea9bd9eb3258153181c5a2.png


這個體性,我們提出兩個來實際的操作。看附表第二,第一個觀就是死歿無常觀。這個觀是非常重要的,這個觀的傳承是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提出的一個修觀方法。

第一個,你要思惟今生決定要死。

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

尚舍無常身,何況于凡夫。

——《無常經》

換句話說,你剛開始進入佛堂以后,你對佛陀先禮拜贊嘆,贊嘆禮拜,讓心保持明了寂靜,先把心調整到明了寂靜的狀態,然后開始思惟,思惟說,這個生命有生就有死,死亡遲早要到來的,怎么知道呢?因為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尚舍無常身,何況于凡夫。說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的佛陀,他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這樣的莊嚴,乃至于獨覺聲聞這樣的功德,這種三乘的圣人,他們來到人世間,尚且要面臨死亡,尚且要棄舍這個無常的色身,何況是我一個凡夫呢。換句話說,連佛陀有這么廣大圓滿的功德,都不能避免死亡的來臨,我們怎么可能避免呢?

今生決定要死!決定,這兩個字是個關鍵。

我們為什么要修這個觀呢?當然觀是在對治顛倒。我們凡夫的一個心情,我們今天活在這個人世間,明天也活在這個人世間,這個老病死的到來,它是很緩慢的,很緩慢的活動。我們一天一天的活在人世間活了幾十年了,我們心中會產生常見,慢慢的慢慢的忽略了死亡的到來。

那么忽略了死亡的到來有什么樣過患呢?就是我們會把所有的精神體力,都投入在今生。就是說你會忽略了積功累德的重要,因為你不知道說,你還要面臨來生,這個時候你的思考模式只有今生,我的精神體力用來干什么呢?去工作賺錢。賺錢干什么呢?金錢能夠得到今生的安樂,是的,金錢能夠給你暫時的安樂,你追求廣大的眷屬,追求美好的地位,這個都無可厚非。

但是,當你忽略了死亡的時候,你會忘記了積功累德的時候,等到你到加護病房的時候,你會非常的后悔跟失望,因為你這一生當中所投資的,你所認為最重要的功德,財富、地位、眷屬完全一個都帶不走。這個時候,生命不可能再來一次了,這個時候你后悔來不及了,你會發覺你投資錯誤了,這個無常敗壞是非常殘酷的,死亡一到的時候,全部破壞了。

所以說我們把即將要到來的死亡用來提醒自己。當然,生為一個人,活在人世間,我們花一部分的時間來經營今生,這個是很合理的,也無可厚非的。一個人,你要拔一半的時間來經營今生,生命是要來面對的,而不是逃避的。我們可以拔一半的時間來照顧我們的家庭,使令自己、使令我的家人得到安樂,這個是應該的。但是你也要拔出一半的時間為你的來生做準備,為什么?因為你遲早要面臨來生,你遲早要死亡,而這個功德、這個資糧它不會自己掉下來。

所以說,思惟死亡的時候,會提醒自己,你不能把所有的精神體力都耗損在今生的經營,就是有這個對治的意思。

第二個,你要思惟死無定期。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出曜經》

當然了,我死亡到來的時候我什么都帶不走,應該為來生積集資糧,但是怕什么,我那么年輕,不急嘛,年紀大點再來積集資糧,不可以!因為死亡的到來是沒有一定日期的。就是說這個棺材,它是裝死人的,它不是裝老人的。年輕人死亡的因緣是很多的,所以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我們每天做晚課的時候,說今天又過去了,這過去一天,表示什么呢?表示我們的壽命減少了,如果我們的壽命是固定的,就少了一天了。

這樣子就講一個譬喻來幫助我們理解,說魚缸里面的魚是靠水來生活,水就是壽命。那么這個魚缸破了一個洞,今天流出來,明天流出來,這個魚看著這個水一天一天的減少,它的心情,斯有何樂?感到非常的恐怖不安。

就是說我們積集往生的資糧,積集來生的資糧,一定不能等到晚年,你要把握的是現在,因為死亡是隨時會到來的,你沒辦法去預測,你也沒辦法去規劃的,你所能夠把握的就是現在。

第三個,你要思惟死時除佛法外余皆無益。

孑然此一身,生時骨肉連,

死后各分散,更況是他親。

——《入行論》

就是說我積集資糧,積集什么資糧呢?積集佛法的資糧。孑然此一身,生時骨肉連,死后各分散,更何況他親。孑然,孤獨的,就是這一個色身,生命的依止處就是你這個果報體。這個果報體,你在生的時候,有業力的因緣,骨肉相連,器官繼續的運作;死了以后呢,整個骨肉就敗壞了,分離了,骨頭在東邊,肉在西邊,何況是他親,何況是他的眷屬呢。

這個意思就是說,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我們思惟,當我們在加護病房的時候,我們今生的因緣即將要敗壞,我們即將要面臨來生,面臨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這個時候對我們來生有幫助的,不是你的財富,也不是你的眷屬,也不是你在世間上值得贊嘆的地位,而是你平常默默的所積集的善業,跟你在佛堂當中,點點滴滴所念的佛號,這個是對你臨終有絕對大的幫助的。臨命終的時候,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一切珍寶不復相隨。這個時候,你內心當中的皈依處就是你的善業跟你的佛號。

這意思就是說,我們透過這樣的觀察,我們會看到一個生命的真相,我們知道我們活在這個人世間,什么事情是暫時的因緣,什么事情是一種真實的功德,是一種不可破壞的功德,那么我們平常在抉擇的時候,就知道這件事情應該做到什么分寸,那件事情應該做到什么分寸,你就有智慧來判斷。如果一股腦的去追求那些會破壞的東西,到臨命終的時候你一定會后悔。

觀這個死亡的到來,使令我們能夠看到什么是真實的功德,什么是虛妄的境界,就會看到這樣的真相。

這以下,我們來講一個偈頌來總結:

死仇決定終須到,容或今日便降臨。

死時世事均當舍,速修妙法求加持。

就是說我們要觀想,我們今天有一個死仇,是一個仇人,跟我是死對頭,不是我活就是你亡。遺憾的是這個死仇武功高強,它找我很久了,它一找到我,我就必死無疑。換句話說,這個死仇是決定要到來的,不知道哪一天被他找到,彼暗我明,我在光明處,它在黑暗當中,我怎么知道它什么時候會出現?這個武功高強的死仇,但是我知道它一定會到來,什么時候到來呢?容或今日便降臨。我們也可以觀想,今天就要到來,雖然不一定今天,但是我們觀想今天到來,對自己有幫助,為勉勵自己,能夠把握的時間不多了,趕快利用時間積集善業,趕快利用這個因緣多念幾句阿彌陀佛。

死時世事均當舍,速修妙法求加持。我們面臨死亡的時候,我們的財富眷屬聲名,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應該要放下,而你要單獨的去面對來生了。這個時候怎么辦呢?速修妙法求加持。流轉三界中,何處是依沽,這時候你看到的財富、眷屬、地位是如此的脆弱,這個時候你對這句佛號會生起真心的皈依了。速修妙法求加持,流轉三界中,佛號是我的皈依處,這是第一個死歿無常觀。

再看第二個、界差別觀。

當我們思惟死亡的時候,我們很現實的就是要面臨來生。在來生當中我們有兩個選擇,我們今天在三寶的境界當中也積集了一些善業,也造了一些功德,我希望我這樣的善業功德,我應該要投資到什么樣的一個方向,這當中有兩個方向可以選擇:

第一個,你選擇繼續在三界中流轉,隨業流轉,這也是個方向,就是你選擇在娑婆世界里面流轉。

第二個,你選擇愿生西方凈土中,你要把所有的功德回向到凈土去,這當中的選擇是有差別的。

一、娑婆世界——煩惱障 業障 報障

      惡夢者也  添夢者也  厭離

假設你今天在娑婆世界流轉,這當中有三種障礙:煩惱障、業障、報障。

就是說,你在三界得一個果報,哪怕這個果報是一個尊貴的轉輪圣王,第一個有煩惱的障礙,內心當中有煩惱的活動,而煩惱的活動,是煩躁惱動惱害身心,煩惱會障礙你的安樂,因為安樂的基礎要建立在寂靜的基礎,就是說內心當中不寂靜,談什么安樂呢?你內心當中煩煩惱惱,擾擾動動的,你吃再好的東西,住再好的房子,你也不會快樂,煩惱障障礙你的安樂現前。

第二個業障。煩惱一活動就有罪業,有罪業就使令你心不安,你經常恐懼不安也障礙你的安樂。

第三個報障。這個老病死,尤其是這個死亡,當然病痛也會障礙我們安樂,你一想到死亡的時候,你就會恐怖,你雖然貴為大富長者,轉輪圣王,或者諸天,但是你想到死亡的到來,你內心當中就恐怖,也障礙你的安樂。

所以這個娑婆世界是惡夢者也,添夢者也,它是一場惡夢,煩惱障業障報障,而且它是添夢,一次一次的流轉,它會增長你的煩惱的勢力,容易退轉。

你看那個蘇東坡,蘇東坡過去生是五祖戒禪師,他一念的差遲做了蘇東坡,我看蘇東坡的一生也沒有覺悟,學習佛法,他到臨終的時候,講那個話還是顛倒的,他那個第三世第四世,一世一世會越來越差的,跟三寶的緣也越來越差。那個秦檜也是,《印光大師文鈔》說,那個秦檜,他過去世是雁蕩山的一個高僧,你看雁蕩山的一個高僧,幾十年山上的苦修,換得一個宰相的福報,但是造了罪業。

這個娑婆世界的問題在哪里?它的問題,我們講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就是說我們一次一次的面臨生命,當然這個變化這是事實,但是最可怕的是虛偽無主,我們面臨這個生命,我們一點都沒有辦法自主。就是說你今生死掉了,你下一世去哪里?誰也不敢講,對不對?誰也不敢講誰去哪里,就是隨業飄動。

就是說你每一次都要抽簽,有六字簽:天人、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你想到說,你每一次生死都要抽一次簽,這當中有地獄的簽在里面,我不知道大家對生死疲勞這句話有什么感覺?我們也可以說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里面流轉,但是這樣的流轉,這樣的變動,他完全是在一種不自主的情況。就是說,你這今天這個果報體死了以后,下輩子要去哪里,你完全是前途茫茫,完全不知道。

所以佛陀說這個苦諦,他這個苦諦是安立在無常的角度,無常故苦。就是說,我對我的生命完全沒有完全感,講一句白話就是這樣。我今天死了,我完全不知道我臨終的時候是起善念起惡念,我臨命終時候是觸動善業是觸動惡業,完全不知道,因為我的內心當中,我的生命當中,有惡業有善業,我的生命有無量無邊的可能性,到底哪一個要起現行,誰也不知道,這個叫做苦。我們說的苦是這個意思,無常故苦,苦即無我,苦就是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第二個,我們選擇極樂世界,我們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那這有什么好處呢?

二、極樂世界——法身德 般若德 解脫德

      好夢者也  醒夢者也  欣求

極樂世界的果報體有三種功德:第一個法身德,對治于報障。他沒有報障,極樂世界的果報體是意生身,他隨順于法身的,他的壽命無量,沒有死亡的恐懼。就是說,你這個房子,你的就是你的,你可以長時間使用,而不是在地震帶,不要怕睡覺睡到一半會地震,不要怕,這個房子就是你的,直到成佛為止,除非你要棄舍它,否則這個房子是完全屬于你的,沒有這個死亡的恐懼,法身德。

第二個般若德。你這個果報體是隨順于無漏的,般若德是對治煩惱障。

過去有一個香港的法師,這個香港的法師他說他去過極樂世界,寫了一本書,他做夢的時候,說有人引導他到極樂世界,看到有很多蓮花,看到有很男男女女,吃飯干什么的。我的恩師,就是上性下梵老和尚,上課的時候就指出他的這個地方有問題:第一個極樂世界沒有女人相貌,他講極樂世界有女人;第二個極樂世界吃飯的時候,他講出的話,那個內心的狀態是跟煩惱相應的。

極樂世界在受用五塵的時候,他是自然念佛、念法、念僧,極樂世界的受用法界,是莊嚴的是清凈的,不可能跟煩惱相應,它是隨順于般若德,所以一看就知道他不是到了極樂世界,到哪一個世界我們就不知道了,但是肯定不是極樂世界。

第三個解脫德,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他們沒有業力的障礙,還能供養他方十方億佛,不像我們要離開三界是不可能的,有業力的障礙。所以極樂世界是好夢者也,醒夢者也,它有安靜的功德、有清凈的功德,使令我們欣求。

我們把它做一個簡要說明:

委骸回視積如山,別淚翻成四海瀾,

世界到頭終有壞,人生彈指有何歡;

成男作女經千變,戴角披毛歷萬端,

不向此生生凈土,投胎一錯悔時難。 

我們應該要冷靜下來,觀察生命的真相,我們再從內心當中做出一個堅定的抉擇。

首先我們看看過去的生命,我們把生命分成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的生命,是委骸回視積如山。委就是回顧,回顧我們過去死亡的尸體累積起來就像須彌山一樣,我們因為離別所流的眼淚像四大海這么多。就是說,事實上我們在三界當中已經經歷過無量的生死,當然也包括去地獄油鍋,也包括人天的安樂,這種無量無邊的生死都經過了。

那么現在呢:世界到頭終有壞,人生彈指有何歡。我們從因緣觀察我們今天也要面臨死亡,今生的果報體也是世界到頭終有壞,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這是你要面臨的一個事實。

那么我們未來的果報是怎么樣呢?成男作女經千遍,帶角披毛歷萬端。你也可能會面臨好的果報,但是你也可能會面臨痛苦的果報。

我經常講難陀尊者,難陀尊者出家以后,他一方面也持戒,一方面也打一些妄想,后來佛陀帶著他看了果報,他未來的果報是生到忉利天做天主,忉利天功德天的天主,享受五欲樂;但是他也曾經造了罪業,從天上下來以后,直接去了地獄的油鍋。

如果你是難陀尊者,你愿意這樣做嗎?

就是說,讓你得到一個可樂的果報,但是下一個果報是刀山油鍋等著你,你愿意這樣做嗎?就像佛陀說的,有一個人他向天乞求,功德天出現了。功德天來到他家里頭,功德天可以給他種種的身心的安樂。但是沒多久功德天的妹妹出現了,黑暗天。他說,你來干什么?她說:我要給你種種的災難,讓你的身心得到極大的痛苦。我不要你!不可以!

就是說你選擇了我姐姐,你就一定要選擇我,為什么?因為我們兩個是在一起的。這個是有智慧的人,說這樣子我兩個都不要。把姐姐趕了出去,把她妹妹也趕了出去。

佛陀就贊嘆,這個人是真實的有智慧的,放棄了世間的的流轉,一心的追求圣道。

換句話說,基本上事情是這樣的,我們在三界會流轉,我們求的是什么,不就是求的那個五欲的安樂嗎?但是我們往往看到的是五欲的安樂,而沒有看到五欲背后的過患,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舍之患。我們只看到刀上的蜂蜜,誰也沒有看到蜂蜜下面那把刀。

就是說,我們為了要追求那么短暫的五欲樂,結果我們付出很多很多痛苦的代價,但是我們不在乎,因為什么?我們心里所想的就是希望那個五欲再出現,為了那個五欲樂,受再大的痛苦都值得,這個就是顛倒。所以祖師大德勸我們:不向此生生凈土,投胎一錯悔時難。

所以說,我們看到這樣流轉的生死,完全在一種不自主的情況之下,我們應該在內心的深處許下一個堅定的心愿:不向此生生凈土,投胎一錯悔時難。

我們臨命終的時候,要正念分明,不容許任何差錯。這古德說,瞥爾情生,三界枷鎖,萬劫纏繞。你臨命終的時候,瞥爾情生,動了一念的感情,對不起!三界枷鎖,萬劫纏繞,你所付出的代價就是生生世世的流轉,而每一次的受生都夾雜無量的痛苦。

所以,你要保持臨終時的念頭沒有任何的滲漏,你一定是平常很冷靜的觀察,你遲早要面臨兩個選擇:第一個,我必須在三界流轉;第二個,我真正一心皈依阿彌陀佛,我真正離開娑婆世界,完全放下。

就是說這棵樹有兩個發展方向,你要么往東邊,要么往西邊,你必須做出抉擇。這個抉擇不是到臨命終的時候再決定的,因為娑婆世界是我們的熟境界,極樂世界是我們生疏的境界,假設我們不能夠在平常的時候,你真正的依止佛陀的文字的引導,看到了流轉的過患,看到往生的功德,你臨終的時候要不生起情感,是不容易的。

所以我們念佛不能只是靠一念的感情,當然信心是有需要,但是,蕅益大師講,信愿具足。這個信愿,蕅益大師把它判做慧行,念佛是行行。就是說,你為什么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你不能只是感情,感情用事是不能對治煩惱的,一定是透過智慧的觀察,知道流轉三界當中,這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痛苦,而整個流轉當中你完全沒有自主性,這一念心死掉,下一念心要飄到哪里去,誰也說不準。這種不安全感,這種恐怖性,那么你能夠依止這樣的觀察,你真實的許下心中的誓言——愿生西方凈土中,這個就是觀的一個內涵。

今天我們講的比較多,可能大家也會覺得負擔比較大,但是你今天這個地方過關以后,后面就容易了,后面的止觀的操作,就是把我今天這兩堂課的內涵再把它開展出來,當然施設很多的方便,但是我希望今天的兩堂課所講的,大家能夠好好的體會,因為這個止觀,它完全是扣著一個生命的真實相在操作的,它對于臨終的正念有決定的影響力。

如果我們對于生命的目的,我只想修修布施持戒,修人天善法,那當然就另當別論;如果你的心情啊,你決定今生要有個了斷,無量無邊的生死,你不想再流轉下去了,想到生死的可怕,這個時候,決欲現生出煩惱,你下定決心,決心今生一定要出這個煩惱的牢籠,這個時候你止觀就非修不可。除了修止觀,沒有其它的方法。

就是你的念頭的調整,除了你自己的力量以外,除了你自己的用功以外,還是你自己的用功,佛陀不能深入到你的內心,把你內心的止、內心的觀建立起來,佛陀是引導,開出這樣的方法,讓你照著這個方法去操作。所以這個地方是非常重要的。

問題我們就下次回答,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本文來自互聯網用戶投稿,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場。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pswp.cn/diannao/42610.shtml
繁體地址,請注明出處:http://hk.pswp.cn/diannao/42610.shtml
英文地址,請注明出處:http://en.pswp.cn/diannao/42610.shtml

如若內容造成侵權/違法違規/事實不符,請聯系多彩編程網進行投訴反饋email:809451989@qq.com,一經查實,立即刪除!

相關文章

FastAPI+SQLAlchemy數據庫連接

FastAPISQLAlchemy數據庫連接 目錄 FastAPISQLAlchemy數據庫連接配置數據庫連接創建表模型創建alembic遷移文件安裝初始化編輯env.py編輯alembic.ini遷移數據庫 視圖函數查詢 配置數據庫連接 # db.py from sqlalchemy import create_engine from sqlalchemy.orm import sessio…

9、程序化創意

程序化創意 程序化創意(Programmatic Creative)是指通過自動化的方式制作并優化廣告創意,以提高廣告效果。針對不同受眾的多樣化需求,以及同一受眾在不同場景下的消費需求,程序化創意能夠自動生成個性化的精準創意&am…

《C語言》預處理

文章目錄 一、預定義符號二、#define定義常量三、#define定義宏四、宏更函數的對比五、#和##1、#運算符2、##運算符 一、預定義符號 C語言設置了一些預定義符號,可以直接使用,在預處理期間進行處理的。 __FILE__//進行編譯的源文件 __LINE__//文件當前的…

在網站存在漏洞的情況下強化安全防御

一、引言 網絡安全是一個持續的戰斗,尤其是在網站存在已知或未知漏洞的情況下。本文將探討如何在網站存在漏洞的情況下,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安全防御。 二、理解漏洞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網站的漏洞。這些可能包括SQL注入、跨站腳本&#xff08…

【數據結構與算法】插入排序

💓 博客主頁:倔強的石頭的CSDN主頁 📝Gitee主頁:倔強的石頭的gitee主頁 ? 文章專欄:《數據結構與算法》 期待您的關注 ?

深入Laravel服務容器:構建靈活應用的秘訣

標題:深入Laravel服務容器:構建靈活應用的秘訣 Laravel框架的服務容器是一個強大的工具,它負責管理類的依賴關系和執行依賴注入(DI)。服務容器是Laravel依賴注入系統的核心,使得應用組件之間的耦合度降低&…

一周速遞|全球車聯網產業動態(2024年7月7日)

政策法規 1、7月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新興產業要培育壯大。對新材料、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型儲能、氫能、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要繼續用好國內大市場和豐富應用場景&#xff0c…

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神經網絡、深度學習和卷積神經網絡的概念和關系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為AI)--又稱為機器智能,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人工智能是智能學科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

【問題解決】 pyocd 報錯 No USB backend found 的解決方法

pyocd 報錯 No USB backend found 的解決方法 本文記錄了我在Windows 10系統上遇到的pyocd命令執行報錯——No USB backend found 的分析過程和解決方法。遇到類似問題的朋友可以直接參考最后的解決方法,向了解問題發送原因的可以查看原因分析部分。 文章目錄 pyoc…

排序-java(插入排序和選擇排序)

一,分類 主要的排序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插入排序,又分為直接插入排序和希爾排序 2,選擇排序,又分為選擇排序和堆排序 3,交換排序,又分為冒泡排序和快速排序 4,歸并…

springboot配置掃描生效順序

文章目錄 舉例分析項目結構如下noddles-user-backend 兩個配置文件noddles-user-job 配置文件noddles-user-server 配置文件問題:server和Job啟動時對應加載的數據庫配置為哪一個? 總結 在微服務架構中,backend模塊會定義一個基礎的配置文件,…

Report Design Analysis報告之logic level詳解

目錄 一、前言 二、Logic Level distribution 2.1 logic level配置 2.2 Logic Level Distribution報告 2.3 Logic Level 報告詳情查看 2.4 Route Distributions 報告詳情查看 2.5 示例代碼 一、前言 ?在工程設計中,如果需要了解路徑的邏輯級數,可…

CentOS7安裝部署Anaconda

文章目錄 CentOS7安裝部署Anaconda一、前言1.組件2.環境 二、正文1.下載安裝腳本2.安裝Anaconda3.常用指令 CentOS7安裝部署Anaconda 一、前言 1.組件 Anaconda 開源的Anaconda個人版 (正式為Anaconda發行版)是在Linux,Windows和Mac OS X上…

卷積神經網絡基礎篇

文章目錄 1、卷積層1.1、激活函數1.3、sigmoid1.4、Tanh1.5、ReLU1.6、Leaky ReLU1.7、誤差計算 2、池化層3、全連接層4、CNN訓練 參考鏈接1 參考鏈接2 1、卷積層 卷積層(Convolutional layer),這一層就是卷積神經網絡最重要的一個層次&…

動手學深度學習(Pytorch版)代碼實踐 -循環神經網絡- 56門控循環單元(`GRU`)

56門控循環單元(GRU) 我們討論了如何在循環神經網絡中計算梯度, 以及矩陣連續乘積可以導致梯度消失或梯度爆炸的問題。 下面我們簡單思考一下這種梯度異常在實踐中的意義: 我們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早期觀測值對預測…

機器人動力學模型及其線性化阻抗控制模型

機器人動力學模型 機器人動力學模型描述了機器人的運動與所受力和力矩之間的關系。這個模型考慮了機器人的質量、慣性、關節摩擦、重力等多種因素,用于預測和解釋機器人在給定輸入下的動態行為。動力學模型是設計機器人控制器的基礎,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

html的浮動作用詳解

HTML中的“浮動”(Float)是一個CSS布局技術,它原本設計用于文本環繞圖像或實現簡單的布局效果,比如并排排列元素。然而,隨著Web開發的演進,浮動也被廣泛用于更復雜的頁面布局設計中,盡管現代CSS…

2024/7/7周報

文章目錄 摘要Abstract文獻閱讀題目問題本文貢獻問題描述圖神經網絡Framework實驗數據集實驗結果 深度學習MAGNN模型相關代碼GNN為什么要用GNN?GNN面臨挑戰 總結 摘要 本周閱讀了一篇用于多變量時間序列預測的多尺度自適應圖神經網絡的文章,多變量時間序…

SAP已下發EWM的交貨單修改下發狀態

此種情況針對EWM未接收到ERP交貨單時,可以使用此程序將ERP交貨單調整為未分配狀態,在進行調整數據后,然后使用VL06I(啟用自動下發EWM配置,則在交貨單修改保存后會立即下發EWM)重新下發EWM系統。 操作步驟如…

3ds Max渲染曝光過度怎么辦?

3dmax效果圖云渲染平臺——渲染100 以3ds Max 2025、VR 6.2、CR 11.2等最新版本為基礎,兼容fp、acescg等常用插件,同時LUT濾鏡等參數也得到了同步支持。 注冊填邀請碼【7788】可領30元禮包和免費渲染券哦~ 遇到3ds Max渲染過程中曝光過度的問題&#xf…